新時代,總書記這樣寄望青年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百年正青春,奮鬥許歲月以不朽的榮光。

  1922—2022,中國共青團成立百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中國人民大學。同師生代表親(qin) 切座談,思索深邃、囑咐殷切: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鬥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努力成長為(wei) 堪當民族複興(xing) 重任的時代新人。”

  青年什麽(me) 樣,未來什麽(me) 樣。自地方到中央,行程萬(wan) 裏,總書(shu) 記對青年工作有著始終如一的牽掛。

  窗外春意正濃,中國人民大學靜謐的校史展展廳,他的目光落到牆上兩(liang) 張老照片上。

  那是38年前的夏天,學校的暑期社會(hui) 實踐團赴河北正定調研,縣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騎自行車去看望他們(men) 。

  一張是合影,神采奕奕。另一張拍攝於(yu) 縣政府招待所,大家就坐在局促的床鋪邊促膝長談。一談就是兩(liang) 個(ge) 小時。

  “每年五四前後,這個(ge) 時間我是留給青年人的”。到地方考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時常到學校走一走,到青年人中間坐一坐。“未來的比較就是年輕人的比較。我們(men) 現在幹得這麽(me) 辛苦,為(wei) 誰辛苦為(wei) 誰忙呢?忙著向未來。未來在哪裏?未來就在你們(men) 這裏。”

  寄望青年,亦是寄望未來:

  “希望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qing) 聽人民呼聲,用內(nei) 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於(yu) 水、與(yu) 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ye) 全過程、融匯在事業(ye) 追求中。”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

  2021年盛夏到西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去調研了“桃花村”嘎拉村。村委會(hui) 裏,一名幹練的女孩,喜悅的眼睛滿是光。

  “你是本地的,還是派來的?”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問她。

  “從(cong) 廣東(dong) 招錄來,今年年初又從(cong) 林芝鎮派駐村裏當大學生村官。就在這裏安家了。”

  一旁的自治區負責同誌,忙介紹從(cong) 沿海地區引進青年人才的做法。總書(shu) 記問得細致,讚歎道:“路子是對的,這個(ge) 地方需要有文化、有見識的青年人。”

  2019年春天到重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翻山越嶺去了山窩窩裏的華溪村。80後的譚雪峰,選擇了一條和很多同學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到扶貧一線摸爬滾打。他向總書(shu) 記匯報,聲音不大、誌氣十足:“每天入戶摸排情況、落實政策,我們(men) 敢說做到了百分之百精準。”

  聽青年人講述他們(men) 的基層故事,往事如潮。扛鋤頭腳步堅實走在陝北高原的黃土地上。

  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期間,總書(shu) 記動情講述“大學”的由來:

  “情有所歸,方能心有所係,身有所往。我們(men) 腳下的神州沃土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見證了百年的崢嶸歲月,祖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蘊含著那麽(me) 一種精神,那麽(me) 一股力量。”“我說梁家河是個(ge) 大學,確實基層就是我們(men) 的大學。高爾基寫(xie) 書(shu) 《我的大學》。人世間啊,在基層。”

  青春無悔。正定、廈門、寧德……扛著自行車過滹沱河,拿著砍柴刀一路披荊斬棘,寒冬酷暑、披星戴月,過春節還在往鄉(xiang) 下跑。甚至,離開寧德前和新一任領導交接工作,習(xi) 近平同誌提出:“我們(men) 地委班子交接也搞個(ge) 創新吧,今天不在辦公室交接,到基層去!”他給自己定下了一條硬杠杠:當縣委書(shu) 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shu) 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xiang) 鎮,當省委書(shu) 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

  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hui) 議,一番叮囑沾著泥土的鮮活:“禾苗在地裏墩一墩,才能吃土更深、紮根更實,在風雨中抗倒伏、立得住。年輕人在基層墩一墩,把基礎搞紮實了,後麵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一步一個(ge) 腳印,每一步都走得很紮實、走得很充實。這是有大抱負、有大氣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氣的人才能做出的選擇。”昔日共事的老同事,由衷感歎。

  回信,紙短意長。

  其中一封,是寫(xie) 給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ye) 生的。世紀之初,響應西部大開發號召,李桂芝和她的同學坐了56個(ge) 小時火車、一天的汽車,在新疆且末縣紮下根。

  “一輩子留在沙漠,是為(wei) 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沙漠。我們(men) 願像一棵棵紅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樣,紮根西部、堅韌不拔……”2014年春天,他們(men) 鄭重寫(xie) 下這些滾燙的字,寄給總書(shu) 記。不久後,一封來自中南海的回信,沸騰了村莊。李桂芝將每一句話刻在心裏:“‘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ye) ’,這份重托,我們(men) 不會(hui) 辜負。”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號角聲起,十萬(wan) 人才過海峽;為(wei) 解糧食嚴(yan) 重短缺,一個(ge) 甲子三代墾荒人北上創業(ye) ,北大荒變北大倉(cang)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恰是青春最響亮的聲音。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陝西交大西遷博物館內(nei) ,當總書(shu) 記聽到青絲(si) 變白發的“西遷人”唱起這首歌,不由動容。從(cong) 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黨(dang) 讓我們(men) 去哪裏,我們(men) 背上行囊就去哪裏。”殷殷囑咐,麵向未來:“傳(chuan) 承好‘西遷精神’,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祖國大地,山河錦繡。用腳步丈量,也在書(shu) 本中丈量、在曆史中丈量、在思想上去丈量。“大學階段,‘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shu) 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求知問學。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言之切切。

  1985年冬天,第一次見麵,廈門大學經濟係的張宏樑在聊天中驚訝發現習(xi) 近平副市長對《資本論》十分熟悉。“我們(men) 作為(wei) 政治經濟學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學習(xi) 《資本論》原著都感到十分吃力。您下鄉(xiang) 插隊勞動,在那麽(me) 艱苦的條件下,怎麽(me) 還讀得進去《資本論》這麽(me) 深奧的書(shu) 呢?”

  “當時條件的確很苦,吃的沒有一點兒(er) 油水,餓著肚子讀書(shu) 。但是我發現,一讀書(shu) 就會(hui) 忘記勞作艱辛之苦、物質貧乏之苦,得到的卻是渾然忘我之樂(le) 、精神滿足之樂(le) ,這就叫‘苦中作樂(le) ’。有時拿到一本好書(shu) ,還真怕一下子把書(shu) 讀完、一時沒書(shu) 可讀啊!”正是在窯洞的煤油燈下,青年習(xi) 近平通讀過三遍《資本論》,記了很多本筆記。那一次,他還指導張宏樑,要“把馬克思主義(yi) 原著‘厚的讀薄,薄的讀厚’。”

  2018年5月,北京大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同學們(men) 分享了自己的讀書(shu) 心得:“那時候,我讀了一些馬列著作。在讀書(shu) 過程中通過不斷重新審視,達到否定之否定、溫故而知新,慢慢覺得馬克思主義(yi) 確實是真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確實是人民的選擇、曆史的選擇,我們(men) 走的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確實是一條必由之路。這種通過自己思考、認識得出的結論,就會(hui) 堅定不移。”

  學史,為(wei) 明理、為(wei) 增信、為(wei) 崇德、為(wei) 力行。澳門的校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迎著一雙雙眼睛,講授了讀懂中國的兩(liang) 條脈絡:

  “5000年的曆史是我們(men) 文化自信的源泉。認清了5000年,我們(men) 就會(hui) 自然地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所謂‘腹有詩書(shu) 氣自華’,文化自信的底蘊、底氣也是這麽(me) 形成的。了解鴉片戰爭(zheng) 以後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我們(men) 才能更深刻理解現在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強烈願望。”

  “這兩(liang) 者也是我長期以來為(wei) 國家盡職盡忠最根本的兩(liang) 個(ge) 動力。一定要盡到我們(men) 的曆史責任。”

  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

  精神是可以被看見、被觸摸、被感知的。

  北京冬奧會(hui) ,億(yi) 萬(wan) 人看見了那一行熱淚。

  當五星紅旗在鳥巢升起,一位年輕的護旗手,淚水奪眶而出。照片不脛而走,在神州大地激起無數共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在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總結表彰大會(hui) 上深情引用了護旗手的那段感言:“我站在奧運會(hui) 的升旗台,心中滿滿的自豪感……”

  “雙奧之城”、“最快的冰”、會(hui) “變身”的場館、精準有效的疫情防控、“大白”和誌願者們(men) ……無數雙眼睛,從(cong) 冬奧端詳中國。

  武漢抗疫的戰鬥中,億(yi) 萬(wan) 人看見了一群逆行出征的勇士。

  “參加抗疫的醫務人員中有近一半是‘90後’、‘00後’,他們(men) 有一句話感動了中國: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men) 保護了我們(men) ,今天輪到我們(men) 來保護你們(men) 了。”當總書(shu) 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hui) 上講到這段話時,掌聲如潮。

  “長輩們(men) 說:‘哪裏有什麽(me) 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世上沒有從(cong) 天而降的英雄,隻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過去有人說他們(men) 是嬌滴滴的一代。曆經抗疫淬煉,青春壯哉,英雄壯哉!

  一次“天地對話”,億(yi) 萬(wan) 人看見了中國科技創新的廣闊未來。

  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33歲,北鬥團隊平均年齡35歲……2021年夏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為(wei) 這場對話保駕護航的80後90後也“火”出了圈。

  幾個(ge) 月後的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憶了當時觀感:“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三四十歲,但都是重要崗位的擔當者。”“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成為(wei) 時代的呼聲。

  北京冬奧精神、偉(wei) 大抗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精神譜係裏的閃亮青春,也感召著更多的青年人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從(cong) 貴州“天眼”到“深海一號”作業(ye) 平台,星辰大海成為(wei) 青年一代馳騁的新天地。從(cong) 大漠敦煌的文物保護,到科學實驗室的“冷板凳”,每一顆青春的種子,都積蓄著生長的力量。

  青春的印記,鐫刻在高山原野、在荒漠戈壁、在海島邊疆,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

  1979年,深圳。當蛇口工業(ye) 區響起第一聲開山炮,那裏成為(wei) 無數青年夢想開始的地方。特區精神,也寫(xie) 在一代代特區人的奮鬥篇章中。

  2018年金秋時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一次來到這裏。前海石前,一群前海建設者和見證者躊躇滿誌。處處勃勃生機,處處是青春的氣息。一位來自香港的年輕人神采飛揚地說起在前海的創業(ye) 路,當他談到當地的青年夢工場項目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笑著說:“這是夢開始的地方。”

  夢想裏有家、有國、有天下。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大江歌罷掉頭東(dong) ,邃密群科濟世窮”……高呼“共產(chan) 黨(dang) 萬(wan) 歲”英勇就義(yi) 的李大釗;從(cong) 容走向刑場,坦言“此地甚好”的瞿秋白;留下獄中遺作《可愛的中國》的方誌敏;還有蘸墨汁吃粽子、翻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的陳望道……百年前的80後、90後青年,他們(men) 的情懷信仰穿越曆史風雲(yun) 依然熠熠生輝。正如總書(shu) 記所言:“我國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夢想,始終與(yu) 振興(xing) 中華的曆史進程緊密相聯。”

  九死一生的長征路上,翻越20多座高山,渡過30多條河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濕地,“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誌越堅”。隊伍之中,有一半的戰士年齡還不到24歲。

  廣西考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湘江戰役紀念館,在陳樹湘犧牲的大幅油畫前久久凝思。這位29歲的紅34師師長,被俘後把腸子掏出來絞斷,慷慨就義(yi) 。“這需要有多大的意誌,多強的信念!”

  “中國人民的偉(wei) 大創造精神、偉(wei) 大奮鬥精神、偉(wei) 大團結精神、偉(wei) 大夢想精神。這種偉(wei) 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華兒(er) 女創造和積澱出來的,也需要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去。”走進大學校園,一次次叮囑、一句句箴言,飽含著深沉而厚重的家國情懷。青年們(men) 也收獲著關(guan) 於(yu) 青春的更多思考。

  2018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語重心長:“我記得,1981年北大學子在燕園一起喊出‘團結起來,振興(xing) 中華’的響亮口號,今天我們(men) 仍然要叫響這個(ge) 口號,萬(wan) 眾(zhong) 一心為(wei) 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愛國主義(yi) 流淌在中國青年的血脈之中。

  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yi) 壯歌,自中華民族有誌青年上下求索,自“華北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書(shu) 桌”的抗戰宣言,至今生生不息。2018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諄諄教誨:“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yu) 國者愛之,害於(yu) 國者惡之’。”

  百年南開史,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yu) 氣節。2019年1月17日,在南開大學校史展覽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放慢了腳步,他駐足在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史料前,端詳、思考。

  “勿誌為(wei) 達官貴人,而誌為(wei) 愛國誌士。”“吾人為(wei) 新南開所抱之誌願,不外‘知中國’‘服務中國’二語”……

  總書(shu) 記輕聲念誦,細細揣摩:“說得好!”

  他勉勵學生:“隻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hui) 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你們(men) 心中總要懷有一個(ge) 遠大的目標,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你們(men) 這一代人的曆史貢獻。”

  “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jin) 要樹立,而且要在心中紮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wei) 之奮鬥。這樣的有誌青年,成千上萬(wan) 這樣的有誌青年,正是黨(dang) 、國家、人民所需要的。”

  黨(dang) 、國家、人民所需要的,也是立德樹人的指向之所在。“我曆來最重視的是立德樹人。”“人生的扣子從(cong) 一開始就要扣好,走好人生路。”樸實卻深刻的道理,蘊含著萬(wan) 千青年的成長故事。

  北京冬奧會(hui) 奪冠後,蘇翊鳴心潮澎湃,提筆給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出生在一個(ge) 偉(wei) 大的國家,成長在一個(ge) 最好的時代……”

  “翊鳴同學:你好!來信收悉。”這封回信,蘇翊鳴讀了一遍又一遍,他說:“小時候戴紅領巾,長大披五星紅旗。對一份心中所愛,都能去試一下拚一把,是這個(ge) 時代給我們(men) 青年人的禮物!”

  因為(wei) 有偉(wei) 大祖國,因為(wei) 有偉(wei) 大時代。

  “對每一個(ge) 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係、情之所歸。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總書(shu) 記的話,深刻而充滿力量。

  用耳朵傾(qing) 聽人民呼聲

  北京大學讀書(shu) 的宋璽同學,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座談會(hui) 上,談到了讀書(shu) 心得:

  “您的七年知青歲月那本書(shu) ,我和很多同學喜歡讀。其中有一句,‘待入塵寰,與(yu) 眾(zhong) 悲歡,始信叢(cong) 中另有天’。”

  總書(shu) 記娓娓道來:“那是胡喬(qiao) 木寫(xie) 的《采桑子》。我們(men) 那兒(er) 很多陳年雜誌,這是在其中一本雜誌上看來的。我和同學雷平生都很欣賞這一段。”

  人世間的悲歡,沉甸甸的牽掛。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的一句話,直抵人心:“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常常把一張桌子擺在大街上,吆喝大家過來,有什麽(me) 事就找我說說。這個(ge) 也解決(jue) 了不少問題,更多的是我通過接地氣,了解了很多真實的情況。”一位老大娘和年輕的習(xi) 近平同誌說悄悄話的照片,定格了那段時光。

  後來到寧德,他建立起地縣鄉(xiang) 三級領導幹部下訪製度,最遠到了福鼎縣的崳山島,最高去了屏南縣的仙山牧場。

  傾(qing) 聽人民呼聲的作風,多年來一以貫之。就是現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盡可能抽出時間多聽一聽、多看一看、多問一問。2020年,為(wei) 起草好“十四五”規劃建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主持召開了7場專(zhuan) 題座談會(hui) 。

  不久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師生們(men) 分享了時隔多年依然印象深刻的一些往事。

  總書(shu) 記感慨係之,他對大家說,理論和實踐總有個(ge) 磨合期,這些事對他很震撼,“實際的東(dong) 西和課本裏學的、觀念裏想的不一樣啊”。

  師生們(men) 聽得專(zhuan) 注。

  環顧會(hui) 場,總書(shu) 記聲音深沉而堅定:“共產(chan) 黨(dang) 是為(wei) 人民做事的,我們(men) 怎麽(me) 把事做好,做實事、做好事,這就是我最初的樸實的思想。所以我把鄭板橋的《竹石》改寫(xie) 了,‘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zhong) 中。千磨萬(wan) 擊還堅勁,任爾東(dong) 西南北風’。”

  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wan) 裏,其源必長。“我現在為(wei) 什麽(me) 對扶貧工作那麽(me) 帶勁,這個(ge) 就是情感上帶來的,就是那個(ge) 時候過的窮日子不能再延續了。”

  時隔多少年之後,再回陝北。山下農(nong) 田豐(feng) 收在望,他叫停了車。聽勞作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說,現在白麵、大米、肉都可以吃。總書(shu) 記不由感歎,現在不是說稀罕吃白麵和豬肉了,反而有時候吃五穀雜糧吃得還挺好。

  時光荏苒,今昔巨變。

  “青年作為(wei) 引風氣之先的社會(hui) 力量,價(jia) 值追求和精神狀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著國家和民族的走向。”一心想著人民的縣委書(shu) 記焦裕祿,正是影響他一生的無形力量。2017年在中國政法大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自己的榜樣介紹給了同學們(men) :“見賢思齊,總是把他作為(wei) 一個(ge) 榜樣,對照自己。”

  做大事而不要當大官,大事就是為(wei) 人民做事。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要立誌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yang) 大德者方可成大業(ye) 。”

  黃文秀,一個(ge) 響亮的名字,一個(ge) 大寫(xie) 的青春。當年研究生畢業(ye) 回到家鄉(xiang) ,不少村民誤解她是來“鍍金”走過場的。她就隔三差五往村民家跑,到田裏挽起袖子幫村民幹農(nong) 活。很快,村民們(men) 對她知無不言。犧牲那天,暴雨如注,她毅然開車回村,隻因前方等待的,是心心念念的百坭村。

  2013年的五四青年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同各界優(you) 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隻有進行了激情奮鬥的青春,隻有進行了頑強拚搏的青春,隻有為(wei) 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hui) 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

  家住武漢東(dong) 湖新城社區的謝小玉,青春回憶裏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疫情洶洶,寒假回家遭遇封城,她成為(wei) 社區最年輕的誌願者。在2020年那個(ge) 難熬的春天,麵對來小區看望大家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謝小玉坦言:“我想做些有意義(yi) 的事情。最初我們(men) 人手不足,有的居民是有些情緒,這也是我最難過的時候。但看到很多人都在為(wei) 社區默默奉獻,又鼓足了勁。”

  “要看到我們(men) 取得這場鬥爭(zheng) 勝利要靠人民群眾(zhong) ,靠人民群眾(zhong) 的支持和參與(yu) 。”“給人民群眾(zhong) 當服務員,不能幹巴巴、硬邦邦的,要讓群眾(zhong) 如沐春風。”總書(shu) 記的回答,仿佛一本生動教材,主題正是人民。

  “不管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紮在土裏。”青年習(xi) 近平的這則故事,至今讀來依然啟迪深刻。

  在福建工作期間,通過“希望工程”項目,習(xi) 近平同誌資助了平潭縣的貧困女孩林冬梅,八次看望、五次回信,一封封信件、一份份牽掛,字裏行間是至深、至濃、至熱的人民情懷。

  用內(nei) 心感應時代脈搏

  “一位連指導員說,‘這場仗,我們(men) 不打,就是我們(men) 的下一代要打。我們(men) 出生入死,就是為(wei) 了讓他們(men) 不打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經在一次會(hui) 議上談到電影《長津湖》裏的這個(ge) 鏡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百年前的覺醒年代,13位平均年齡28歲的代表,從(cong) 四麵八方趕到上海,輕輕叩響興(xing) 業(ye) 路76號的門環。擺渡暮靄沉沉的中國,就從(cong) 這裏啟航。黨(dang) 的十九大後第一次離京考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推開這段曆史的厚重大門。

  半個(ge) 多世紀前的建設時期,1955年8月第一支青年誌願墾荒隊奔向北大荒。時隔一個(ge) 甲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站在黑土地上,在全國的“大糧倉(cang) ”裏舉(ju) 目遠眺,麥浪滾,稻菽香。他仔細傾(qing) 聽那些波瀾壯闊的拓荒故事。

  上下求索之中國、拚搏奮鬥之中國、開放創新之中國……從(cong) “忍看山河碎?願將赤血流”到新時代“請黨(dang) 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強音,廣大青年在披荊斬棘中開辟天地,共同定義(yi) 了中國的模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感歎:“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曆史,不外是各個(ge) 時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曆史。”

  這正是一代代中國青年的鮮明品格。去年,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新一代青年:“要勇於(yu) 創新,深刻理解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敢為(wei) 人先、敢於(yu) 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hui) 。”

  新時代是追夢者的時代。中國人民大學思政課堂,師生們(men) 正熱烈研討延安精神的時代傳(chuan) 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教室。時光仿佛回到了求學的日子。當師生們(men) 用熱烈掌聲邀請他講一講時,總書(shu) 記就從(cong) 中國走過的不平凡之路說起。萬(wan) 裏長征路,延安窯洞裏的馬克思主義(yi) ,進京趕考,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再到改革開放的驚雷劃空……一路風雨一路歌。

  在大學校園講述中國的滄桑之路,意味深長。猶記2019年在內(nei) 蒙古大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寥寥數筆,勾勒百年畫卷、寄望青年學子:“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多少次絕處逢生啊。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也是荊棘叢(cong) 生。雖然我們(men) 會(hui) 遇到各種困難,但是我們(men) 都能夠克服,走向新的勝利、走向新的起點。從(cong) 這一點看,我就更寄希望於(yu) 未來,應該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yu) 藍而勝於(yu) 藍。”

  這是一個(ge) 最美好的時代,一個(ge) 最蓬勃的時代。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青年,該有怎樣的擔當、怎樣的麵貌?

  在中國人民大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一次談到一年前所說的“中國青年平視這個(ge) 世界”的話題:“鴉片戰爭(zheng) 、甲午戰爭(zheng) ,列強欺淩、國破家亡,打掉了我們(men) 的自信,有人就會(hui) 認為(wei) ‘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我特別高興(xing) 地看到,推動社會(hui) 發展的強大的自信力量,很多都來自於(yu) 青年。”

  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

  2013年的五四青年節主題團日活動,探月工程二期探測器係統總設計師、嫦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孫澤洲作了發言,總書(shu) 記親(qin) 切詢問他是哪裏畢業(ye) 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沒有去留學嗎?”

  “沒有,是祖國培養(yang) 的。”

  接續創造輝煌成績的航天團隊,很多人才都是中國自己培養(yang) 的。總書(shu) 記感觸頗深:“我們(men) 要堅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理論、製度,堅持投身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大業(ye) ,就一定會(hui) 出大師、出更多大師,這方麵要有充分的自信。”

  當代青年是與(yu) 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

  “我們(men) 提出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可以說是中華兒(er) 女、華夏子孫最大公約數,最大的一個(ge) 同心圓。也沒有一個(ge) 時期,比現在離得更近。有了這個(ge) 時間目標,我看不同年代的人都在拈指計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在民族複興(xing) 的時間坐標上端詳青年一代之於(yu) 國家和民族的意義(yi) :

  “這個(ge) 時代恰恰是年輕人的時代。我到大學常說,你們(men) 這批人,生逢盛世,此其時也,你們(men) 將成為(wei) ‘兩(liang) 個(ge) 一百年’的股肱之臣、棟梁之才。要撐得住。這隻中國龍啊要有骨幹、要撐得住,她才能夠更高地騰飛。這就是我的一個(ge) 希望。”

  “人各有誌,有學文的、學理的、學工的,合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匯流到這兒(er) 。完成這個(ge) 曆史使命,多不容易啊。你們(men) 就身處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時刻,生逢其時,幸甚至矣,那就要做得像樣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新時代中國青年對先輩最好的告慰,對曆史最大的負責,就是堅定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乘風好去,長空萬(wan) 裏,直下看山河。

  “希望全國廣大青年牢記黨(dang) 的教誨,立誌民族複興(xing) ,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zheng) 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這是值得期許的未來,這是正在發生的曆史。

  延伸閱讀

  人民日報社論:在矢誌奮鬥中譜寫(xie) 新時代的青春之歌——慶祝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成立一百周年

發布時間:2022年05月04日 08:27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石光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