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体育中心 中央和國家機關(guan) 創建“讓黨(dang) 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zhong) 滿意模範機關(guan) ”

情係聚變 追夢無悔——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科技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受控核聚變,是這個(ge) 時代最精彩、最具創新性的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計劃,就是為(wei) 實現這一科學工程而做的嚐試和努力。

  對ITER計劃,對中國的核聚變事業(ye) ,羅德隆投入了青春和幾乎全部的情感。從(cong) 2002年我國啟動參加ITER計劃談判時起,他就全麵參與(yu) 了各個(ge) 環節的工作。20年的時間,羅德隆在這個(ge) 龐大的國際計劃中,踐行了一名黨(dang) 員的職責使命,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2021年6月,他被授予“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中央和國家機關(guan) 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稱號。

>> 羅德隆在法國參加ITER管理谘詢委員會(hui) 會(hui) 議。

  談判歲月,為(wei) 國家利益時刻堅守

  ITER計劃於(yu) 1988年啟動,是規模僅(jin) 次於(yu) 國際空間站的大科學工程國際合作計劃,其目標是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可行性。2003年1月,國務院批準我國參加ITER計劃談判。

  2003年,羅德隆還是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二處處長。為(wei) 什麽(me) 讓他參與(yu) 中國加入ITER計劃的談判?羅德隆說,他當時在科技部的主要工作就是談判。同事們(men) 戲稱他為(wei) “國際會(hui) 蟲”,一年差不多要在國際上開二十幾個(ge) 會(hui) ,平均一個(ge) 月兩(liang) 三次。

  是因為(wei) 英語好嗎?羅德隆認為(wei) ,不會(hui) 英語在國際上很難發聲,但會(hui) 英語而不懂規則也很難發聲。ITER計劃規定成員“必須具備核聚變研究和聚變工程的基礎和能力”,而那時,中國的聚變研究基礎離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羅德隆的日記本上,寫(xie) 滿2003至2007年間無數輪艱難曲折的談判曆程。中國能不能加入ITER計劃,以什麽(me) 樣的條件加入?一輪又一輪的談判,不僅(jin) 涉及解決(jue) 聚變能源開發中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問題,更涉及一個(ge) 新國際組織的建立、管理和運行。

  “這是我國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從(cong) 設計遊戲規則時就介入國際計劃的談判,對我們(men) 來說都是全新的嚐試。”“新”也意味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每一輪談判前,羅德隆都要組織召開談判研討會(hui) 、情況通報會(hui) 和重大問題國內(nei) 立場協調會(hui) ,研究談判形式,討論綜合對案。在老同事眼裏,羅德隆在談判方麵確實起到中流砥柱作用。他在會(hui) 上會(hui) 下都注意與(yu) 各方代表團交流溝通,在談判的艱難時刻向一些相關(guan) 方詳盡闡釋我方觀點以獲得支持,盡最大努力維護好我方的權益。

  知識產(chan) 權一直是我方關(guan) 注的重點問題。談判期間,我國希望借助ITER平台更廣泛地接觸到相關(guan) 技術,但一些核聚變技術先進的國家不願將其背景知識產(chan) 權與(yu) 其他方共享。“我們(men) 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zheng) ,在談判桌下與(yu) 各方協商,尤其是對與(yu) 中方立場一致的韓國等,在關(guan) 鍵問題上力求發出同樣聲音。”羅德隆說,在我方的艱苦努力下,終於(yu) 使反對方妥協,最終各方按照背景知識產(chan) 權有條件共享的原則簽訂了協定。

  勇擔重任,項目建設展現中國力量

  加入ITER的第一步,我國邁得穩當。但接下來,還有更多難關(guan) ,要一一攻克;還有更多空白,要逐個(ge) 填補。

  2008年10月,為(wei) 執行ITER計劃,科技部設立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作為(wei) 部屬事業(ye) 單位。從(cong) 那時起,羅德隆帶領他的團隊,開始了在ITER製造中兌(dui) 現中國承諾的艱難曆程。

  在ITER計劃中,我國承擔了18個(ge) 采購包的製造任務,涵蓋了ITER裝置幾乎所有關(guan) 鍵部件,由上百家科研院所、企業(ye) 承擔。羅德隆帶領團隊用了整整3年時間,編製了一套與(yu) ITER組織機製完全契合的標準化項目管理體(ti) 係。精細到一顆螺絲(si) 由哪裏生產(chan) ,怎麽(me) 運送到現場,經由何人、在什麽(me) 時間安裝,每一步都有明確的記錄;出現問題時,也可以完整追溯。

  加入ITER計劃以來,我國在等離子體(ti) 物理科學、實驗、工程與(yu) 磁約束核聚變、材料技術方麵得到全麵發展。經過10多年的參與(yu) ,我國以此為(wei) 契機提升了國際組織治理能力、發展了國內(nei) 學科研究、培養(yang) 了人才隊伍,還大力促進了工業(ye) 企業(ye) 的發展,解決(jue) 了眾(zhong) 多“卡脖子”技術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為(wei) 實現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奮鬥目標貢獻了力量。

  “經曆這麽(me) 多年的蛻變,我們(men) 在管理、研發和設計優(you) 化方麵,都發出了中國聲音。可以說,中國用實際行動為(wei) ITER計劃貢獻了‘中國智慧’。”對這一點,羅德隆深感自豪。

  以夢為(wei) 馬,聚變人繼續砥礪前行

  在與(yu) ITER計劃為(wei) 伴的日子裏,他幾乎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家庭。陪伴他的常常是成千上萬(wan) 份的談判文件、徹夜的對案準備工作和一個(ge) 又一個(ge) 的項目難題。他最遺憾的是,母親(qin) 因病在醫院搶救時,他仍在國外的談判會(hui) 議中無法趕回。他最虧(kui) 欠的是妻子,當他在談判桌前一心一意遊說四方時,是她默默地承擔了家裏的一切。

  ITER,在拉丁文中意為(wei) “路”。在這條追夢路上,無論遇到多少困難,羅德隆都沒有停下腳步,是因為(wei) 使命在肩。

  2014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hui) 主旨演講中肯定了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工程,指出其對中國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工程進步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2016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視察了ITER展項。

  2020年7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yi) 式致賀信。

  “這對我們(men) 是極大的肯定和激勵。”黨(dang) 和國家的重視,對羅德隆來說,是責任,更是幹事創業(ye) 的澎湃動力。

  麵向未來,我國也有自己的聚變能源計劃。科技部已組織專(zhuan) 家提出“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發展路線圖”,目標是建設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與(yu) ITER形成互補。它將成為(wei) 世界首個(ge) 可以發電的聚變工程示範堆,也能再次為(wei) 全世界的聚變科學家搭建一個(ge) 合作平台。

  一生隻做一件事,追夢無悔聚變情。羅德隆知道,我國聚變能源事業(ye) 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將帶領聚變科技工作者,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要求,繼續發揮黨(dang) 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持續做好ITER計劃下一步工作,為(wei) 實現中國夢、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而繼續努力。”

發布時間:2022年04月18日 14:41 來源:旗幟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