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9日,在五四青年節來臨(lin) 之際,時任上海市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出席上海各界優(you) 秀青年紀念建團85周年座談會(hui) 。聽完4位青年代表的發言,習(xi) 近平同誌指出,80多年青年運動的曆史充分證明,黨(dang) 育青年成長,青年跟黨(dang) 前進。青年隻有在黨(dang) 的領導下,在共青團組織的帶領下,沿著黨(dang) 指引的方向前進,為(wei) 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不懈奮鬥,才能建功立業(ye) 、健康成長。他勉勵大家“誌存高遠”“修身養(yang) 德”“勤於(yu) 學習(xi) ”“創新奉獻”,要“把個(ge) 人的理想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把個(ge) 人的追求同人民群眾(zhong) 的需要緊密聯係起來”。當時正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shu) 的戴文淵同學作為(wei) 大學生代表參加座談,從(cong) 此立誌爭(zheng) 當自主創新的“排頭兵”,2014年創立第四範式(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利用AI技術服務人民的美好生活。
采訪對象:戴文淵,男,1983年5月生,江蘇蘇州人,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係2006級研究生,2005年獲得第29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總決(jue) 賽冠軍(jun) ,2007年被評為(wei) 全國三好學生標兵。第四範式(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現任首席執行官。
采訪組:劉剛 石新明 謝一泓 孫留華 錢文韜
采訪日期:2018年7月20日 2019年6月10日
采訪地點:第四範式(北京)技術有限公司會(hui) 議室
采訪組:戴文淵同誌,您好!2007年五四青年節前夕,時任上海市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參加上海市各界優(you) 秀青年紀念建團85周年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請您回憶一下那次座談會(hui) 的情況。
戴文淵:那次會(hui) 議時間是4月29日下午,地點在市委黨(dang) 校會(hui) 議室。現場是一個(ge) 大的會(hui) 客廳,參加人員是上海市各行各業(ye) 的青年代表,大概30多人。當時習(xi) 書(shu) 記一進門就與(yu) 所有人親(qin) 切握手,然後全體(ti) 合影,隨後大會(hui) 開始。4位青年代表分別向習(xi) 書(shu) 記匯報了工作。
我是最後一個(ge) 匯報發言的,我之前獲得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總決(jue) 賽冠軍(jun) ,被評為(wei) 2007年全國三好學生標兵。我當時內(nei) 心十分激動,可能也是發言中最緊張的一個(ge) 吧。匯報過程中,習(xi) 書(shu) 記與(yu) 我們(men) 互動交流。匯報完之後,習(xi) 書(shu) 記發表了講話。
采訪組:您當時向習(xi) 近平同誌匯報的主要內(nei) 容是什麽(me) ?
戴文淵:我當時作為(wei) 青年學生代表發言,代表的不僅(jin) 僅(jin) 是自己,所以匯報的主題是“上海青年學生的社會(hui) 責任”。匯報內(nei) 容不僅(jin) 限於(yu) 我自己的故事,還包括支教大學生、勇救落水者的大學生及打工資助失學兒(er) 童的大學生的事跡。
采訪組:您能回憶一下座談過程中習(xi) 近平同誌與(yu) 大家互動交流的情況嗎?
戴文淵:習(xi) 書(shu) 記饒有興(xing) 致地聽了我們(men) 的發言,看得出他聽得很仔細,還不時與(yu) 大家進行互動。
我記得第一位發言的同誌是海關(guan) 的,他匯報的主要內(nei) 容是“青年要甘於(yu) 平凡、不甘平庸,在平凡的崗位作出不平凡的業(ye) 績”。當他說到青年要在平凡的崗位不甘平庸時,習(xi) 書(shu) 記點頭表示認同,還向當時在場的青年朋友介紹了自己的知青歲月,以及那段經曆對他個(ge) 人思想成長的寶貴作用。
第二位發言的同誌姓趙,他匯報的主要內(nei) 容是“作為(wei) 科技工作者和青年黨(dang) 員要有理想、信念和原則”。習(xi) 書(shu) 記問:“小趙是哪裏人,吃過苦吧?”他說,他來自四川,是一個(ge) 農(nong) 家孩子。習(xi) 書(shu) 記就此提到知青歲月對他來說之所以珍貴,是因為(wei) 能知道人民群眾(zhong) 最需要、最困難的地方。隻有知道人民群眾(zhong) 的所思所想,身為(wei) 黨(dang) 員和領導幹部才會(hui) 有奮鬥創新的方向。
第三位發言的是一位姓顧的女生,她是第六批中國青年誌願者赴老撾服務隊的隊長,她當時向習(xi) 書(shu) 記匯報了自己在老撾工作、生活、學習(xi) 等方麵的情況。習(xi) 書(shu) 記很高興(xing) 地說,他的小學同學就有老撾國家領導人的孩子,並回憶了與(yu) 他們(men) 交往的情景。習(xi) 書(shu) 記還說,他曾率領浙江省代表團去過老撾,並與(yu) 當地開展經貿合作。這些言談話語使我們(men) 真切地感受到習(xi) 書(shu) 記很重感情,很念舊情。
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同年5月,習(xi) 書(shu) 記到我校(上海交通大學)視察,當時我作為(wei) 學生代表歡迎習(xi) 書(shu) 記的到來。習(xi) 書(shu) 記與(yu) 師生一一握手,當與(yu) 我握手的時候,習(xi) 書(shu) 記對我說了一句“我們(men) 見過”,令我感到非常驚訝和感動。
采訪組:請簡要回憶一下習(xi) 近平同誌在座談會(hui) 上講話的主要內(nei) 容。
戴文淵:習(xi) 書(shu) 記先是對我們(men) 的發言給予肯定,“青出於(yu) 藍而勝於(yu) 藍”“長江後浪推前浪”,還引用李大釗先生對青年的讚美鼓勵我們(men)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使我們(men) 深受鼓舞。
他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men) ,80多年青年運動的曆史充分證明,黨(dang) 育青年成長,青年跟黨(dang) 前進。青年隻有在黨(dang) 的領導下,在共青團組織的帶領下,沿著黨(dang) 指引的方向前進,為(wei) 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不懈奮鬥,才能建功立業(ye) 、健康成長。
最後,他向我們(men) 提出了四點希望。第一,希望大家堅定一種信念——誌存高遠。第二,希望大家砥礪一種品格——修身養(yang) 德。第三,希望大家培養(yang) 一種習(xi) 慣——勤於(yu) 學習(xi) 。第四,希望大家追求一種精神——創新奉獻。這四點希望一直引領和鞭策著我在人生道路上不偏離方向,勇往直前。
習(xi) 書(shu) 記的講話引經據典,妙趣橫生,我覺得他是一個(ge) 博學、幽默的人,尤其是他脫稿和我們(men) 講了許多掏心窩子的話,使我們(men) 的內(nei) 心深受觸動,也令我們(men) 非常感動,在腦海中留下了極為(wei) 深刻的印象。
采訪組:關(guan) 於(yu) “掏心窩子的話”,能否再仔細回憶一下呢?
戴文淵:習(xi) 書(shu) 記脫稿和我們(men) 的交心談話,主要有這麽(me) 幾點。
一是習(xi) 書(shu) 記講做人。他強調,無論做什麽(me) 事,首先是做人,要厚德載物。這關(guan) 係到能不能走得遠、立得高、成其大。那麽(me) ,年輕人要做一個(ge) 怎樣的人呢?習(xi) 書(shu) 記認為(wei) ,年輕人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學做有原則的人,要有一種操守,自己給自己製定一些做人的規矩,當然這些規矩是要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不能為(wei) 名為(wei) 利、追名逐利去做一些事情。
二是習(xi) 書(shu) 記講做事。他強調,勿以善小而不為(wei) ,不要眼高手低。要從(cong) 小事做起,小事能做了,就能做中事;中事做好了,才能做大事。這就好比練舉(ju) 重,開始舉(ju) 個(ge) 四五十斤,然後一點點加碼,最後才可能成為(wei) 大力士,舉(ju) 起三百斤。一開始就舉(ju) 三百斤,肯定是舉(ju) 不起來的。但是,如果一開始對四五十斤不屑一顧,那你永遠也舉(ju) 不起三百斤。
三是習(xi) 書(shu) 記講要找“苦”吃。他結合自身的經曆說,當年他們(men) 這輩人曾經上山下鄉(xiang) ,不管是主動去的還是被動去的,在農(nong) 村的這些年,都讓他們(men) 獲益匪淺。他說,他從(cong) 中最起碼學到了兩(liang) 條,一是懂得了什麽(me) 是實際、什麽(me) 是群眾(zhong) ;二是經曆了千辛萬(wan) 苦之後收獲了自信。習(xi) 書(shu) 記說,當年那麽(me) 苦那麽(me) 窮都活過來了,現在還怕什麽(me) ?這都是艱苦環境磨煉的回報。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條件優(you) 越,是幸福的一代,還是要給他們(men) 一點兒(er) 挫折教育,讓他們(men) 到艱苦的地方去找“苦”吃。習(xi) 書(shu) 記舉(ju) 例說,現在上海有很多青年誌願者到西部甚至到海外艱苦地區去服務,這是一件很有意義(yi) 的事情,對自身是很大的鍛煉和教育。
四是習(xi) 書(shu) 記講要“服水土”。他語重心長地說,很多海外留學歸來的學子,這種體(ti) 會(hui) 可能會(hui) 更加深切。過去有些青年學子的想法偏於(yu) 簡單,出去一下,冷靜了;回來以後,踏實了。要腳踏這片熱土,這是千百萬(wan) 革命誌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中國過去什麽(me) 道路都試過,君主製、資本主義(yi) 共和製等,最後都沒有走通,隻有共產(chan) 黨(dang) 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才是中國的成功之路。習(xi) 書(shu) 記囑咐我們(men) 一定要“服水土”,了解中國的國情,把誌向牢牢地樹立起來,踏踏實實地體(ti) 現在本職崗位上。
采訪組:您當時還是一名在校學生,請問這次活動對您後來的學習(xi) 、擇業(ye) 、創業(ye) 產(chan) 生了哪些影響?
戴文淵:習(xi) 書(shu) 記勉勵我們(men) ,青年要誌存高遠,要把個(ge) 人的理想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把個(ge) 人的追求同人民群眾(zhong) 的需要緊密聯係起來。不論麵對怎樣的艱辛,不管遇到什麽(me) 樣的挫折,始終不變追求、不改初衷,始終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習(xi) 書(shu) 記鼓勵我們(men) 要爭(zheng) 做自主創新的“排頭兵”,充分激發自身蘊藏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潛力,以敢為(wei) 人先的勇氣、革故鼎新的銳氣,立足崗位,大膽創新,在各條戰線上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那次會(hui) 議之後,我時刻牢記習(xi) 書(shu) 記的囑托,增強了學習(xi) AI技術服務社會(hui) 的責任和使命,堅定了爭(zheng) 做自主創新“排頭兵”的決(jue) 心和信心。我在讀博士期間,輟學去了百度工作,應該說就是受到責任與(yu) 使命的感召。我當時的考慮是,AI技術的理論基礎雖然已經有了,但是缺乏產(chan) 業(ye) 落地,缺乏行業(ye) 應用,難以得到足夠的資源來支持其快速發展。因此,我覺得自己能否成為(wei) 博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找到AI能為(wei) 產(chan) 業(ye) 創造價(jia) 值的路徑。所以,我在2009年來到百度,帶領團隊尋找AI助力百度轉型的路徑,4年內(nei) 幫助公司提升了8倍的業(ye) 績。
後來,其他互聯網公司紛紛效仿我們(men) 團隊基於(yu) 數據和AI的技術轉型升級,而我那時卻已開始思考下一步了。我認為(wei) AI未來的發展不應該是線性的,不應該是從(cong) 一家公司到兩(liang) 三家公司這樣的發展速度,而應該是一個(ge) 從(cong) 1到N的發展過程。如果我們(men) 能讓每家公司都像百度一樣被AI技術提升8倍業(ye) 績,那為(wei) 社會(hui) 創造出的GDP將是驚人的。因此,2013年,我從(cong) 互聯網領域進入企業(ye) 服務領域,希望實現AI從(cong) 1到N的發展。加入華為(wei) ,讓我有機會(hui) 進入企業(ye) 服務的平台,但我發現這還不夠,真正成就一件大事的,最重要的不是放大眼前的資源和平台,而是使命。我一個(ge) 人想做這件事是不夠的,我們(men) 需要團結一批誌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做成這件事。
在創業(ye) 之前,我曾擔任多家公司的不同職務。在決(jue) 策的時候,我都會(hui) 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價(jia) 值判斷,在社會(hui) 責任和企業(ye) 利潤之間作出平衡,並不斷提醒自己,一個(ge) 企業(ye) 最大的價(jia) 值是為(wei) 社會(hui) 創造價(jia) 值。在短期商業(ye) 價(jia) 值和社會(hui) 價(jia) 值不完全一致時,我會(hui) 更在意我是否能為(wei) 人民、為(wei) 社會(hui) 和國家創造價(jia) 值,一定要“有原則”和“服水土”。這些人生選擇和價(jia) 值追求,究其深層次原因,都是當初習(xi) 書(shu) 記講話在我頭腦中產(chan) 生的影響。
結合自己的經曆和我所接觸的青年朋友,我發現有些青年人可能過於(yu) 在意自己一時的得失,總是希望快點兒(er) 得到別人乃至社會(hui) 的認可。過於(yu) 在意一時的得失不是一個(ge) 好的選擇,一個(ge) 人在社會(hui) 中的價(jia) 值來自於(yu) 你對社會(hui) 的價(jia) 值。你先要變成一個(ge) 對社會(hui) 有貢獻的人,等你做到了,社會(hui) 一定會(hui) 給你相應的回報。這一點對青年人來說,要從(cong) 思想上做到並不容易,但卻是我的真心體(ti) 會(hui) 。
采訪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非常關(guan) 心人工智能行業(ye) 的發展,曾在多個(ge) 場合談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與(yu) 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請結合您在這一行業(ye) 的實踐,介紹一下這方麵的情況。
戴文淵: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多次對國家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作出戰略部署,為(wei) 人工智能企業(ye) 的發展指明前進方向。
2014年6月9日,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習(xi) 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了機器人技術和“機器人革命”的重大意義(yi) 。他談道,國際上有輿論認為(wei) ,機器人是“製造業(ye) 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ye) 水平的重要標誌。國際機器人聯合會(hui) 預測,“機器人革命”將創造數萬(wan) 億(yi) 美元的市場。同年11月,我們(men) 創辦的人工智能技術與(yu) 服務提供商——第四範式(北京)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期望用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各行各業(ye) 帶來一次轉型升級。
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hui) 開幕式上,習(xi) 總書(shu) 記指出,以互聯網為(wei) 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蓄勢待發,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日新月異,虛擬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的結合,將給人們(men) 的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這一年,我們(men) 深刻感受到國家對人工智能行業(ye) 的扶持力度,第四範式更是榮獲2016年“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創新獎”一等獎,成為(wei) 首個(ge) 獲得國家級人工智能最高獎的企業(ye) 。
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ju) 行第九次集體(ti) 學習(xi) 。習(xi) 總書(shu) 記在主持學習(xi) 時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guan) 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這次集體(ti) 學習(xi) 在社會(hui) 上和行業(ye) 內(nei) 產(chan) 生強烈反響,多隻人工智能概念股漲停。同年12月,第四範式完成C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10億(yi) 元,成為(wei) 工商銀行、農(nong) 業(ye) 銀行等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的第一家創業(ye) 企業(ye) 。
習(xi) 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還特別強調了人工智能與(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結合,他說:“要發揮人工智能在產(chan) 業(ye) 升級、產(chan) 品開發、服務創新等方麵的技術優(you) 勢,促進人工智能同一、二、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各產(chan) 業(ye) 變革,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目前,第四範式已在金融、零售、能源、智能製造、醫療、媒體(ti) 等行業(ye) 完成上萬(wan) 個(ge) 人工智能落地案例。這其中,既有金融風險合規、零售供應鏈、媒體(ti) 智能分發等場景,也有眾(zhong) 多我們(men) 平時並不容易想到的場景。譬如,在候鳥遷徙的項目中,機器被用來預測候鳥的飛行路徑,幫助使用者提前作出幹預措施;又如,在孕婦分娩項目中,用於(yu) 更精準地預測新生兒(er) 體(ti) 重,幫助醫生作出生產(chan) 方式的判斷,目前所有案例的預測誤差都精確在0.2公斤以內(nei) 。
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前景光明,大有可為(wei) 。但是,人才短缺是目前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大短板。高校人工智能人才的專(zhuan) 業(ye) 技術及社會(hui) 道德責任感的培養(yang) ,深刻影響著人工智能的創新能力與(yu) 道德邊界,影響著我國未來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和話語權。在實際工作中,我們(men) 深刻感覺到,培養(yang) 人工智能人才,並不僅(jin) 僅(jin) 是計算機專(zhuan) 業(ye) 或者人工智能專(zhuan) 業(ye) 的事情。因為(wei) ,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項技術,技術最終要實實在在落地才能體(ti) 現其現實意義(yi) ,這就需要人工智能與(yu) 各行各業(ye) 結合,而各行各業(ye) 也需要基於(yu) 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下一個(ge) 轉型升級。所以,我們(men) 在每一個(ge) 行業(ye) 都要著力培養(yang) 人工智能與(yu) 行業(ye) 結合的跨界人才。未來,我們(men) 在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缺口,或許就是這些跨界人才。
2019年5月1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國際人工智能與(yu) 教育大會(hui) ”的賀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學習(xi) 方式,推動人類社會(hui) 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態勢,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養(yang) 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我們(men) 相信並期待著,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yang) 將迎來一個(ge) 春天。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