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4日晚9時許,中國人民大學的郭海鷹與(yu) 北京大學的林忠兩(liang) 位寧德籍大學生,懷著對家鄉(xiang) 發展的強烈關(guan) 注,以校園刊物《閩東(dong) 大學生》記者的身份敲開了時任寧德地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的宿舍,受到習(xi) 近平同誌的熱情接待。習(xi) 近平同誌於(yu) 次日圍繞“閩東(dong) 的建設與(yu) 希望”等話題,在辦公室與(yu) 他們(men) 暢談了兩(liang) 個(ge) 多小時,並在數日後給他們(men) 寄來180餘(yu) 字的《寄語閩東(dong) 大學生》:“在祖國各地學習(xi) 的閩東(dong) 大學生,是270萬(wan) 閩東(dong) 人民的驕傲。”“殷切希望你們(men) 珍惜美好時光,安心學習(xi) ,學有所成,早日參加建設,造福桑梓……”
采訪對象:郭海鷹,男,1968年7月生,福建寧德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信息管理係1986級本科生,201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福建省汽車工業(ye) 集團正處級幹部。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基金會(hui) 秘書(shu) 長,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會(hui) 副會(hui) 長。
采訪組:石新明 唐敬 秦濤 王麗(li) 莉
采訪日期:2018年12月9日
采訪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校友之家
采訪組:郭海鷹老師,您好!聽說您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shu) 時創辦了一份校園刊物《閩東(dong) 大學生》,請介紹一下創辦這份刊物的情況。
郭海鷹:好的,這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我的家鄉(xiang) 在福建省寧德地區,就是現在的寧德市,位於(yu) 福建東(dong) 部沿海,俗稱“閩東(dong) ”。寧德的南麵是福州,北麵是溫州,相比周邊城市,當時這裏經濟比較落後,好像是處在一個(ge) 沿海經濟發展的斷裂帶上。作為(wei) 閩東(dong) 學子,我們(men) 感到很焦灼,急切希望有一個(ge) 了解家鄉(xiang) 情況、為(wei) 家鄉(xiang) 建設建言獻策的渠道。
因此,在1988年、1989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我和當時在北大讀書(shu) 的中學同學林忠就去代表駐地,找到時任寧德地區行署專(zhuan) 員陳增光和閩東(dong) 籍省領導,向他們(men) 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得到陳增光專(zhuan) 員的鼓勵和支持後,我們(men) 共同發起創辦了校園刊物《閩東(dong) 大學生》,這是閩東(dong) 籍大學生了解家鄉(xiang) 、宣傳(chuan) 家鄉(xiang) 、智力支鄉(xiang) 的平台。
采訪組:聽說您在1989年暑假以《閩東(dong) 大學生》記者的身份返鄉(xiang) 開展社會(hui) 實踐活動,並采訪到了時任寧德地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請您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
郭海鷹:1989年暑假,我回到家鄉(xiang) 寧德地區福安縣開展社會(hui) 實踐活動。聽說年僅(jin) 36歲的時任寧德地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是經曆過“文革”磨煉的“老三屆”“老知青”,帶著對家鄉(xiang) 建設的關(guan) 心和同時期大學生的困惑,我就想代表《閩東(dong) 大學生》去采訪習(xi) 書(shu) 記。1989年7月4日晚上9點多,我和同伴林忠同學在寧德地委大院宿舍區,經多方打聽終於(yu) 找到了習(xi) 書(shu) 記的家,並鼓起勇氣敲門。為(wei) 我們(men) 開門的是著名歌唱家彭麗(li) 媛老師。麵對“不速之客”的深夜造訪,習(xi) 書(shu) 記非但沒有生氣,沒有擺“官架子”,反而是熱情接待,問了我和林忠的身份和來意,約我們(men) 次日上午到他辦公室深聊。
第二天上午,習(xi) 書(shu) 記在辦公室接待了我們(men) ,和我們(men) 聊了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習(xi) 書(shu) 記談起閩東(dong) 的人才問題,談到閩東(dong) 建設和閩東(dong) 的希望,還同我們(men) 暢談了中國的改革和民主建設,談電視劇《新星》與(yu) 李向南的原型,談他的個(ge) 人經曆和人生體(ti) 會(hui) ,還送給我們(men) 一本《福建論壇》雜誌。
告別時,習(xi) 書(shu) 記拍拍我的肩膀,誠摯地對我們(men) 說:“日後碰見閩東(dong) 籍大學生,請代我問他們(men) 好!”親(qin) 切的話語,至今縈繞。數日之後,習(xi) 書(shu) 記還給我們(men) 寄來了180餘(yu) 字的《寄語閩東(dong) 大學生》。
拜訪習(xi) 書(shu) 記前,我和林忠同學準備了一個(ge) 相機,裝上一個(ge) 新膠卷,但可能是因為(wei) 太緊張了,膠卷沒有裝好,很遺憾沒有留下照片。
采訪組: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什麽(me) 送給你們(men) 一本《福建論壇》雜誌?
郭海鷹:當時我們(men) 請教習(xi) 書(shu) 記對閩東(dong) 鄉(xiang) 鎮企業(ye) 改革的看法,他起身到書(shu) 架上取下一本雜誌,說:“我在這期《福建論壇》上發表了題為(wei) 《正確處理閩東(dong) 經濟發展的六個(ge) 關(guan) 係》的文章,詳細表述了我對閩東(dong) 經濟發展的看法,就送給你們(men) 吧!”
采訪組:這180餘(yu) 字的《寄語閩東(dong) 大學生》的內(nei) 容您還記得嗎?
郭海鷹:根據此次采訪,我們(men) 擬寫(xie) 了《閩東(dong) 的希望——習(xi) 近平同誌談閩東(dong) 建設》,並刊登在1989年8月印製的《閩東(dong) 大學生》上,後麵附上了習(xi) 書(shu) 記180餘(yu) 字的寄語,內(nei) 容是這樣的:
寄語閩東(dong) 大學生:
在祖國各地學習(xi) 的閩東(dong) 大學生,是270萬(wan) 閩東(dong) 人民的驕傲。你們(men) 在知識的園地裏,辛勤耕耘,使閩東(dong) 父老鄉(xiang) 親(qin) 感到欣慰。閩東(dong) 改革、開放需要大批朝氣蓬勃、開拓進取的青年知識分子,祖國社會(hui) 主義(yi) 四化建設需要一代新人。你們(men) 肩負著振興(xing) 閩東(dong) 、振興(xing) 中華的重任,我殷切希望你們(men) 珍惜美好時光,安心學習(xi) ,學有所成,早日參加建設,造福桑梓,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應有的貢獻。
習(xi) 近平
習(xi) 書(shu) 記對閩東(dong) 大學生的寄語刊發後,在閩東(dong) 大學生中產(chan) 生了強烈反響,大家都說家鄉(xiang) 的地委書(shu) 記給我們(men) 在校大學生寄語,這在以前都沒聽說過。
習(xi) 書(shu) 記不僅(jin) 關(guan) 心在祖國各地學習(xi) 的閩東(dong) 籍大學生,而且非常關(guan) 心在閩東(dong) 讀書(shu) 的大學生。寧德師範學院(當時校名叫“寧德師專(zhuan) ”)是閩東(dong) 的最高學府,習(xi) 書(shu) 記多次到學校看望師生,幫助師生解決(jue) 困難,1989年10月他還專(zhuan) 門到學校給師生作了一場形勢政策報告。
寧德師範學院圖書(shu) 館副館長郭正武曾向我們(men) 回憶過聆聽習(xi) 書(shu) 記報告的情景。他說,報告會(hui) 在寧德師專(zhuan) 竹棚館舉(ju) 行,臨(lin) 時用桌子拚了一個(ge) 主席台,師生們(men) 自帶凳子來聽報告,擠滿了整個(ge) 禮堂。習(xi) 書(shu) 記的報告視野開闊,信息量大,把深刻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大家聽後感到耳目一新,很受教育。習(xi) 書(shu) 記在報告中談到青年學生要注意從(cong) 曆史中汲取營養(yang) ,樹立民族自尊心,增強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yang) 正確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和世界觀。要正確認識我們(men) 的國情和麵臨(lin) 的困難,積極投身到改革、建設的洪流中,在實踐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有意義(yi) 的人生價(jia) 值。郭正武老師說,習(xi) 書(shu) 記在報告中講到的中美兩(liang) 國國情的比較令他印象特別深刻。
采訪組:您剛才講到習(xi) 近平同誌在辦公室與(yu) 你們(men) 談到閩東(dong) 的人才問題,能否介紹一下你們(men) 談論的主要內(nei) 容?
郭海鷹:我們(men) 當時談到與(yu) 大學生密切相關(guan) 的人才問題。習(xi) 書(shu) 記說:“現在的情況是越貧困的地方,人才越缺,絕對數少。在山區,一個(ge) 縣沒有幾個(ge) 助工,地區經貿委甚至連一個(ge) 專(zhuan) 業(ye) 的翻譯都沒有。一方麵,高校的專(zhuan) 業(ye) 設置有問題,有些專(zhuan) 業(ye) 偏多,來了不對口,造成人才既短缺又過剩的畸形現象。另一方麵,體(ti) 製也有問題。由於(yu) 實行財政包幹,有些單位不想要人,想要人的單位又因為(wei) 編製凍結要不到人。”
習(xi) 書(shu) 記接著說:“‘孔雀東(dong) 南飛’在目前是不可逆轉的,因為(wei) 貧困地區待遇遠不如東(dong) 部。我從(cong) 廈門調到閩東(dong) ,職務高了半級,工資少了四十。而且即使少拿幾十塊錢,人們(men) 也想過城市生活。因為(wei) 城市的各種社會(hui) 福利、公共設施及子女教育比鄉(xiang) 村、貧困地區要好得多。閩東(dong) 要實現到2000年縮短與(yu) 發達地區的差距,首先要解決(jue) 的就是教育問題。經濟不發達,絕不能成為(wei) 不辦教育的理由,現實的途徑是培養(yang) 實用人才,急用先辦,搞職業(ye) 培訓、職業(ye) 教育,建立人才的動態平衡,招聘人才到閩東(dong) ,但不強求他們(men) 紮根閩東(dong) 。”
采訪組:您剛才說習(xi) 近平同誌向你們(men) 談到“閩東(dong) 的希望”,請回憶一下相關(guan) 內(nei) 容。
郭海鷹:我們(men) 問:“閩東(dong) 的希望何在?”
習(xi) 書(shu) 記說:“那要看你們(men) 對閩東(dong) 的‘希望’是什麽(me) 了。經濟發展需要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的相互結合。既要避免近期難以實施的遠期目標超前化,又要防止把近期規劃簡單化。我去年到閩東(dong) ,聽到三大熱門話題:修建福溫鐵路,開發三都澳,建設中心城市。這都是動輒上億(yi) 投資的項目,有賴於(yu) 國家全局性的宏觀決(jue) 策,在目前治理整頓的形勢下顯然不可能進行。目前的重點應是通過內(nei) 涵擴大再生產(chan) ,搞好挖潛,因為(wei) 現有工業(ye) 生產(chan) 能力由於(yu) 能源、人才等原因還有三分之一未開足。同時,必須保持相當的發展速度。閩東(dong) 的農(nong) 、林、水電潛力極為(wei) 可觀,水電隻開發了5%,水電是基礎產(chan) 業(ye) ,效益又好,所以,先有錢,先辦電。有了資金不要搞撒胡椒粉,要側(ce) 重投入經濟較發達地區,特別是福溫線一帶。我們(men) 設想以賽岐為(wei) 中心增長點,沿路向山區梯級推進。對原料充足、銷路好的主導產(chan) 業(ye) 要實行傾(qing) 斜政策。扶貧資金要先扶持鄉(xiang) 村經濟實體(ti) ,增強其造血功能。隻有這樣,才能使較少的錢在短期內(nei) 產(chan) 出最大的效益,而後通過較發達地區帶動貧困地區,主導產(chan) 業(ye) 帶動其他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
采訪組:聽說您還溝通協調促成了北京大學福建籍學生1990年暑期組團回到家鄉(xiang) 開展社會(hui) 實踐活動,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郭海鷹:借著《閩東(dong) 大學生》的成功之勢,1990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我們(men) 拜會(hui) 了時任福建省委書(shu) 記陳光毅,提出創辦《福建大學生》的想法並得到題詞祝賀。畢業(ye) 前夕,我拜訪了當時九十高齡的冰心先生,先生欣然為(wei) 家鄉(xiang) 學子創辦的報紙題寫(xie) 了刊名,同意擔任顧問並題詞——知足知不足 有為(wei) 有弗為(wei) 。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1990年上半年,部分在北京大學讀書(shu) 的福建籍學生就托我幫助聯係,打算暑期組團返鄉(xiang) 開展社會(hui) 實踐活動。
1990年7月,習(xi) 近平同誌剛從(cong) 寧德調任福州市委書(shu) 記。當他獲悉北京大學福建籍學生暑期返鄉(xiang) 開展社會(hui) 實踐活動時,專(zhuan) 門指示市裏相關(guan) 部門做好安排。
1990年7月31日,實踐團結束了在福州市的社會(hui) 實踐活動。當天晚上,上任不久的福州市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專(zhuan) 程看望實踐團成員並與(yu) 大家親(qin) 切座談。當年北大社會(hui) 實踐團骨幹成員之一黃誌同學,現為(wei) 福建省委黨(dang) 史研究室主任。當時,我已從(cong) 人大畢業(ye) 回到福州工作,因此參加了當天晚上的座談會(hui) 。
我參加了這次座談,並根據現場記錄撰寫(xie) 了《習(xi) 近平與(yu) 北大人交心談往》,擬經習(xi) 書(shu) 記同意後刊發在《福建大學生》。於(yu) 是,我就將這份手寫(xie) 稿寄給了習(xi) 書(shu) 記。習(xi) 書(shu) 記收到後親(qin) 筆修改並批示:“已閱,可退郭海鷹同學。習(xi) 近平,10.27”。福州市委辦公廳還蓋了批轉章。
2013年6月19日下午,在習(xi) 近平同誌考察中國人民大學一周年之際,學校隆重舉(ju) 行了“學理論、走基層、長才幹”師生座談會(hui) 。會(hui) 上,我把珍藏多年的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筆批閱的手寫(xie) 稿《習(xi) 近平與(yu) 北大人交心談往》,以及自己在校主編並刊載了當年在閩采訪活動的校園刊物《閩東(dong) 大學生》和《福建大學生》捐贈給了中國人民大學檔案館。
采訪組:您與(yu) 習(xi) 近平同誌的這兩(liang) 次座談交流,對您的人生和職業(ye) 發展有什麽(me) 影響?
郭海鷹:習(xi) 近平同誌1989年擔任寧德地委書(shu) 記時,與(yu)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兩(liang) 名同學暢談了一個(ge) 上午;1990年擔任福州市委書(shu) 記時,與(yu)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30多名同學座談了一個(ge) 晚上。這兩(liang) 次座談交流,我都親(qin) 身經曆。習(xi) 近平同誌對大學生的關(guan) 注、關(guan) 心、關(guan) 愛令人敬佩和感動,這兩(liang) 次座談是我終生難忘的大課,對我的人生態度和職業(ye) 選擇都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1990年7月,我畢業(ye) 回到福建,在省畢業(ye) 生就業(ye) 指導暨人才交流機構工作。剛入社會(hui) ,遇到一些困惑,我就寫(xie) 信向習(xi) 書(shu) 記作了匯報。1991年,在福州市高校畢業(ye) 生招聘會(hui) 上,習(xi) 書(shu) 記走過我單位展台時見到我,馬上停步回頭對我說:“你的來信我都看過了,找時間我們(men) 聊聊。”1992年,我已調到當時剛剛組建的福建省汽車工業(ye) 集團擔任秘書(shu) 工作,在省市領導出席汽車合資項目談判活動時,我又遇到了習(xi) 書(shu) 記,他詢問了我的情況,並鼓勵我在企業(ye) 多磨煉、多學習(xi) ,說這有助於(yu) 年輕人成長。
我先後在福建省汽車工業(ye) 集團本部的多個(ge) 崗位工作過,還到省委黨(dang) 校脫產(chan) 學習(xi) 了一年,也掛職擔任過貧困鄉(xiang) 鎮領導、重點國企工廠領導和合資企業(ye) 負責人。2000年,我作為(wei) 國有股東(dong) 代表到東(dong) 南汽車工作。東(dong) 南汽車是習(xi) 近平同誌在福建工作期間支持創建並給予大力關(guan) 心支持的最大的海峽兩(liang) 岸合資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2009年,我從(cong) 福建調回到母校中國人民大學工作。多個(ge) 基層崗位的磨煉使我增強了團結、服務、效率和創新意識。習(xi) 書(shu) 記當年對我的諄諄教誨,我一直銘記在心,受益終生。
從(cong) 1991年到2009年,我在福建汽車行業(ye) 工作18年,有幸見證了福建汽車工業(ye) 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弱到強的快速發展。在這個(ge) 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福建汽車人的逐夢之旅中,習(xi) 近平同誌與(yu) 福建汽車有著特別的情緣,他每每在關(guan) 鍵時刻作出十分關(guan) 鍵的決(jue) 策。
采訪組:能否具體(ti) 談談習(xi) 近平同誌在推動福建汽車工業(ye) 發展方麵的情況。
郭海鷹:閩台合作初期,時任福州市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推動閩台合作東(dong) 南汽車城落戶福州,並圈定了東(dong) 南汽車廠址。東(dong) 南汽車項目選址時,當時福州有幾個(ge) 縣市爭(zheng) 著要上。1995年夏天的一個(ge) 晚上,有兩(liang) 個(ge) 縣委書(shu) 記同時跑到習(xi) 書(shu) 記的住處匯報工作,爭(zheng) 取項目落戶。最終是習(xi) 書(shu) 記拍板將項目放在閩侯縣青口鎮,這裏距離福州市區30多公裏,具有獨特的地理優(you) 勢。1999年9月26日,東(dong) 南汽車建成投產(chan) ,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代省長習(xi) 近平出席慶典儀(yi) 式,圓了“福建汽車夢”。
東(dong) 南汽車是迄今為(wei) 止兩(liang) 岸合作的最大汽車廠,並帶動台灣地區數十家配套零部件企業(ye) 落戶周邊,成為(wei) 兩(liang) 岸產(chan) 業(ye) 、經濟融合的成功典型。目前,青口鎮已發展成為(wei) 以產(chan) 業(ye) 化帶動城市化的“產(chan) 城融合”新型城鎮化典型。
2000年6月21日,習(xi) 省長考察了東(dong) 南汽車工業(ye) 有限公司和協力廠及省汽車銷售公司華夏汽車城後,在省汽車集團八樓會(hui) 議室召開現場辦公會(hui) ,聽取了省汽車集團董事長淩玉章的工作匯報,對福建汽車工業(ye) 結構調整及“十五”發展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進行了認真研究。習(xi) 省長對閩台汽車合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作出加強國際合作、聯合重組福廈汽車、給予福汽集團特殊政策等指示,拉開了福廈汽車聯合、全省“一盤棋”發展的序幕。會(hui) 議決(jue) 定,“十五”期間省汽車集團實行利潤全留,繳納的所得稅和增值稅屬地方的25%部分形成的財力,由省財政按照有關(guan) 規定和程序安排給省汽車集團,用於(yu) 汽車項目的投入。2001年10月福廈汽車完成聯合重組,2002年9月習(xi) 省長親(qin) 自赴京匯報爭(zheng) 取,2003年3月東(dong) 南菱帥轎車下線上市,圓了“福建轎車夢”。
2002年6月13日,習(xi) 省長主持召開省政府專(zhuan) 題會(hui) 議,重點討論研究與(yu) 戴姆勒合作生產(chan) 商用車等福建汽車“十五”期間重點發展項目,並就下一步工作的推進進行部署。2002年7月,福建省政府正式向原國家計委報送福建奔馳汽車立項報告,“福建汽車強省夢”從(cong) 此啟動。
2010年9月4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xi) 近平回到他曾工作過17年的福建,特地安排時間視察了福建奔馳汽車公司。在視察過程中,習(xi) 近平同誌回憶說:“當時我們(men) 為(wei) 這事協調了好多次。”足見他對福建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切之情。
采訪組:習(xi) 近平同誌一貫重視基層工作,在寧德工作時還建立了“四下基層”製度。作為(wei) 一名寧德人,您是否聽說過習(xi) 近平同誌下基層的故事?
郭海鷹:習(xi) 書(shu) 記在寧德工作期間,創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製度,還有許多關(guan) 心基層、服務基層、幫助基層的故事被傳(chuan) 為(wei) 佳話,就連他離開寧德時的工作交接都是冒雨在基層調研的過程中完成的,他最牽掛的就是基層的幹部群眾(zhong) 。
我聽得最多的是習(xi) 書(shu) 記“三進下黨(dang) ”的故事,尤其對他第一次到下黨(dang) 鄉(xiang) 調研時的兩(liang) 張照片印象深刻。下黨(dang) 鄉(xiang) 是寧德九縣中四個(ge) 特困鄉(xiang) 之一,人稱“五無鄉(xiang) 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由於(yu) 交通閉塞,這裏幾乎與(yu) 世隔絕,鄉(xiang) 民們(men) 甚至害怕家裏的豬仔養(yang) 肥了運不出去,賣不了錢。
1989年6月,時任下黨(dang) 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楊弈周(大家親(qin) 切地稱呼他“老楊”)在參加寧德地委工作會(hui) 議時站起來“放炮”:對貧困地區,上級要關(guan) 心,要扶貧。老楊的話“辣味十足”,一下子就引起了習(xi) 書(shu) 記的注意。他詳細詢問情況後,當場表示一定要去一趟下黨(dang) 。不到一個(ge) 月,習(xi) 書(shu) 記就帶上相關(guan) 委辦局的同誌,到下黨(dang) 鄉(xiang) 現場辦公。
第一張照片記錄了習(xi) 書(shu) 記一行在下黨(dang) 鄉(xiang) 走山路的情形。那是1989年的一個(ge) 夏日,他們(men) 清晨6點從(cong) 縣城出發,約上午9點車開到山下就沒路了,然後步行十幾華裏山路,約11點多走到下黨(dang) 鄉(xiang) 。一路上老楊拿著一把柴刀在前麵開路,大家手持竹竿沿著荊棘叢(cong) 生的山脊小道而行。走在前麵戴著草帽、肩搭毛巾、汗透衣背的高個(ge) 子就是習(xi) 書(shu) 記。下黨(dang) 之行,習(xi) 書(shu) 記來回步行4個(ge) 半小時,聽說腳底都磨出了血泡。“披荊斬棘,跋山涉水”“異常艱苦,異常難忘”是習(xi) 近平同誌後來回憶起下黨(dang) 鄉(xiang) 時的真切感受。
“‘地府’來了,‘地府’來了!”一路上,老百姓奔走相告,異常驚喜,因為(wei) 他是“到過這裏的最大的官”。當地老百姓管地委書(shu) 記叫“地府”,也就是知府的意思。沿途,當地老百姓自發地送來祛暑茶,一桶一桶地遞給遠道而來的客人們(men) 喝。習(xi) 書(shu) 記到下黨(dang) 時已經渾身濕透了,當地幹部在村口的廊橋上拉起一塊塑料布圍了個(ge) 小圈,他在裏麵拿了一桶水,從(cong) 頭到腳衝(chong) 下去,然後換了衣服,就到廊橋對麵的小學校召開現場辦公會(hui) 。
第二張照片記錄了習(xi) 書(shu) 記在小學校召開現場辦公會(hui) 的情景。當時下黨(dang) 鄉(xiang) 沒有辦公用房,連鄉(xiang) 黨(dang) 委辦公室都設在一個(ge) 改造過的牛圈裏,這座牆麵凹凸不平、連門都沒有的土夯學校已是當時“頂級”的會(hui) 場了。大家將兩(liang) 張課桌拚成了主席台,上麵鋪了一條從(cong) 鄉(xiang) 親(qin) 家借來的花床單,臨(lin) 時寫(xie) 的“會(hui) 場”二字格外醒目。
工作人員安排老楊在台下的匯報席上匯報,習(xi) 書(shu) 記與(yu) 陳增光專(zhuan) 員兩(liang) 人坐在主席台上。但習(xi) 書(shu) 記對老楊說:“你坐中間,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坐在邊上,聽你講。”老楊不肯,認為(wei) 這樣不妥。習(xi) 書(shu) 記就講:“我們(men) 要尊重基層同誌,你就放心大膽地坐在當中,講給我們(men) 聽。”在習(xi) 書(shu) 記的一再堅持下,老楊坐到主席台中間的位置,但是很緊張,手有些發抖,汗珠順著臉頰滑落下來,他一邊匯報,一邊不停地擦汗。習(xi) 書(shu) 記見狀,趕忙安慰道:“沒關(guan) 係,老楊,不要緊張,慢慢講。”老楊這才放下心來。
說起來很有意思,聽說“地府”來了,鄉(xiang) 裏的工作人員原計劃買(mai) 幾瓶罐頭給台上的領導吃,但找遍了全鄉(xiang) 隻找到一瓶菠蘿罐頭。開會(hui) 時,工作人員把這瓶罐頭放在了習(xi) 書(shu) 記的麵前。這在當時是非常稀罕的東(dong) 西,很多鄉(xiang) 親(qin) 可能從(cong) 來都沒嚐過。但是,放在自己麵前的這瓶罐頭,習(xi) 書(shu) 記始終沒有打開。
突然,門口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引起了他的注意,原來是一位老奶奶好奇,正在門口探頭探腦地“旁聽”會(hui) 議。習(xi) 書(shu) 記趕忙對工作人員說,“把這瓶罐頭拿給老人家吃吧”,然後將罐頭送給這位老人,自己則換上村裏的祛暑茶。
會(hui) 上,習(xi) 書(shu) 記將現場反映的問題當即交辦給地、縣各部門負責人,讓大家限時想辦法解決(jue) 。在第二天的現場辦公會(hui) 上,習(xi) 書(shu) 記說:“下黨(dang) 鄉(xiang) 的情況大家也看到了,水電照明、公路建設和辦公場所等方麵都亟待解決(jue) ,咱們(men) 要幫助下黨(dang) 鄉(xiang) 的老百姓破解‘燃眉之急’啊,每個(ge) 部門能拿多少錢,大家表表態吧,咱現場就定下來。”據說那次下黨(dang) 鄉(xiang) 累計籌集了72萬(wan) 元,這在當年無疑是一筆“巨款”,相當於(yu) 現在的5000多萬(wan) 元!有個(ge) 部門領導說了句極其形象的話:“習(xi) 書(shu) 記啊,我們(men) 把口袋裏的毛都拔出來啦!”
在習(xi) 書(shu) 記的關(guan) 心下,下黨(dang) 鄉(xiang) 於(yu) 1991年就實現了公路通車,水電站也投入了使用。更加難得的是,那位當年在地委大會(hui) 上站起來“放炮”的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楊奕周,也成為(wei) 習(xi) 書(shu) 記一位非常要好的基層朋友。習(xi) 書(shu) 記多次把他請到家裏交談,後來老楊生病時,習(xi) 書(shu) 記還給他寄過藥呢。老楊不幸過世後,習(xi) 書(shu) 記還對他的孩子的就業(ye) 等問題給予了幫助。
采訪組:《擺脫貧困》這本書(shu) 集中體(ti) 現了習(xi) 近平同誌在寧德工作時的理念、創見和方法,您一定讀過這本書(shu) 吧?請談談您印象最深的內(nei) 容。
郭海鷹:好的。帶領閩東(dong) 人民擺脫貧困,是習(xi) 書(shu) 記主政寧德時的一條工作主線。作為(wei) 一個(ge) 寧德人,我深深地體(ti) 會(hui) 到,這非常符合寧德當時的實際,符合寧德百姓的期盼。
寧德的特點是“老、少、邊、島、弱”,這裏是革命老區,是全國最大的佘族人口聚居地,海岸線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島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經濟在全省九個(ge) 地區排名倒數第一。幫助群眾(zhong) 擺脫貧困是當時亟須解決(jue) 的主要問題。
《擺脫貧困》這本書(shu) 就擺在我辦公室的書(shu) 櫃裏,我讀過好幾遍,印象最深的是習(xi) 書(shu) 記提出的“弱鳥先飛”論和“滴水穿石”論。我認為(wei) ,這“兩(liang) 論”體(ti) 現了習(xi) 書(shu) 記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辯證發展的方法論。
習(xi) 書(shu) 記到寧德後,首先對閩東(dong) 九縣進行了調查,提出了“弱鳥先飛”論,三個(ge) 月後寫(xie) 下了《弱鳥如何先飛——閩東(dong) 九縣調查隨感》,也就是《擺脫貧困》一書(shu) 收錄的第一篇文章。習(xi) 書(shu) 記在這篇文章中對“弱鳥先飛”論進行了係統闡述。
習(xi) 書(shu) 記用“弱鳥”比喻貧困的閩東(dong) ,提出寧德幹部群眾(zhong) 要解放思想,破除觀念“貧困”,樹立“先飛”意識和“先飛”欲望,掌握“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辯證法。首先,要樹立“先飛”的誌向,要求幹部樹立終生廉潔、終生為(wei) 民的鴻鵠之誌,“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實現“扶搖直上”。其次,要煉就“先飛”的本領,農(nong) 業(ye) 上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工業(ye) 上要處理好速度與(yu) 效益的關(guan) 係,同時抓好脫貧工作和民族工作,讓“弱鳥”羽翼逐漸豐(feng) 滿。第三,要煉就“先飛”的藝術,通過擴大開放、打造軟環境等,實現“飛洋過海”。
關(guan) 於(yu) “滴水穿石”論,習(xi) 書(shu) 記在《擺脫貧困》一書(shu) 中以“滴水穿石的啟示”為(wei) 題進行了闡述。他讚美“水滴”敢字當頭、義(yi) 無反顧的精神,目標一致、矢誌不移的品質,前仆後繼、甘於(yu) 為(wei) 總體(ti) 成功犧牲的風格,勉勵幹部群眾(zhong) 要立足實際,胸懷長遠目標,一步一個(ge) 腳印地實幹,要有鍥而不舍的韌勁和至死不渝的精神。
習(xi) 書(shu) 記用“弱鳥先飛”和“滴水穿石”兩(liang) 個(ge) 生動比喻,回答了當時的寧德應以怎樣的理念、方式和精神狀態推動發展的重大問題,為(wei) 寧德經濟社會(hui) 發展明確了“任務書(shu) ”、繪製了“路線圖”,要求大家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
習(xi) 書(shu) 記的這兩(liang) 個(ge) 理論,使寧德幹部群眾(zhong) 增強了自信,解放了思想,鼓舞了幹勁,統一了認識,讓大家知道“幹什麽(me) ”和“怎麽(me) 幹”,從(cong) 而匯聚成為(wei) 推動寧德“飛”起來的強大力量,成為(wei) 閩東(dong) 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wei) 新時期的“閩東(dong) 之光”。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