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冬天,正在廈門大學讀書(shu) 的張宏樑同學因一封信結識了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習(xi) 近平,並經常得到習(xi) 近平同誌的指導和幫助。習(xi) 近平同誌指導張宏樑學習(xi) 《資本論》、開展社會(hui) 實踐、完成畢業(ye) 論文,並在他的畢業(ye) 紀念冊(ce) 上親(qin) 筆題寫(xie) “誌存高遠 行循自然”八個(ge) 字,囑咐他工作後一定要下基層,為(wei) 老百姓做事,“不要把基層當大車店”。習(xi) 近平同誌深入廈大經濟係與(yu) 青年師生座談,還在中秋節騎著自行車到廈大芙蓉二宿舍給同學們(men) 送月餅,他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強調做人做事要“注重細節”,教導青年學生“要給書(shu) 本上的知識‘擠擠水’,才能得到知識‘幹貨’”,“隻有和群眾(zhong) 實踐結合,才能把‘水分’擠掉”。
受訪對象:張宏樑,男,1964年6月生,遼寧新民人,1982年9月由石家莊十五中考入廈門大學數學係,1983年9月轉入經濟係政治經濟學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曾任係團總支副書(shu) 記,1987年畢業(ye) 分配到河北省計經委工作,現在一家投資公司任職。
采訪組:石新明 田玉玨 王麗(li) 莉 薛宏偉(wei)
采訪日期:2018年6月25日
采訪地點:北京亞(ya) 運村張宏樑辦公室
采訪組:張宏樑同誌,您好!聽說習(xi) 近平同誌和您的交往是從(cong) 一封信開始的。請您給我們(men) 介紹一下具體(ti) 情況。
張宏樑:說起來這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1985年11月下旬,我當時正在廈門大學經濟係讀本科三年級。一天,我收到一封寄自廈門市政府的信。信是這樣寫(xie) 的:
宏樑同學:
你好!我是十一月初從(cong) 法國回來的,接著就是早出晚歸的工作,各方麵的來信積案如山,遲遲複信請原諒。
可以找個(ge) 時間聊聊,我也要向你們(men) 這些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學習(xi) 。
時間不好定,月底前因有洽談會(hui) 晚上都有活動,下個(ge) 月請你給我來電話,打到政府值班室或找政府辦王泰興(xing) 聯係。
我住在圖強路2號樓301室,進城時可以碰碰。
不贅敘。專(zhuan) 此布達
順頌
學安
習(xi) 近平 24/11
我剛看到信的瞬間有點蒙,但馬上就反應過來了——一個(ge) 多月前,我給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習(xi) 近平同誌寫(xie) 了一封信,沒想到他會(hui) 親(qin) 筆給我回信。
采訪組:您為(wei) 什麽(me) 會(hui) 給他寫(xie) 信呢?您在信裏都說了些什麽(me) 內(nei) 容?
張宏樑:說起來很有意思。我一位高中同學的姐夫,是習(xi) 近平同誌在北京八一學校的初中同學。他們(men) 上學的時候,經常一起交流思想、討論問題。
1985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初湧之時,那時候他們(men) 都是30多歲的有誌青年,麵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有很多想法非常需要相互探討。於(yu) 是我這位同學的姐夫就給到廈門任職不久的習(xi) 近平同誌寫(xie) 了一封長信。我放暑假回家時,同學姐夫找到我,讓我把那封長信帶給習(xi) 近平同誌,反複強調這封信很厚、不好寄,又都是他的心血,怕寄丟(diu) 了,囑咐我一定得親(qin) 手交到習(xi) 近平同誌手上,還囑咐我要盯著讓他讀完,再請習(xi) 近平同誌寫(xie) 個(ge) 回信說說他的看法。
就這樣,開學後我就帶著這封信回校,沒敢寄也不敢直接去送,於(yu) 是我就給習(xi) 近平同誌寫(xie) 了一封信,大意就是想把這封信交給他,同時也很期待能與(yu) 這位在正定老百姓中口碑很好的年輕領導幹部見上一麵,匯報一下自己的大學生活,希望得到他的指導。信封上寫(xie) 的是:廈門市政府辦公室,習(xi) 近平同誌收。信發出後,壓根兒(er) 沒想到會(hui) 收到他的親(qin) 筆回信。這讓我感到很驚喜,也很感動。
采訪組:您當時讀了回信,有什麽(me) 具體(ti) 感受呢?
張宏樑:我看過信後,有兩(liang) 點強烈感受。一是覺得習(xi) 近平同誌特別謙虛。一位工作非常繁忙的市領導親(qin) 自給一個(ge) 普通大學生回信,信裏把有關(guan) 情況說得很詳細,還為(wei) 回信晚了表達歉意,特別是說要向我們(men) 80年代的大學生學習(xi) ,讓我非常感慨、非常感動。二是覺得他為(wei) 人特別真誠。信中告訴我他住在哪兒(er) 、怎麽(me) 聯係,讓我有一種被信任和被重視的感覺,距離感一下子消失了,親(qin) 近感油然而生。連這封信的信封都是他親(qin) 自寫(xie) 的,足見他真心希望與(yu) 大學生多交流,否則他讓秘書(shu) 打個(ge) 電話通知我過去就行了,本來是用不著非要親(qin) 筆回信的。
采訪組:您是什麽(me) 時候與(yu) 習(xi) 近平同誌見麵的?當時聊了哪些話題?
張宏樑:我記得很快就和他約了一個(ge) 周日下午見麵。那天,我坐了幾站公交車,又步行十多分鍾,按照他給我留的地址找到他的宿舍。敲門時,我還有些忐忑不安,是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給我開的門。我說:“您好!我是廈大經濟係的張宏樑。”他說:“宏樑,你好!快請進!”習(xi) 近平同誌笑容可掬、親(qin) 切和藹,標準的普通話,聲音帶著磁性。我們(men) 倆(lia) 一握手,他就說:“你的手很厚很軟啊!”這句話一下子就把我的不安情緒給打消了。
習(xi) 近平同誌的宿舍一進門就是客廳,和過道連在一起,很窄很小,就擺了兩(liang) 張沙發和一個(ge) 茶幾。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小夥(huo) 子,坐吧。”我說:“這是您同學給您寫(xie) 的信,讓我一定盯著您看完。”他接過那封厚厚的信,邊笑邊說:“這小子,要麽(me) 不寫(xie) ,要麽(me) 就寫(xie) 這麽(me) 厚!”說完就坐下來很認真地看起來。
看完信後,他說,信中這些觀點有的很好,有些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商榷。廈門是四個(ge) 經濟特區之一,處在改革開放最前沿,有很多新的做法。我來了這段時間,確實有很多感受和觸動,特別是在推進改革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需要深入思考和認真謀劃。這樣吧,我先簡單說幾點,你記錄,幫我先回個(ge) 信轉達一下,有時間我再正式回信。
我記錄完後,習(xi) 近平同誌看了看記錄稿,點了點頭說:“可以!”說完,他又轉過臉笑著問:“你是哪裏人啊?父母是幹什麽(me) 的呀?”我說:“我是河北石家莊人,父母都在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nong) 業(ye) 現代化研究所工作,都是解放前參加革命工作的黨(dang) 員知識分子。”當我提到父親(qin) 張爾翼是高級畜牧獸(shou) 醫師的時候,他說:“我對你父親(qin) 有印象啊。我在正定當縣委書(shu) 記的時候,請過好幾批專(zhuan) 家,其中就有你父親(qin) 。”他這麽(me) 一說,一下子把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人的距離拉近了很多。
當他得知我剛從(cong) 預備黨(dang) 員轉為(wei) 正式黨(dang) 員,還擔任了廈門大學經濟係團總支副書(shu) 記後很高興(xing) ,說:“好!年輕人就應該要求進步,積極入團入黨(dang) ,利用一切機會(hui) 鍛煉自己。要艱苦樸素,要‘自找苦吃’啊。”
臨(lin) 走時,習(xi) 近平同誌說:“我剛來廈門,認識的人也不多。你周末沒事歡迎過來聊一聊,我很想了解你們(men) 大學生都在學什麽(me) 、想什麽(me) 、做什麽(me) 。”他說,他們(men) 那個(ge) 時代的大學生都是有過社會(hui) 實踐經曆的,而80年代的大學生不一樣,都是校門對校門,基礎知識比較牢,但缺乏社會(hui) 實踐鍛煉,想法和行為(wei) 都有很大不同,這方麵他想好好地了解一下。他當時說的一段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年輕人不能認為(wei) 進了大學就進了保險箱,就等著將來直接分配到機關(guan) ,一定要多接觸社會(hui) ,補上社會(hui) 實踐這一課。你們(men) 雖然讀了很多書(shu) ,但書(shu) 裏有很多‘水分’,隻有和群眾(zhong) 實踐結合,才能把‘水分’擠掉。要給書(shu) 本上的知識‘擠擠水’,才能得到知識‘幹貨’。”
采訪組:您怎樣理解習(xi) 近平同誌當時提倡青年人要“自找苦吃”?這對您的人生有何影響?
張宏樑:要說對我做人影響深遠的,就是習(xi) 近平同誌多次講到的要“自找苦吃”。他說:“我對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我覺得這就是他的人生觀。再一個(ge) 原因應該是梁家河那段下鄉(xiang) 經曆對他的鍛煉成長影響很大,是切身感受,也是肺腑之言。
記得後來,他跟我回憶了很多知青時候的事。其中一個(ge) 就是大冬天下到糞池裏起糞,這是當時農(nong) 村最苦的活。因為(wei) 冬天糞池裏結著冰碴,但也得下去起糞,一方麵需要漚糞,再一個(ge) 糞池快滿了,不起出來也裝不下。習(xi) 近平同誌對我回憶說,去起糞就得把鞋子脫了,把褲腿挽起來,光著腳跳進去用鐵鍬一鍬一鍬往上起,冰碴把腿和腳劃出一道道血印子。他當時隻有十幾歲,個(ge) 子不夠高,身體(ti) 也不夠強壯。起糞的時候弄得滿身既有汗水又有糞尿,混在一起,又濕又臭,冷風一吹,全身冰涼。糞池裏不僅(jin) 髒,還散發許多惡臭的有害氣體(ti) ,令人窒息,越到後麵越難受,既考驗體(ti) 力也考驗毅力。但這個(ge) 活他幹得最多,每次都是第一個(ge) 主動跳下去搶著幹。他在別的地方也提過,下鄉(xiang) 要過五關(guan) :跳蚤關(guan) 、飲食關(guan) 、生活關(guan) 、勞動關(guan) 、思想關(guan) 。勞動關(guan) 是關(guan) 鍵的一步。他說,隻有跨過了勞動關(guan) ,樹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礪思想,讓你的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讓老百姓更加信賴你。
說實話,當時我對“自找苦吃”這四個(ge) 字理解得還不深。後來,我特意去了一趟梁家河。當我親(qin) 眼看到習(xi) 近平同誌在梁家河插隊時建起的全省第一口沼氣池,聽到當地村民中傳(chuan) 頌他在梁家河為(wei) 民造福的故事,終於(yu) 體(ti) 會(hui) 到青年時的他真的是做過那些最髒最累的活才知道農(nong) 民最需要的是什麽(me) ,才能和農(nong) 民打成一片,感情也才更加深厚;我也真的懂得了“什麽(me) 叫實際,什麽(me) 叫實事求是,什麽(me) 叫聯係群眾(zhong) ”,對習(xi) 近平同誌提倡的“自找苦吃”理解得更透了。在後來的人生路上,我時刻提醒自己,有苦吃是機會(hui) ,要堅持多學多幹,多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自己。
采訪組:聽說習(xi) 近平同誌還與(yu) 您的老師和同學們(men) 討論過《資本論》,請您談談這方麵情況。
張宏樑:習(xi) 近平同誌很關(guan) 心我們(men) 大學生的學習(xi) 和生活,經常問我,廈門大學夥(huo) 食怎麽(me) 樣?同學們(men) 能吃得飽、吃得起、吃得好嗎?然後問我家裏每個(ge) 月寄多少生活費,都有哪些花費?班上開了什麽(me) 課?等等。當得知我們(men) 係開設《資本論》原著課程時,他還多次與(yu) 我分享在梁家河閱讀《資本論》的情景和感悟。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作。中國最早翻譯《資本論》的學者王亞(ya) 南先生曾任廈大經濟係主任和廈大校長。所以,廈大經濟係對《資本論》原著的學習(xi) 非常重視,把《資本論》三卷原著列為(wei) 必修課,每學期安排一卷,分三個(ge) 學期學完。這在當時全國高校經濟類本科教學中絕無僅(jin) 有。我對習(xi) 近平同誌說:“雖然學習(xi) 《資本論》原著很吃力,但同學們(men) 的積極性都很高,收獲也很大,再學其他理論課程,特別是西方數理經濟學,就很輕鬆了。”
習(xi) 近平同誌聽完之後說,你們(men) 本科生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原著是一個(ge) 非常好的做法,學原理、讀原著是接觸馬克思主義(yi) 的最佳方式,也是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方法論最有效的方式。你們(men) 經濟係堅持了這麽(me) 多年,做法很好,對學生的成長和人生觀、價(jia) 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肯定會(hui) 非常有好處。
他接著說,我在下鄉(xiang) 的時候就通讀過三遍《資本論》,也記了很多本筆記。我讀過幾個(ge) 譯本的《資本論》,最喜歡的是郭大力、王亞(ya) 南的譯本。內(nei) 心也很敬佩他!因為(wei) 王亞(ya) 南先生不但是翻譯家、教育家,還是經濟學家,對《資本論》的理解很通透。不隻是翻譯《資本論》,王亞(ya) 南先生還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對舊中國經濟形態進行了深刻剖析,發表過一係列很有影響的著作,包括《中國經濟原論》《中國地主經濟封建製度論綱》《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等,我也都讀過。
後來,習(xi) 近平同誌讓我聯係學校,專(zhuan) 門抽出時間到校參加了以“《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現實指導意義(yi) ”為(wei) 題進行的一次小範圍座談。學校的一些青年教師和學生有幸參與(yu) 了這次座談。
參加座談的教師對《資本論》研究水平都很高,某句話在《資本論》哪章哪節哪頁,前麵講的什麽(me) ,後麵講的什麽(me) ,前後如何結合起來理解,等等,都裝在腦子裏了。跟廈大的老師們(men) 座談《資本論》,要是沒讀過幾遍原著,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堅實的社會(hui) 實踐,還真難以深入交流下去。但習(xi) 近平同誌很早就反複閱讀過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和老師們(men) 交流起來深入淺出,得心應手。他說起來既有理有據又生動透徹,因為(wei) 他有紮實的實踐經驗,能夠理論聯係實際,理解得比我們(men) 深刻得多。對習(xi) 近平同誌豐(feng) 富的理論知識和對社會(hui) 的廣泛了解,特別是他就《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對當時特區改革開放的指導意義(yi) 談的幾點意見,我相信參加座談會(hui) 的青年教師和同學們(men) 都會(hui) 有深刻的印象。
記得習(xi) 近平同誌當時還講到亞(ya) 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和叔本華,以及當時流行的薩特存在主義(yi) ,等等。因為(wei) 當時我還是個(ge) 學生,知識不夠係統,對習(xi) 近平同誌講的內(nei) 容記憶不是很清晰了,但有一點記憶猶新,那就是對一位年輕的市領導能如此全麵係統地掌握《資本論》而感到敬佩。
采訪組:您在廈大讀書(shu) 期間,和習(xi) 近平同誌還有哪些交往交流?
張宏樑:我們(men) 之間的交流還是比較多的。我經常在周末休息的時候到宿舍去找他,一直到我畢業(ye) 離開廈門。我還跟著他到廈門的貧困村進行過一次調研。那是1986年初夏的一個(ge) 周末,習(xi) 近平同誌說:“今天我帶你去海邊看個(ge) 貧困村,離你們(men) 廈大不遠。”那天他沒帶秘書(shu) ,讓司機開著車直接去了何厝村。
何厝村地處廈門海防最前線,與(yu) 當時國民黨(dang) 軍(jun) 隊占領的小金門島隔海相望,最近相距才4000多米,用望遠鏡就能看得很清楚。當我們(men) 的車停到何厝海邊的小路時,習(xi) 近平同誌笑著對我說,那邊國民黨(dang) 士兵肯定正用軍(jun) 用望遠鏡觀察著咱們(men) 呢。
由於(yu) 何厝村是海防最前線,很多年來漁民不能自行出海打漁,生活比較貧苦,與(yu) 廈門特區經濟發展反差很大。習(xi) 近平同誌了解到石斑魚在香港賣得很貴,也適合在廈門沿海養(yang) 殖,他有一次到何厝村調研時,就提議何厝村養(yang) 殖石斑魚。我們(men) 去看的時候已經養(yang) 成出箱了。記得何厝村支書(shu) 跟習(xi) 近平同誌匯報,鮮活的石斑魚出口香港能賣到300多塊港幣一斤。那個(ge) 時候港幣兌(dui) 人民幣的匯率比現在高,村民因為(wei) 養(yang) 殖石斑魚,收入增加不少,經濟效益顯著。
習(xi) 近平同誌聽了情況匯報後非常高興(xing) ,也非常欣慰,並進一步指出,解決(jue) 溫飽問題隻是初步,還要想著產(chan) 業(ye) 發展,提出下一步村裏要發展對金門島的觀光旅遊業(ye) 。
調研結束時,村支書(shu) 一定要請我們(men) 吃一條石斑魚,說是讓我們(men) 嚐嚐為(wei) 什麽(me) 石斑魚能在香港賣得這麽(me) 貴。我是第一次吃石斑魚,感覺特別好吃,或許是因為(wei) 心情好、價(jia) 格貴才覺得味道鮮美吧。吃完魚,習(xi) 近平同誌笑著對村支書(shu) 說,這條魚我可不能按香港的價(jia) 格付錢啊,一是付不起,再說我也沒有港幣啊,說著掏出工資付了魚錢。
這是我親(qin) 眼見證的習(xi) 近平同誌抓扶貧的實例。調研中,他說,我們(men) 國家扶貧的任務還很艱巨,一定要關(guan) 心群眾(zhong) 疾苦,扶貧工作要因地製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島吃島。村裏要發展有本地民俗特色的鄉(xiang) 土農(nong) 家住宿和漁家餐飲,比如全魚宴。還可以開展對金門島的觀光旅遊,讓我們(men) 的漁民開著漁船,帶著遊客,到金門島附近,來一個(ge) 近距離的金門島觀島遊,回來後再吃上一頓當地風味的漁家宴,住上一晚農(nong) 家院,遊客一定很多。擺脫貧困要長期抓下去,才能見到效果,不解決(jue) 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問題是無法向老百姓交代的。
采訪組:我們(men) 聽說您後來回老家開展社會(hui) 實踐調查,習(xi) 近平同誌還給予了很多支持。請您談談這方麵情況。
張宏樑:1986年年初,快放寒假的時候我去看他,並告訴他我準備回老家開展社會(hui) 實踐。習(xi) 近平同誌很高興(xing) 地對我說,好啊,我支持。他說,旅遊業(ye) 作為(wei) 正定縣第三產(chan) 業(ye) 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在我調走的時候才剛剛起步。旅遊基礎設施初始投入比較大,投資回收期較長,但方向肯定是正確的,你回去專(zhuan) 門就正定旅遊業(ye) 的發展搞個(ge) 調研,回來跟我說說,看看還需要我做哪些工作。
我回到石家莊,很快趕到正定聯係上了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及資料組、信息組的三位同誌,這三位同誌都是習(xi) 近平同誌在正定時的縣委辦工作人員。我向他們(men) 介紹說,習(xi) 近平同誌非常惦記正定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旅遊產(chan) 業(ye) 和榮國府項目的情況。我準備結合“旅遊經濟學”課程要求,做一個(ge) 正定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和展望的實習(xi) 調查,請你們(men) 多幫助。他們(men) 三位首先領我到縣委辦公室資料室,把習(xi) 近平同誌在正定時的調研文章、講話稿和起草的公文都找出來,我一眼就能辨認出那些稿子都是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起草的,字體(ti) 方正、遒勁剛毅、一筆一畫、力透紙背。我一晚上沒睡覺把相關(guan) 的稿子都認真拜讀了一遍。文稿思路非常清晰,可以看出習(xi) 近平同誌在抓好眼前工作的同時,也長遠謀劃正定幾十年之後的發展。
第二天,我向這三位同誌了解正定旅遊業(ye) 的具體(ti) 情況。他們(men) 三位介紹說,正定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文化古城,1983年習(xi) 近平同誌來正定不久就開始醞釀發展正定的旅遊業(ye) ,恰逢中央電視台籌拍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需要建造一個(ge) 榮國府,習(xi) 近平同誌就積極爭(zheng) 取項目落地正定,並考慮借此機會(hui) 建成實景,為(wei) 正定縣留下一處永久性的旅遊景點。
正定曆史上是農(nong) 業(ye) 大縣,一些同誌對發展旅遊業(ye) 還有疑問,認為(wei) 一是沒經驗、沒人才,二是建成了也怕沒人來、包袱大。習(xi) 近平同誌認為(wei) ,隨著經濟增長和人們(men) 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旅遊業(ye) 肯定會(hui) 有一個(ge) 大的發展,這個(ge) 機會(hui) 不能錯過。他和其他縣領導積極做工作,說服了持不同意見的同誌,縣委很快作出了興(xing) 建榮國府和常山公園的決(jue) 定,為(wei) 正定縣旅遊事業(ye) 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短短兩(liang) 三年時間,這些旅遊景點的門票收入就快速增長,實現了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兩(liang) 方麵的豐(feng) 收。
調研期間,著名京劇演員楊春霞出演的《杜鵑山》正好來正定演出,這在以前的正定縣是不可想象的。演出的常山影劇院,也是當年在習(xi) 近平同誌領導和關(guan) 注下新建起來的。由於(yu) 觀眾(zhong) 非常多,我記得我們(men) 坐在最後一排觀看演出。從(cong) 這件事就看得出來,正定的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已經起步了。
回到廈門之後我就向習(xi) 近平同誌詳細匯報了正定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雖然才起步,但勢頭很好,用不了幾年就會(hui) 上一個(ge) 大台階。他聽了很高興(xing) ,同時指出,榮國府項目隻是一個(ge) 開始,不能孤立地看,不是隻為(wei) 拍一部《紅樓夢》而建榮國府。將來正定旅遊業(ye) 大發展,不能光靠賣榮國府、大佛寺門票,如果這樣,人家看一圈就走了,一定要吸引來旅遊的客人在正定吃特色餐飲、購土特產(chan) 品、看當地戲曲,留住一個(ge) 晚上,隻有這樣搞旅遊產(chan) 業(ye) ,人流鏈、資金鏈、服務鏈才能一環扣一環,周轉起來,形成旅遊文化產(chan) 業(ye) 鏈,才能把石家莊、北京、天津甚至更遠的客人吸引來,形成正定特色的文化曆史旅遊。
習(xi) 近平同誌又親(qin) 自總結了幾條,提筆給他的繼任縣委書(shu) 記寫(xie) 了封信,就如何進一步發展正定的第三產(chan) 業(ye) 特別是旅遊文化產(chan) 業(ye) 談了意見,建議全縣同誌一定要團結一致,統一思想,緊緊抓住旅遊產(chan) 業(ye) 不放手,發展成為(wei) 正定縣的支柱產(chan) 業(ye) 。
記得後來習(xi) 近平同誌還跟我說起,繼任縣委書(shu) 記收到信後,還特地由上述三位同誌中的一位陪同,到廈門看望了習(xi) 近平同誌。
采訪組:在這次社會(hui) 實踐中,您有哪些收獲?
張宏樑:這次社會(hui) 實踐對我影響很大,我在校主修的旅遊經濟學終於(yu) 在實踐中有了思考和應用,特別是正定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的生動實踐,習(xi) 近平同誌重視第三產(chan) 業(ye) 、重視旅遊產(chan) 業(ye) 與(yu) 當地人文相結合的思想,成為(wei) 我實習(xi) 論文的核心內(nei) 容,並受到老師的好評。
後來,我發現在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主持編製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hui) 發展戰略》中,專(zhuan) 門把旅遊作為(wei) 附屬篇,提出把旅遊作為(wei) 重要的發展方向。
采訪組:我們(men) 知道您後來畢業(ye) 論文的選題也與(yu) 河北正定有關(guan) ,是否也受到了習(xi) 近平同誌的影響?
張宏樑:是的。我的大學畢業(ye) 論文,從(cong) 選題方向到題目、結論都得到習(xi) 近平同誌的指導甚至親(qin) 自修改。
1987年年初,我請教習(xi) 近平同誌如何確定大學畢業(ye) 論文方向。我說想去調查了解一下石家莊市造紙廠,當時這個(ge) 廠的廠長馬勝利承包經營的經驗正在全國大力推廣,就此深入研究一下工業(ye) 經濟。但習(xi) 近平同誌建議我說,你還是回正定農(nong) 村了解一些情況,研究一下那裏的土地如何集中的問題吧。
習(xi) 近平同誌說,根據他在正定和在廈門工作的情況看,農(nong) 業(ye) 集約化是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前提,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也是農(nong) 民脫貧增收的必由之路。農(nong) 業(ye) 沒有集約化就發展不了農(nong) 業(ye) 的現代化,農(nong) 民就擺脫不了土地的桎梏,農(nong) 村發展不了第三產(chan) 業(ye) ,也不能實現半城郊化、城鎮化,不能實現農(nong) 民增收。他希望我做個(ge) 調查,也順便帶給他一些正定農(nong) 村的信息和情況。
原來,習(xi) 近平同誌在1984年就提出正定縣要走“半城郊型”經濟的發展路子。這是一個(ge) 介於(yu) 城市經濟和農(nong) 村經濟之間的中間型經濟。基於(yu) 正定緊鄰石家莊的實際,習(xi) 近平同誌提出二十字發展方針,即“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這就需要把農(nong) 村土地集約化,把閑置的勞動力轉化到為(wei) 城市服務的第三產(chan) 業(ye) 中來。當我在正定做了初步調查和了解後,我才明白了為(wei) 什麽(me) 習(xi) 近平同誌讓我來正定了解土地集約化經營問題,因為(wei) 他還深深惦記著正定的發展,惦記著農(nong) 民的收入,惦記著探索城郊縣經濟發展的新路。
這個(ge) 選題得到了我的指導教師的肯定。結合所學習(xi) 的理論知識,我就正定縣土地現狀、土地集約化所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和實現的步驟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和探討,寫(xie) 出了關(guan) 於(yu) 正定土地集約化的畢業(ye) 論文初稿,題目是《淺析我國農(nong) 村土地集中問題——從(cong) 河北正定縣土地如何實現土地集約化談起》。我把論文初稿送給習(xi) 近平同誌審看,他看後表示基本認可,說:“你作為(wei) 一個(ge) 快出校門的大學生,情況了解得不錯,也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但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實事求是,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分步辦法。”他指出,在現有的土地所有製、承包製和戶籍製度下,如何促進土地集中,這不是簡單的課題,不能脫離實際想當然,不能一蹴而就靠理論。所以,你這個(ge) 論文的題目應該改為(wei) “從(cong) 土地集中‘難’談起”為(wei) 好,提出一些解決(jue) 土地集中難的分步辦法。他的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於(yu) 是,我將畢業(ye) 論文題目改成《淺析我國農(nong) 業(ye) 土地集中問題——從(cong) 河北正定縣土地集中難談起》。
最終,我的畢業(ye) 論文取得90分的高分,我的指導老師給我的評語是:“本文以河北省正定縣的實際情況為(wei) 依據,論述我國農(nong) 業(ye) 土地集中的意義(yi) 、條件、途徑及其存在的問題,內(nei) 容體(ti) 係新穎,理論聯係實際,論述由淺入深,有較強針對性,有獨立見解,對我國農(nong) 村經濟實踐有一定指導意義(yi) 。”我知道,能得到這樣的肯定,很大程度上歸功於(yu) 習(xi) 近平同誌的悉心指導,他的很多重要觀點給我的論文大大加分添彩。
從(cong) 指導我論文這件小事就能看出,習(xi) 近平同誌非常重視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工作。他任福建省長時,還特意請我的這位指導老師到省政府作農(nong) 業(ye) 經濟專(zhuan) 題講座。後來,習(xi) 近平同誌在其博士論文《中國農(nong) 村市場化研究》中也深刻指出,中國農(nong) 村市場化改革是建立和發展農(nong) 村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必然取向,是突破農(nong) 村改革和發展瓶頸製約、開創農(nong) 村改革和發展新局麵的重大舉(ju) 措,是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習(xi) 近平同誌也一直非常關(guan) 心正定的發展。1993年3月,習(xi) 近平同誌到河北考察,他把我叫到他住的酒店,讓我陪他一起回了一趟正定。記得還跟三位縣委辦的同誌見了麵,習(xi) 近平同誌對那些一起工作過的幹部都很掛念,很有感情。
采訪組:在您大學畢業(ye) 回石家莊工作前,習(xi) 近平同誌都和您說了什麽(me) ?
張宏樑:1987年7月9日,我畢業(ye) 回石家莊的前一天晚上,去跟習(xi) 近平同誌道別,請教他還有什麽(me) 要指導和囑咐的。習(xi) 近平同誌對我說,你工作後一定要下基層工作,不能總待在上級機關(guan) ,不要把基層當大車店,至少要踏踏實實幹上兩(liang) 三年,一個(ge) 事情踏踏實實幹上幾年才有可能出成果。“不要把基層當大車店”,是他很有特點的一個(ge) 說法。他說,我在梁家河的7年,正好是你們(men) 上高中、上大學加在一起的時間。我上的是梁家河的高中、梁家河的大學。上了這個(ge) 高中和大學,對老百姓才會(hui) 有很深的感情。你們(men) 一定要下基層,才能培養(yang) 出對老百姓的感情,才能提高自己,幹出實事,做出實效。
臨(lin) 行前,我對他說:“我的畢業(ye) 紀念冊(ce) ,您給題個(ge) 字吧。”他高興(xing) 地說:“好啊,我先看看。”他拿著我的畢業(ye) 紀念冊(ce) 一頁一頁地翻,仔細看了每個(ge) 老師和同學的畢業(ye) 留言。當他看到我自己的留言是:“沉下去,絕不沉淪;浮上來,更不輕浮。請讓自然規律做我們(men) 的動力吧,用我們(men) 的年輕做最大的資本。”他抬眼看了看我,點了點頭,似乎還算滿意,然後他說:“我給你寫(xie) 八個(ge) 字吧。”
他拿起平時常用的圓珠筆,寫(xie) 下了“誌存高遠 行循自然”八個(ge) 字,題上了他的名字和時間。我感覺,習(xi) 近平同誌書(shu) 寫(xie) 的時候很用力,寫(xie) 完之後,他說:“這八個(ge) 字,你要好好體(ti) 會(hui) ,立誌的同時,要務實、要實幹。”
寫(xie) 完後,他又拿過我的筆記本,在上麵寫(xie) 了十幾個(ge) 同誌的名字和電話,讓我回石家莊後代他去看望,其中包括呂玉蘭(lan) 等同誌。他說:“這些同誌都幫助過我,你回河北代表我去看望他們(men) ,謝謝他們(men) ,也把他們(men) 的情況寫(xie) 信告訴我。”
那天習(xi) 近平同誌還說,你既然回了石家莊,在把學習(xi) 工作安排好的同時,抓緊把婚結了,一個(ge) 是讓你女朋友晨霞和她家裏放心,再一個(ge) 你要是25歲之前結了婚,25歲就有了孩子,這樣你們(men) 年輕,精力旺盛,很輕鬆就把孩子帶大了,對晨霞的身體(ti) 影響也小。特別是你到了50歲時,正是最有經驗和精力幹事業(ye) 的時候,孩子25歲大學畢業(ye) 了,沒有任何負擔,你們(men) 倆(lia) 都可以專(zhuan) 心繼續幹事業(ye) ,而且還形成了影響教育下一代人的良性循環。
他接著說,其實我們(men) 社會(hui) 的傳(chuan) 承也是這個(ge) 道理,將來你們(men) 年輕人走向社會(hui) ,在工作中要多向大你們(men) 十幾二十歲的人學習(xi) ,他們(men) 有經驗有能力,能夠帶領你們(men) 更快成長。將來你們(men)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40多歲,也要重視對小你們(men) 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的培養(yang) ,這樣就形成三代人上下傳(chuan) 承,承前啟後,綿延不絕的奮鬥過程。
采訪組:請談談您對習(xi) 近平同誌“勤儉(jian) 持家,低調做人”的家風的感受。
張宏樑:習(xi) 近平同誌是個(ge) 非常樸實的人,在廈門我們(men) 接觸的這段時間裏,他基本上都是天天走路或騎自行車上下班。按說他是可以有公車的。他對身邊人也關(guan) 懷備至。記得1986年冬天,天氣特別冷,我寒假回石家莊過春節,習(xi) 近平同誌把他的軍(jun) 大衣借給我。他說:“你坐火車,還要倒車,穿軍(jun) 大衣會(hui) 暖和些,我坐飛機回北京,穿夾大衣就夠了。”
三天後,我到他北京的家裏把軍(jun) 大衣還給了他。在他家,我感受到了“勤儉(jian) 持家,低調做人”的優(you) 良家風。很幸運的是,那天我還見到了他的父親(qin) 習(xi) 仲勳同誌。習(xi) 近平同誌特意請習(xi) 老來到客廳,向老人家介紹我:“這是我在廈門認識的小朋友。”習(xi) 老握著我的手說:“好啊,他還年輕,你們(men) 要多幫幫他啊。”習(xi) 老那天上身穿紅色中式對襟棉襖,下身穿深藍色西褲,滿麵紅光,精神矍鑠。
記得那天家裏還有他的弟弟習(xi) 遠平。習(xi) 近平同誌介紹說,你們(men) 倆(lia) 年齡接近,更能聊到一塊。習(xi) 遠平當時正在創業(ye) ,他開玩笑說他的項目很有前途,讓我畢業(ye) 後跟他去幹,我說還是想回河北政府機關(guan) 工作。習(xi) 近平同誌聽了我們(men) 的對話,嚴(yan) 肅地對我們(men) 說:“宏樑畢業(ye) 後好好去基層鍛煉,別想馬上去什麽(me) 大公司發財的事;遠平幹公司就好好幹,別想回政府機關(guan) ,做生意也別想著跟政府摻和。總的一句話,想發財就別想當官,想當官就別想發財,別想兩(liang) 全其美,‘魚和熊掌不可得兼’,兩(liang) 個(ge) 都想得,那是不可能的,那會(hui) 害了你們(men) 自己。”這段話對我觸動很大,像刻在我腦子裏一樣,至今記憶猶新。
那次在習(xi) 家,我感到那麽(me) 高層的國家領導人,家庭裝飾擺設等與(yu) 普通人家別無二致,大門上貼了春聯,家裏充滿其樂(le) 融融、喜氣洋洋的氣氛,透出濃濃的年味。院子裏堆著北方人過冬常備的白菜、蘿卜和大蔥,客廳也隻擺著幾盤花生、核桃和糖果。習(xi) 近平同誌讓我坐火車幫他拎回來的一兜子漳州蘆柑,就是最好的時令年貨了。
習(xi) 近平同誌出身高幹家庭,但做人非常低調,心裏總想著為(wei) 百姓做事。在交談中,他時常說,咱們(men) 為(wei) 老百姓幹事,不能有隻追求自己生活快樂(le) 的思想。大學生也一定要丟(diu) 掉這種思想,撲下身子為(wei) 老百姓工作。他曾經多次跟我說:“我自己把‘自找苦吃、為(wei) 老百姓做事’作為(wei) 第一信念。盡管會(hui) 有很多坎坷,每天都經曆不同的挑戰,除非身體(ti) 不行了,除非不讓我幹了,隻要沒有這兩(liang) 種情況,我都會(hui) 堅定不移走下去。”
習(xi) 近平同誌做事非常認真,也很注重細節。他說,在軍(jun) 委工作時,首長下午要去一個(ge) 地方,我對北京路熟,也知道怎麽(me) 好走,但仍然要利用中午休息時間請司機跟我跑一趟,怕修路或改路了,耽誤首長時間,親(qin) 自跑一趟才放心,這是細節。你做人做事都得有這個(ge) 細節意識。
采訪組:看來您在廈門和習(xi) 近平同誌的交流還是很多的,您還能否回憶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斷?
張宏樑:好!我那時候經常利用周末去他宿舍找他,一直到我畢業(ye) 離開廈門。習(xi) 近平同誌是北方人,特別喜歡吃餃子,廈門的餐館沒有賣餃子的,隻有一種類似餃子的“扁食”,但味道很不一樣。有空的時候,我們(men) 就在他宿舍,自己動手包。他準備大白菜、豬肉,我就負責剁餡兒(er) 、調餡兒(er) 、擀皮兒(er) ,然後大家一起包餃子。他吃得特別香,說:“還是北方的餃子好吃!可比吃‘扁食’過癮多了!”還誇我餡兒(er) 調得不錯。
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1986年中秋節前的一天,習(xi) 近平同誌騎著自行車,帶著兩(liang) 盒月餅到廈大學生宿舍芙蓉二找我,說是單位發的,一個(ge) 人也吃不了,請同學們(men) 吃月餅,一起過節。同學們(men) 都遠離父母家鄉(xiang) ,看著有這麽(me) 大一個(ge) 領導自己帶來月餅給我們(men) 過節,都非常開心,都說沒想到堂堂一個(ge) 副市長能像大哥哥一樣親(qin) 切。
采訪組:我們(men) 相信,與(yu) 習(xi) 近平同誌的那段交往是您不可多得的經曆。您講的這些事情,您所了解的習(xi) 近平同誌當時的那些思想,對當代青年人特別是大學生有哪些指導意義(yi) 呢?
張宏樑:接受你們(men) 的采訪,回憶起很多30多年前的珍貴往事,對我自己的靈魂也是一次洗禮。因為(wei) 這些親(qin) 身經曆,對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我今天理解得就更深入一些。
我認為(we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劃時代的偉(wei) 大思想,主要由四重維度組成:從(cong) 時間上講,習(xi) 近平同誌幾十年來艱苦實踐,一以貫之;從(cong) 廣度上講,他親(qin) 身經曆了中國大多數階層和行業(ye) ,不屈不撓,上下求索;從(cong) 高度上講,他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在當代中國發展作出新貢獻;從(cong) 傳(chuan) 承上講,他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受到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的培養(yang) 指導和中外曆史先進文化的熏陶。偉(wei) 大思想從(cong) 四個(ge) 維度與(yu) 中國實際情況牢固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包容力、指引力和傳(chuan) 承力。
習(xi) 近平同誌一直以來非常關(guan) 心青年成長。他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誌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er) ,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wei) 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shu) 寫(xie) 人生華章。”今天我回想起30多年前和習(xi) 近平同誌的交往經曆,對於(yu) 我個(ge) 人來說是一場難得的心靈洗禮,是一次珍貴的黨(dang) 性教育。他的諄諄教誨和囑托就像春雨沁人心脾,像清泉洗滌人性,像春風喚醒綠葉,像閃電激蕩塵埃,對當代大學生肯定會(hui) 有重大指導意義(yi) 。我堅信,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武裝起來的新一代中國青年,一定能夠將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變為(wei) 現實,一定能夠成為(wei) 合格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