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大會(hui) 確定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
1993年11月,黨(dang) 的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若幹問題的決(jue) 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ti) 製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進一步具體(ti) 化,製定了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總體(ti) 規劃,其基本框架為(wei) :在堅持以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ti) 係、完善的宏觀調控體(ti) 係、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和多層次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開始向著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目標整體(ti) 性推進。
按照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要求,國務院先後作出一係列部署,加快推進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外匯、計劃、投資、價(jia) 格、流通等方麵的體(ti) 製改革步伐。
改革帶來了供給能力的提升和物質的豐(feng) 富。1992年之後,我國全麵放開糧食購銷價(jia) 格和經營。不僅(jin) 是糧食,交由市場定價(jia) 的範圍幾乎涵蓋所有的生活資料。1993年,我國取消糧票,實行了40年的糧食統購統銷製度宣告終結,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進入曆史博物館。
國有企業(ye) 改革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中心環節,也是難點所在。這一時期,國有企業(ye) 改革開始從(cong) 以往的放權讓利、政策調整進入到轉換機製、製度創新階段。從(cong) 1994年底開始,國家經貿委、體(ti) 改委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選擇100家國有大中型企業(ye) 進行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的試點。隨後,全國各地先後選定2700多家國有企業(ye) 參與(yu) 試點。國務院還選擇了18個(ge) 城市進行“優(you) 化資本結構”的配套改革試點,采取多種政策,在減輕企業(ye) 債(zhai) 務負擔、分離社會(hui) 服務功能、分流富餘(yu) 人員等方麵實現了重點突破。
上述改革和調整,從(cong) 實際步驟上加快了由計劃經濟體(ti) 製向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轉軌的步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明顯增強,全國呈現出改革開放全麵推進、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的景象。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