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之際,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以下簡稱《決(jue) 議》)。一百年來,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持續探索、不斷推進法治建設,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已成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光輝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men) 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堅持全麵依法治國,繼續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一 依法治國是總結我們(men) 黨(dang) 百年奮鬥曆史特別是治國理政曆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
(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yi) 革命過程中高度重視人民民主政權建設,並對與(yu) 之相適應的法製進行了實踐探索。我們(men) 黨(dang) 把馬克思主義(yi) 國家和法的學說同中國革命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在局部地區探索實行多種形式的人民民主政權,並以新型民主政權為(wei) 依托進行法製實踐探索。黨(dang) 領導人民在創建的革命根據地、邊區和解放區,先後製定實施一大批涉及政權組織、軍(jun) 事、土地、勞動、婚姻、司法、內(nei) 務、教育、衛生、郵政、經濟、財政金融等方麵的法律法規,取得了局部地區依法依規治理的寶貴經驗。
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2月,黨(dang) 中央發出《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廢除國民黨(dang) 〈六法全書(shu) 〉和確定解放區司法原則的指示》。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共同綱領》第十七條規定:“廢除國民黨(dang) 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製度,製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製度。”這場巨大變革,從(cong) 法製上為(wei) 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成長開辟了道路。
(二)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建立,開辟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曆史新紀元,為(wei) 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包括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一屆全體(ti) 會(hui) 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開了新中國法製之先河。1954年,毛澤東(dong) 同誌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陸續製定實施婚姻法、工會(hui) 法、土地改革法、懲治反革命條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選舉(ju) 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hui) 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hui) 組織法、兵役法等法律,初步奠定新中國人民民主法製的基礎。
後來,由於(yu) 我們(men) 黨(dang) 在工作指導上發生了“左”的偏差和錯誤,出現了一些嚴(yan) 重失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nei) 亂(luan) ,使黨(dang) 、國家、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yan) 重的挫折和損失,民主法製遭到嚴(yan) 重破壞,教訓極其慘痛。1981年黨(dang) 的十一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關(guan) 於(yu) 建國以來黨(dang) 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jue) 議》,對新中國成立後30多年曆史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和教訓作出全麵總結,其基本論述和結論至今仍然適用。
(三)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新階段。1978年12月召開的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作出把黨(dang) 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jue) 策,同時提出了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健全社會(hui) 主義(yi) 法製的任務。鄧小平同誌明確提出,“為(wei) 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製。必須使民主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製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yan) ,違法必究”。在這以後,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法製建設持續推進和加強,立法立規、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服務、法製宣傳(chuan) 、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依法治理和依法執政等各領域各方麵工作不斷取得新成就新進展。
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hui) 選舉(ju) 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hui) 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刑法、刑事訴訟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e) 法等7部重要法律,成為(wei) 我國法製建設進入蓬勃發展新階段的標誌性立法。
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通過新憲法。1982年憲法是根據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確立的路線方針政策,總結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曆史經驗和教訓,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法製的新要求而製定的。1982年憲法公布施行至今,全國人大先後5次對憲法個(ge) 別條款和部分內(nei) 容作出必要的修正,使我國憲法在保持穩定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緊緊跟上了時代前進步伐。
1997年9月,黨(dang) 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黨(dang) 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載入國家根本法。
2011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宣布,以憲法為(wei) 核心,由憲法相關(guan) 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hui) 法、刑法、訴訟及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ge) 法律部門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ge) 層次法律規範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已經形成,國家和社會(hui) 生活各方麵實現有法可依。
改革開放40多年曆程充分證明,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有力鞏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有力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有力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有力推動了人權事業(ye) 全麵發展和社會(hui) 全麵進步,有力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hui) 和諧穩定。
曆史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們(men) 黨(dang) 深刻認識到,法治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法治衰則國家亂(luan) ;法治與(yu) 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guan) ,是治國理政、實現長治久安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實行依法治國,是我們(men) 黨(dang) 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必然選擇。
二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開創新時代全麵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新局麵
(一)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全麵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和重大部署。黨(dang) 中央從(cong)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關(guan) 係黨(dang) 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對加強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達到了新的曆史高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全麵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發表一係列重要講話,作出一係列重要部署,推動一係列重要工作,在黨(dang) 的曆史上產(chan) 生了許多具有重要標誌意義(yi) 的“第一次”。
2014年10月,黨(dang) 的十八屆四中全會(hui) 通過《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決(jue) 定稿作了說明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dang) 的曆史上第一次專(zhuan) 題研究、專(zhuan) 門部署全麵依法治國的中央全會(hui) ,在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之後不久,黨(dang) 中央確立“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將全麵依法治國納入其中,以前所未有的決(jue) 心、舉(ju) 措和力度推進全麵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
2018年1月,黨(dang) 的十九屆二中全會(hui) 專(zhuan) 題研究憲法修改問題,提出修改憲法部分內(nei) 容的建議,這在黨(dang) 的中央全會(hui) 曆史上也是第一次。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國家根本法實現了與(yu) 時俱進、完善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了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願,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提供了有力憲法保障。
2018年8月,黨(dang) 中央組建中央全麵依法治國委員會(hui) ,這是我們(men) 黨(dang) 曆史上第一次設立這樣的機構,目的是加強黨(dang) 對全麵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全麵依法治國工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擔任委員會(hui) 主任並在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2020年5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hui) 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後的第二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ti) 學習(xi) 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強調要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yi)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
2020年11月,黨(dang) 中央第一次召開中央全麵依法治國工作會(hui) 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重要講話,係統總結了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經驗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對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推進全麵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會(hui) 議明確了習(xi) 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麵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這在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建設進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義(yi) 、理論意義(yi) 、實踐意義(yi) 。
2021年10月,中央人大工作會(hui) 議召開,這在黨(dang) 的曆史上也是第一次。會(hui) 議對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深入推進全麵依法治國作出重大部署,強調要全麵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yan) ,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等。
(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麵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我們(men) 適應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要求,完善立法體(ti) 製,製定民法典、外商投資法、國家安全法、監察法等法律,修改立法法、國防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加強重點領域、新興(xing) 領域、涉外領域立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日趨完善。我們(men) 堅持依憲治國,與(yu) 時俱進設立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製度,加強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製度,憲法實施和監督全麵加強。我們(men)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建立政府權力清單、負麵清單、責任清單,規範行政權力,推動嚴(yan) 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我們(men) 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先後廢止勞動教養(yang) 製度、收容教育製度,以專(zhuan) 門教育製度取代收容教養(yang) 製度,依照憲法規定實行特赦;深化以司法責任製為(wei) 重點的司法體(ti) 製改革,推進政法領域全麵深化改革,加強對執法司法活動的監督製約,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依法糾正冤錯案件,嚴(yan) 厲懲治執法司法腐敗,執法司法質量、效率、公信力顯著提高。我們(men) 深化國家監察體(ti) 製改革,組建各級監察委員會(hui) ,依法賦予職權並用留置取代“兩(liang) 規”措施,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我們(men) 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wei) 全麵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實行國家機關(guan) “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製,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全麵增強全社會(hui)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和能力。我們(men) 推進法治隊伍建設,發展壯大法律服務隊伍,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和法治人才培養(yang) 。我們(men) 堅持依法執政,加強黨(dang) 內(nei) 法規建設,提高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jue) 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堅定推進反腐敗鬥爭(zheng) ,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成效卓著,黨(dang) 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
(三)習(xi) 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新時代全麵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推進全麵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取得一係列重大成果,在思想理論上的集中體(ti) 現就是形成了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習(xi) 近平法治思想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係統回答了新時代為(wei) 什麽(me) 實行全麵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麵依法治國等一係列重大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新發展新飛躍。
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內(nei) 容和核心要義(yi) ,集中體(ti) 現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全麵依法治國工作會(hui) 議上提出的“十一個(ge) 堅持”,即堅持黨(dang) 對全麵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體(ti) 係,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hui) 一體(ti) 建設,堅持全麵推進科學立法、嚴(yan) 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統籌推進國內(nei) 法治和涉外法治,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ge) “關(guan) 鍵少數”。
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為(wei) 推進新時代全麵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法治思想,自覺用習(xi) 近平法治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譜寫(xie) 新時代全麵依法治國新篇章。
三 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不斷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決(jue) 議》指出:“全麵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堅持推進全麵依法治國,不斷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邁出新步伐、創造新成就。
堅持全麵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hui) 精神,深入貫徹習(xi) 近平法治思想,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體(ti) 係、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著力解決(jue) 法治領域突出問題,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wei) 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深刻認識堅持全麵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yi) 。黨(dang) 的十九大確立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方略,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概括的我國國家製度和國家治理體(ti) 係具有的顯著優(you) 勢,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進一步明確的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重大創新內(nei) 容,都將全麵依法治國列入其中,凸顯全麵依法治國的戰略地位和重大意義(yi) 。我們(men) 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貫徹黨(dang) 中央全麵依法治國戰略部署,全麵實施法治中國建設規劃,全麵落實法治社會(hui) 建設實施綱要。
(二)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加快完善以憲法為(wei) 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要適應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加強重點領域、新興(xing) 領域、涉外領域立法,使法律體(ti) 係更加科學完備、統一權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堅持立改廢釋纂並舉(ju) ,豐(feng) 富立法形式,提高立法質量,增強立法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政府各項工作。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麵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ti) 工程,具有示範帶動作用。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麵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把法治作為(wei) 行政決(jue) 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依法全麵履行政府職能,實現政府各項工作法治化。
(四)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zhong) 在每一個(ge) 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yi) 。要深化司法責任製綜合配套改革,全麵落實司法責任製,真正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完善訴訟製度,加強司法保護,暢通司法救濟渠道,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製約。加強法律服務體(ti) 係建設,統籌推進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司法鑒定、人民調解、仲裁等體(ti) 製機製完善和相關(guan) 工作。
(五)加強對法治實施的監督,保證國家機關(guan) 切實履行法治實施職責。形成嚴(yan) 密的法治監督體(ti) 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體(ti) 係的重要任務。要依法加強對各級國家行政機關(guan) 、監察機關(guan) 、審判機關(guan) 、檢察機關(guan) 等的監督,保證憲法法律法規切實得到全麵貫徹和有效執行,保證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切實得到正確行使,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切實得到尊重和維護。
(六)加強法治專(zhuan) 門人才隊伍建設,為(wei) 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要堅持黨(dang) 管人才,牢牢把握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人才培養(yang) 方向,加強立法、執法、司法、法律服務、法學研究等領域人才隊伍建設。著力發揮法學教育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加強複合型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青年法治人才培養(yang) ,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七)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夯實法治社會(hui) 建設基礎。做好法治實施工作,必須讓法治走向社會(hui) 、走向基層、走向群眾(zhong) ,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精神,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文化。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質,促進全社會(hui) 成員養(yang) 成法治思維方式和法治行為(wei) 習(xi) 慣。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加快實現社會(hui) 治理法治化。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