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籃的花兒(er) 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
南泥灣,一個(ge) 響亮的名字,一片紅色的沃土。
80年前,以八路軍(jun) 三五九旅為(wei) 代表的抗日軍(jun) 民,在困境中奮起、在艱苦中發展,樹立了抗日戰爭(zheng) 時期陝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chan) 運動的旗幟,創造了令人讚歎的偉(wei) 大奇跡,譜寫(xie) 了一首壯麗(li) 的英雄史詩。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抗日戰爭(zheng) 期間,八路軍(jun) 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生產(chan) (資料照片);下圖為(wei) :2020年8月25日拍攝的延安南泥灣景色(無人機照片,祁小軍(jun) 攝)。新華社發
自力更生拓新路
延安大生產(chan) 運動紀念碑,靜靜矗立。碑身上,“自己動手、豐(feng) 衣足食”八個(ge) 大字,令人熱血沸騰。
回望曆史,那是一段艱苦的歲月,日、偽(wei) 軍(jun) 大規模“掃蕩”和“清鄉(xiang) ”,國民黨(dang) 頑固勢力對陝甘寧邊區進行軍(jun) 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存亡抉擇之際,毛澤東(dong) 同誌給出了八個(ge) 字——自己動手、豐(feng) 衣足食。
何為(wei) 英雄?迎難而上者。1941年春,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高唱“一把钁頭一支槍,生產(chan) 自給保衛黨(dang) 中央”的戰歌,挺進南泥灣墾荒屯田。
一場改天換地的“戰鬥”在這片黃土地上打響了,沉睡的南泥灣被戰士們(men) 用钁頭“喚醒”了——
從(cong) 野菜果腹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種植麵積翻了百倍,從(cong) 找廢鐵造工具到先後辦起紡織廠、機械廠、鐵廠……短短數年,三五九旅建立了農(nong) 業(ye) 、工業(ye) 、運輸業(ye) 與(yu) 商業(ye) 等一係列比較完備的企業(ye) ,打下了一個(ge) 能夠達到完全自給的經濟基礎。
以南泥灣為(wei) 旗幟的大生產(chan) 運動,支持了艱苦的抗戰,積累了寶貴的經濟建設經驗。毛澤東(dong) 曾稱:“這是中國曆史上從(cong) 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men) 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
旗幟高揚,催人奮進。自力更生,不僅(jin) 僅(jin) 是在物質短缺時代的生存手段,更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奮鬥基點。
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景色(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一路走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了舉(ju) 世矚目的中國奇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上,必然會(hui) 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hui) 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唯有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氣神,才能無懼暗礁險灘,乘風破浪。
調查研究繪藍圖
南泥灣大生產(chan) 展覽館,曆史照片真實記錄了三五九旅在荒山野嶺中徒步和騎馬開進的壯觀場景。
駐足凝望,思緒穿越,不禁疑問——
南泥灣,這塊當年並不起眼的偏遠荒野,何以成為(wei) 陝甘寧邊區第一塊“試驗田”?
彼時,重重封鎖之下,為(wei) 了解決(jue) “生存危機”,朱德多次帶領技術人員前往南泥灣對土壤、水質等進行全麵勘察,認定南泥灣是塊墾荒屯田的好地方;
視察南泥灣不久,毛澤東(dong) 寫(xie) 出了《經濟問題與(yu) 財政問題》等指導解放區經濟建設的重要論著,提出一係列經濟方針政策,至今仍有指導意義(yi) ;
根據當時的鬥爭(zheng) 形勢和經濟發展需要,當地政府不斷健全財政機構、完善財政體(ti) 製,進行稅製改革;
……
南泥灣的拓荒史,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基礎之上的關(guan) 鍵抉擇,是建立在密切聯係群眾(zhong) 、理論聯係實際上的必然成功。
調查研究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傳(chuan) 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艱苦奮鬥再創業(ye) ,改革開放再出發,麵對複雜形勢和艱巨任務,唯有打牢調查研究的基礎,才能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陝西延安南泥灣機場正式通航,演員在南泥灣機場進行通航慶祝表演(2018年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同心同德聚偉(wei) 力
2021年春,美國人聶子瑞沿著斯諾足跡重訪陝北。南泥灣村,76歲老黨(dang) 員侯秀珍的兩(liang) 把钁頭令他難忘——
一把是侯秀珍公公劉寶齋的。80年前,身為(wei) 三五九旅副連長的他和戰友們(men) ,一手钁頭一手槍,在荊棘遍野中開墾出“陝北江南”;
一把是侯秀珍自己的。20多年前,這位沒上過幾天學的村幹部帶領村民修路建學校,扛著一把钁頭,把不毛荒山變成蔥綠山嶺,如今全村脫貧奔小康。
兩(liang) 把老钁頭,一顆為(wei) 民心。
“我和當年斯諾看到的一樣:共產(chan) 黨(dang) 人總是為(wei) 人民著想,總能激起人民的巨大能量。”聶子瑞說。
延安市南泥灣的稻田(2017年9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曆史告訴我們(men) ,黨(dang) 的根基在人民,黨(dang) 的力量在人民。踏上新征程,共產(chan) 黨(dang) 人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wei) 奮鬥目標,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曆史偉(wei) 業(ye) 。
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製度體(ti) 係,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著力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推動人的全麵發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wei) 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一切為(wei) 民者,民則向往之。
敢為(wei) 人先勇向前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景色(7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如今的南泥灣,稻田花海飄香,國家濕地公園成候鳥天堂,綠色鄉(xiang) 村與(yu) 紅色旅遊相映生輝,生物育種、數字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場……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發展共榮共生,展現出生機勃勃的嶄新氣象。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抗戰時期延安南泥灣的生產(chan) 場景(資料圖片);下圖為(wei) 2018年9月12日,遊客在延安南泥灣稻田旁留影(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新華社發
從(cong) 抗戰時期開荒屯田、開辟軍(jun) 墾事業(ye) 、開創邊區經濟發展多種形式,到如今建設西北農(nong) 業(ye) 科技實驗田、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樣板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南泥灣精神不僅(jin) 僅(jin) 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也是一種勇於(yu) 創造、敢為(wei) 人先的創業(ye) 精神,傳(chuan) 承至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變,加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緊迫性凸顯。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們(men) 任重道遠。
收割機在延安市南泥灣鎮收割水稻(2020年10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今天,我們(men) 要做新時代的“墾荒人”,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men) 要走一條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實施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
遊人在延安南泥灣賞花遊覽(2020年8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祁小軍(jun) 攝)
從(cong) 南泥灣精神中汲取不竭動力和寶貴經驗,保持憂患意識,賡續創業(ye) 精神,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迎難而上,奮發圖強。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