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布麵油畫) 靳之林
南泥灣大生產(chan) 紀念館內(nei) 的雕塑作品 新華社發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風光秀麗(li) 新華社發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譜係】
秋雨霏霏,稻浪滾滾。今年“十一”長假期間,位於(yu) 陝西省延安市的南泥灣大生產(chan) 紀念館遊人如織。參觀者或駐足觀看,或凝神思考,一件件蒙著時光塵埃的老物件,把他們(men) 帶回了80年前那段艱難而光輝的歲月。
“花籃的花兒(er) 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這首歡快優(you) 美的《南泥灣》至今已傳(chuan) 唱近80年,一聽到它的旋律,人們(men) 就會(hui) 想起南泥灣,想起大生產(chan) 運動。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日軍(jun) 的“掃蕩”、國民黨(dang) 頑固派的封鎖和嚴(yan) 重的自然災害,使抗日根據地的物資供應麵臨(lin) 極大困難,廣大軍(jun) 民陷入沒糧吃、沒衣穿、沒被蓋的困境。在嚴(yan) 峻的曆史關(guan) 頭,黨(dang) 中央、毛澤東(dong) 同誌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和“自己動手、豐(feng) 衣足食”的號召,動員廣大軍(jun) 民開展大生產(chan) 運動。
1941年3月,遵照黨(dang) 中央指示,八路軍(jun) 359旅進駐延安東(dong) 南50餘(yu) 公裏處的南泥灣,一邊練兵備戰,一邊墾荒屯田。短短三年時間,359旅不僅(jin) 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更為(wei) 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南泥灣精神。
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
《南泥灣》的旋律充滿歡快的氣氛。今天的人們(men) 很難從(cong) 中體(ti) 會(hui) 到當年開發南泥灣的艱難,甚至會(hui) 賦予艱苦的生產(chan) 自救行動些許浪漫色彩。
359旅剛進駐南泥灣時,南泥灣其實是一片人煙稀少的“爛泥灣”,那裏梢林滿山,荊棘遍野,常有野獸(shou) 出沒。戰士們(men) 這樣描述:“南泥灣啊爛泥灣,方圓百裏山連山;雉雞成夥(huo) 滿山噪,狼豹成群林裏竄;猛獸(shou) 當家百年多,一片荒涼沒人煙。”
麵對困難,廣大指戰員堅定地說:“幹革命需要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才能幹好革命!”那是一段將士們(men) 的激情像幹柴一樣燃燒的歲月:沒有房子住,官兵們(men) 搭草棚、打窯洞;糧食不夠吃,就在飯裏摻黑豆和榆錢;沒有菜吃,到河邊挖野菜;缺少穿的,將士們(men) 夏天光著膀子開荒,冬天砍柴燒炭取暖;缺少開荒工具,就用撿來的炮彈皮、廢銅爛鐵自製農(nong) 具……
靠著那股子不怕苦、不怕難的拚勁,僅(jin) 僅(jin) 三年時間,359旅就辦起1個(ge) 紡織廠、1個(ge) 被服廠、2個(ge) 機械廠、2個(ge) 紙廠、4個(ge) 木工廠、3個(ge) 軍(jun) 鞋廠、3個(ge) 鐵廠、1個(ge) 肥皂廠、2個(ge) 油坊、8個(ge) 粉坊、6個(ge) 豆腐坊、7個(ge) 鹽井、2個(ge) 煤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種植麵積達到26.1萬(wan) 畝(mu) 。1944年,南泥灣收獲糧食約3.7萬(wan) 石,向陝甘寧邊區政府交納公糧約1萬(wan) 石。毛澤東(dong) 說:“這是中國曆史上從(cong) 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men) 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
物質不滅,宇宙不滅,唯一能與(yu) 蒼穹比闊的是精神。南泥灣精神的核心和本質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它教會(hui) 我們(men) 無論何時何地,隻要自強自立,奮發圖強,就沒有邁不過的坎。正如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小龍所言:“南泥灣精神已融進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基因血脈,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譜係的重要內(nei) 容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從(cong) 革命年代到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我們(men) 在不同領域砥礪前行,一次次變被動為(wei) 主動,變不利為(wei) 有利,從(cong) 而不斷殺出血路、打開新局。
在新疆,兵團人鑄劍為(wei) 犁,在千裏戈壁灘上開荒造田,屯墾戍邊,建造出一座座戈壁新城,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在東(dong) 北,幾代中國人揮灑青春汗水,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cang) ”,寫(xie) 下了可歌可泣的拓荒史詩;在南海,一代代官兵以特有的堅忍紮根海島,建房建塔建堡壘,戰天鬥地搏風浪,把“天上烈日烤,地上不長草”的“海上戈壁”建成了綠樹成蔭的“海上家園”。
曆史不會(hui) 重演,但卻驚人地相似。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國家一直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大到飛機軍(jun) 艦、小到集成電路。盾構機作為(wei) “大國重器”,有著極高的技術門檻,其生產(chan) 製造長期被西方國家壟斷。一段時間裏,我國進口盾構機,不僅(jin) 價(jia) 格上“任人宰割”,西方廠家為(wei) 防止技術泄露,還派“指導專(zhuan) 家”到我國工地上親(qin) 自操控。正是靠著自力更生的精神,經過十多年奮戰,我國掌握了相關(guan) 核心技術,一躍成為(wei) 世界盾構機生產(chan) 大國和強國,產(chan) 品出口到了西方國家,盾構機由此成為(wei) 繼“高鐵”“核電”之後又一張閃亮的“中國製造”名片。
網上流傳(chuan) 著一句話:“封鎖吧,封鎖個(ge) 十年八年,中國就什麽(me) 都有了。”曆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此言非虛,因為(wei) 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氣神作支撐,中國人永遠封不住、壓不垮。
同心同德 共克時艱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南泥灣大生產(chan) 運動中,359旅上至旅長,下至馬夫,一律參加生產(chan) 。凡是出現困難的地方,領導幹部總是衝(chong) 在最前麵。
旅長王震,不管工作多忙都會(hui) 擠出時間參加勞動,一位外國記者感歎:“他的雙手和部下一樣,由於(yu) 勞動而生滿了老繭,像個(ge) 莊稼人。”359旅718團政委左齊,在戰場上失去了一條手臂無法拿钁頭開荒,就親(qin) 自給戰士們(men) 做飯,並挑送上山。“模範團長”陳宗堯不顧身體(ti) 多次負傷(shang) ,跟戰士們(men) 一樣勞動。負責組織全旅生產(chan) 工作的359旅後勤部政治委員羅章,隨身帶著一把大钁頭,走遍了全旅各個(ge) 生產(chan) 點,由於(yu) 過度勞累跌進深溝受了重傷(shang) 。營連幹部,更是與(yu) 戰士們(men) 一同勞動、生產(chan) 和學習(xi) 。
上為(wei) 之,下效之。在南泥灣大生產(chan) 紀念館,有這樣一張老照片,讓人印象深刻。照片中,一位年僅(jin) 7歲的小女孩正全神貫注地用小手在紡車上撚毛線,一臉的倔強。她是359旅4支隊供給處幹部吳成恩的女兒(er) 吳萍。當時,很多成年人每天也隻能紡二三兩(liang) 線,而小吳萍每天卻能紡到一兩(liang) 多,是陝甘寧邊區最小的勞動模範。小吳萍紡線的事跡讓359旅官兵很受鼓舞,開荒、紡線的勁頭兒(er) 更足了。正是靠著這種官兵平等、上下一致、軍(jun) 民同心、群策群力的精神和作風,根據地軍(jun) 民靠著自己的雙手,擺脫了難以想象的物質困難,創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跡。
毛澤東(dong) 曾說:“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hui) 向我們(men) 投降。”大生產(chan) 運動中,毛澤東(dong) 、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中央領導都以身作則,帶頭參加勞動。毛澤東(dong) 在自己窯洞下麵開荒種菜;朱德組織一個(ge) 生產(chan) 小組,開墾菜地三畝(mu) ;中央直屬機關(guan) 和中央警衛團舉(ju) 行紡線比賽,任弼時奪得第一名,周恩來被評為(wei) 紡線能手。
無論是將軍(jun) 扛起钁頭,還是領袖搖動紡車,都映射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群眾(zhong) 路線的光輝,受益者自然是群眾(zhong) 。數據顯示,1941年陝甘寧邊區農(nong) 民交的公糧,占總收獲量的13.58%,1942年降為(wei) 11.14%。到1945年,邊區農(nong) 民大部分達到了“耕三餘(yu) 一”(耕種三年莊稼,除消耗外,可剩餘(yu) 一年吃的糧食),部分達到“耕一餘(yu) 一”。
更重要的是,通過廣泛發動群眾(zhong) 開展生產(chan) 自救,大大提高了根據地群眾(zhong) 勞動生產(chan) 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軍(jun) 民關(guan) 係,密切了黨(dang) 同人民群眾(zhong) 的血肉聯係,擴大了黨(dang) 在群眾(zhong) 中的影響力,從(cong) 而為(wei) 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群眾(zhong) 基礎。
調查研究 實事求是
毛澤東(dong) 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他要求調查研究務必做到“眼睛向下”“有的放矢”“親(qin) 自出馬”“解剖麻雀”“全麵調查”“由表及裏”,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必然性和規律性。實行屯田開荒的“南泥灣政策”,正是一係列調查研究的結果。
朱德曾率技術人員多次到南泥灣實地勘察。一次勘察中,朱德遇到一位唐姓老漢,拉著他的手問:“這裏能打糧嗎?”唐老漢說:“怎麽(me) 不能!這裏我很熟悉,地肥得很喲!隻是這裏沒一戶人家……”
隨後,朱德請唐老漢當部隊的編外“顧問”,一起勘察南泥灣的山林野穀、溝壑池潭。唐老漢介紹了諸如哪裏荒地多、哪裏土地肥、四時八節種啥好等一係列情況。他還告訴朱德當地的水有毒,不能喝,要喝水得到別處找水源。朱德等人臨(lin) 走時,取了當地的水樣和土樣。化驗結果表明:南泥灣的地下水沒有問題,地麵水中的毒是枯葉敗草長期腐爛所致,隻要用挖池滲漏的辦法把毒物濾掉,再投以適量藥品消毒,就可以飲用。
與(yu) 此同時,在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工作的農(nong) 林生物學專(zhuan) 家樂(le) 天宇考察了南泥灣、槐樹莊、金盆灣一帶的植物資源和自然條件,並收集了重要植物標本2000餘(yu) 件,寫(xie) 出《陝甘寧邊區森林考察報告》,詳細闡述了邊區森林資源和可墾荒地的情況,也提出開墾南泥灣以增產(chan) 糧食的建議。
經過一係列調查研究和廣泛聽取意見,朱德提出了一個(ge) 開發南泥灣的總體(ti) 計劃。之後,他把準備調部隊進行屯墾的打算向毛澤東(dong) 作了詳細匯報。毛澤東(dong) 采納了朱德的意見,並稱讚說:“這件事你朱老總抓得好,抓得好哇!”
正如延安大學黨(dang) 史專(zhuan) 家、《南泥灣精神》一書(shu) 作者陳福榮所說,80年後的今天,我們(men) 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yi) 所指明的曆史時代。再次回望南泥灣,我們(men) 除了為(wei) 大生產(chan) 運動的豐(feng) 碩成果感到驕傲,為(wei) 根據地軍(jun) 民艱苦奮鬥的精神而感動,更應該學習(xi) 繼承南泥灣軍(jun) 墾屯田過程中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確保在未來的各項工作中科學決(jue) 策、民主決(jue) 策。因為(wei) ,實事求是不僅(jin) 是南泥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yi) 的一個(ge) 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yi) 活的靈魂。
勇於(yu) 創造 敢為(wei) 人先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成立以來,就憑著敢為(wei) 人先的精神,把一個(ge) 個(ge)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在南泥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注定要繼續創造奇跡。
中國曆史上有軍(jun) 墾屯田的傳(chuan) 統,但開發南泥灣之前,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上並沒有先例。
放下鋼槍,扛起鋤頭,從(cong) 戰場來到荒原,“場景”變了,體(ti) 製、觀念、思路都要隨之而變。為(wei) 此,359旅進行了一係列創新創造。
開展大生產(chan) 運動之初,359旅就成立生產(chan) 委員會(hui) ,規定營、連副職分別負責組織本級生產(chan) 自給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羅海曦說:“這種比較完善的生產(chan) 經營體(ti) 製和生產(chan) 委員會(hui) 的形式,貫徹了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戰鬥與(yu) 生產(chan) 相結合、勞動與(yu) 武力相結合的指示,既便於(yu) 對敵鬥爭(zheng) ,又便於(yu) 組織生產(chan) 。”
針對部隊官兵多是南方人,對北方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不夠熟悉的情況,359旅把披著光麵羊皮坎肩的老農(nong) 請到講台上給官兵們(men) 講課,甚至批準71歲的老農(nong) 朱玉寰參軍(jun) ,並委任他為(wei) 旅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副官,還發了一個(ge) “執照”給他。
為(wei) 了給部隊多籌措資金,359旅除了開荒種地,還辦起了工業(ye) ,搞起了運輸,做起了生意。在國民黨(dang) 頑固派的嚴(yan) 密封鎖下,他們(men) 成立軍(jun) 民合作社,推銷土貨和自己工廠生產(chan) 的毛毯、皮鞋、毛巾、布鞋、牙刷、牙粉、陶器、糖果、麻紙、墨水、日記本等商品。
359旅官兵的各項創新創造,發展了邊區的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活躍了邊區的經濟,對根據地軍(jun) 民克服嚴(yan) 重的經濟困難發揮了重要作用。毛澤東(dong) 對359旅的創新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他在給王震的獎狀上親(qin) 筆題詞——“有創造精神”。
80年過去了,南泥灣早已不僅(jin) 是一個(ge) 地理名詞,而成為(wei) 一個(ge) 精神符號,深深根植於(yu) 中華兒(er) 女的內(nei) 心深處。
2021年春,美國人聶子瑞沿著《紅星照耀中國》作者斯諾的足跡重訪陝北。南泥灣村,76歲老黨(dang) 員侯秀珍的兩(liang) 把钁頭令他難忘——
一把是侯秀珍的公公劉寶齋的。80年前,359旅在南泥灣墾荒,副連長劉寶齋和戰友,一手钁頭一手槍,在荊棘遍野中開墾出陝北“好江南”;
一把是侯秀珍自己的。20多年前,這位村幹部帶領村民修路建學校,扛著一把钁頭,把不毛荒山變成蔥綠山嶺,如今全村已脫貧奔小康。
兩(liang) 把钁頭,一種精神。當前,中華民族越來越接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目標。當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扛起“老钁頭”,踏上新征程,必將創造出更多新時代的“好江南”。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