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南泥灣精神 風雨無阻向前進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延安是革命聖地。延安時期是我們(men) 黨(dang) 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ye) 從(cong) 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曆史性轉折的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ye) 精神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延安精神,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寶貴精神財富。

  ——摘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5年2月15日在陝西考察工作結束時的重要講話

  深秋時節的南泥灣,風光旖旎。驅車穿過稻香門迎麵便是黨(dang) 徽廣場。不遠處,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裏蟲鳥鳴唱,千畝(mu) 稻田呈現出一派“江南”好風光。

  “如今的好光景,都是當年三五九旅的指戰員們(men) 一钁頭一钁頭刨來的……”一座農(nong) 家小院裏,76歲的老黨(dang) 員侯秀珍穿著紅毛衣,倚著牆正為(wei) 來訪者講述南泥灣的故事。窯洞外牆上,“南泥灣精神代代傳(chuan) ”幾個(ge) 大字格外耀眼。

  1941年春,八路軍(jun) 第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實行軍(jun) 墾屯田。他們(men) 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把昔日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的好江南”,樹立起“自己動手、豐(feng) 衣足食”的光輝旗幟。隨著歌曲《南泥灣》傳(chuan) 唱大江南北,體(ti) 現和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chuan) 統和優(you) 良作風的南泥灣精神家喻戶曉。作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泥灣精神成為(wei) 鼓舞和激勵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把钁頭一把槍,刨出“陝北的好江南”,播撒下了南泥灣精神的種子

  陝西延安市區東(dong) 南45公裏處,南泥灣大生產(chan) 紀念館。眼前,一幅幅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仿佛在訴說著南泥灣的崢嶸歲月。

  1941年春,在“一把钁頭一把槍,生產(chan) 自給保衛黨(dang) 中央”的口號激勵下,王震旅長率領八路軍(jun) 第三五九旅的指戰員們(men) 挺進南泥灣,開始了“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的墾荒屯田。

  那時的南泥灣,幾十裏沒有人煙,村鎮隻有幾戶人家,四周是荒涼山坡和原始森林。但曆史將它推向時代的潮頭。

  “1941年至1942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進入最為(wei) 艱苦的時期。”南泥灣大生產(chan) 紀念館館長左鐵說,侵華日軍(jun) 對各抗日根據地發動空前殘酷的毀滅性的“掃蕩”和“清鄉(xiang) ”,實行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加上國民黨(dang) 頑固勢力的軍(jun) 事包圍和經濟封鎖,陝甘寧邊區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挑戰,財政經濟尤為(wei) 困難。“當時困難到什麽(me) 程度呢?正如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的:‘我們(men) 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men) 的困難真是大極了。’”

  “巨大的困難沒有嚇倒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黨(dang) 中央和毛澤東(dong) 同誌號召軍(jun) 民自己動手、豐(feng) 衣足食,掀起了大規模的生產(chan) 運動。”左鐵說,三五九旅部隊在南泥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an) 運動,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譽為(wei) “發展經濟的前鋒”。

  侯秀珍的公公劉寶齋時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團九連副連長,過去常對晚輩講起那段披荊斬棘、戰歌嘹亮的崢嶸歲月——

  初進南泥灣,沒地方住,戰士們(men) 就用樹枝、雜草搭簡陋的帳篷,露宿山林野穀;沒菜吃,就到山上、河邊去挖野菜;沒鞋穿,動手編織草鞋;開荒的工具不夠用,就找廢鐵自己造……在曾經的荒蕪之地,三五九旅奏響了生產(chan) 自救的凱歌,湧現出了許多“氣死牛”式的模範人物。

  “有一位名叫郝樹才的戰士,用钁頭一天開荒四畝(mu) 二分三厘,人稱‘氣死牛’——一頭牛犁的地也不如他刨的多。”侯秀珍說。

  經過兩(liang) 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開荒耕地26萬(wan) 畝(mu) ,把“處處是荒山”的南泥灣建成“陝北的好江南”。“戰天鬥地開墾南泥灣,喚醒了沉睡的土地,收獲的不僅(jin) 是糧食等物質產(chan) 品,更播撒下了南泥灣精神的種子。”中國延安幹部學院教學科研部黨(dang) 建教研室主任王濤說。

  南泥灣精神凝聚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wei) 大品格

  南泥灣原本隻是一個(ge) 地理概念,曆史將它譜成一首能喚起人們(men) 精神共鳴、傳(chuan) 唱不衰的歌曲,一種精神的象征。

  這裏奏響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一曲凱歌。

  麵對當時根據地的嚴(yan) 重困難局麵,毛澤東(dong) 同誌曾堅定自信地提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ge) 人讚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ge) 人讚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這就是我們(men) 的回答。

  “大生產(chan) 運動是克服抗日根據地困難的重要一環,也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生動寫(xie) 照。”陝西南泥灣精神研究會(hui) 會(hui) 長張歲太說,1939年2月,當困難剛剛露頭的時候,毛澤東(dong) 同誌就發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1941年,黨(dang) 中央再次強調必須走生產(chan) 自救的道路。

  “軍(jun) 隊、政府機關(guan) 和學校發展自給經濟,是抗日根據地大生產(chan) 運動中一個(ge) 創造。”張歲太說,三五九旅響應黨(dang) 中央的號召,開進了南泥灣,邊生產(chan) 、邊打仗,譜寫(xie) 了革命戰爭(zheng) 史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動人篇章。

  “大生產(chan) 運動初期遇到的困難,我們(men) 現在難以想象,但三五九旅指戰員們(men) 你追我趕投入到熱火朝天的生產(chan) 勞動中,往往天未亮就上山開荒,天漆黑了,還不肯收工。”左鐵說,為(wei) 此,部隊不得不製定一項罕見的規定:生產(chan) 時不得早到和遲退。

  “那是抗日戰爭(zheng) 最艱苦的時期,也是一個(ge) 激情澎湃的年代。”左鐵介紹,到1944年,除吃用全部自給外,三五九旅達到了“耕一餘(yu) 一”,成為(wei) 全軍(jun) 大生產(chan) 運動的模範。

  “正是通過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ye) 精神,黨(dang) 帶領邊區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an) 運動,經受住了惡劣生存環境和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考驗。”張歲太說。

  行走在南泥灣,讓人感動的,還有幹部與(yu) 群眾(zhong) 同甘共苦、艱苦奮鬥的優(you) 良作風。

  “在大生產(chan) 運動中,中央領導人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延安幹部培訓學院南泥灣分院教師張濤說,毛澤東(dong) 同誌開墾了一塊地,種上了菜;朱德同誌組織一個(ge) 生產(chan) 小組,開墾菜地三畝(mu) ;1943年,中央直屬機關(guan) 等舉(ju) 行紡線比賽,周恩來同誌被評為(wei) 紡線能手,任弼時同誌奪得第一名。

  在三五九旅,王震同誌率領各級幹部堅持在開荒第一線,擔負與(yu) 戰士一樣的生產(chan) 任務。一位到邊區采訪的外國記者由衷讚歎道:“王旅長的雙手像他的部下一樣,由於(yu) 勞動而生滿了老繭。”王震同誌被選為(wei) 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他親(qin) 筆題詞“有創造精神”。

  “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an) 運動,譜寫(xie) 了黨(dang) 和人民、領袖和群眾(zhong) 同心同德、戰天鬥地、艱苦奮鬥的凱歌。”張歲太說。

  “在極為(wei) 艱苦條件下鑄就的南泥灣精神,凝聚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wei) 大品格,深深融入我們(men) 黨(dang) 、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王濤說。

  繼續從(cong) 南泥灣精神中汲取力量,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麵對國內(nei) 外發展環境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我們(men) 要走一條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實施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繼續從(cong) 南泥灣精神中汲取力量,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已經成為(wei) 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的共識和行動。

  2020年,侯秀珍拿出全家的積蓄,在自家院子裏蓋起6間房,展出了珍藏多年的三五九旅革命文物和革命老照片,其中兩(liang) 把老钁頭格外引人注目:一把是劉寶齋的,80年前用來開荒種地;另一把是侯秀珍的,20多年前成為(wei) 退耕還林的曆史見證。

  “上世紀40年代,為(wei) 了解決(jue) 溫飽,開荒種糧;現在為(wei) 了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栽樹種草,保護環境。”侯秀珍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傳(chuan) 家寶不能丟(diu) 。”

  2016年底,延安決(jue) 定成立開發區建設南泥灣。“我們(men) 著力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chuan) 統、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hui) 主任李鑒君介紹,開發區成立5年來,區域人均純收入從(cong) 9500元增長到1.65萬(wan) 元。

  南泥灣以北200餘(yu) 公裏的榆林市綏德縣郝家橋村,是綏德地委在抗戰時期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的一個(ge) 模範村,通過開展“村村學習(xi) 郝家橋,人人學習(xi) 劉玉厚”活動,掀起了大生產(chan) 熱潮。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這個(ge) “紅色山村”積極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今年再獲一份榮譽稱號:“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品質。”郝家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振喜說,“我們(men) 會(hui) 繼續發揚優(you) 良傳(chuan) 統,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敢為(wei) 人先、奮力拚搏,努力把郝家橋村建設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楷模。”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總農(nong) 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表示,在新發展階段,南泥灣精神對農(nong) 墾改革發展仍具有特殊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全國農(nong) 墾係統要大力弘揚傳(chuan) 承南泥灣精神和農(nong) 墾精神,賡續紅色基因血脈,持續深化墾區集團化農(nong) 場企業(ye) 化改革,著力推進農(nong) 墾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推動農(nong) 墾農(nong) 場全麵振興(xing) 。

  “誰先揭開海洋的神秘麵紗,誰就將在未來的競爭(zheng) 中贏得主動。”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海洋光學技術研究室主任吳國俊和他的同事,近年來積極推進“水下光學”和“海洋光學”的研究和工程應用,“當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號角已經吹響。作為(wei) 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定繼續從(cong) 南泥灣精神中汲取力量,攻堅克難、集智攻關(guan) ,著力攻克‘卡脖子’難題。”

  “越是偉(wei) 大的事業(ye) ,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中共延安市委黨(dang) 校副教授劉國成說,奮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我們(men) 要弘揚南泥灣精神,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鬥誌,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努力創造無愧於(yu) 黨(dang) 、無愧於(yu) 人民、無愧於(yu) 時代的業(ye) 績。

中國精神學習(xi) 專(zhuan) 欄

中國精神學習(xi) 專(zhuan) 欄

發布時間:2021年10月29日 07:48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