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xie) 文章時,要追求文章語言的邏輯嚴(yan) 密性。在實際行文過程中,容易存在一些邏輯錯誤,甚至在一些媒體(ti) 公開發表的文章裏仍存在許多典型的不合邏輯的語病。本文主要與(yu) 大家分享常見的屬於(yu) “概念與(yu) 判斷”類邏輯差錯的修改方法。
概念不明確
用概念表達思想時,概念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一定要明確。根據概念外延的數量等,可將概念分為(wei) 單獨概念與(yu) 普遍概念、集合概念與(yu) 非集合概念、正概念與(yu) 負概念等。如果對概念的內(nei) 涵或外延不明確,就會(hui) 導致對概念的誤用,主要表現為(wei) 下列幾種形式。
1.誤解概念原意
案例:
我們(men) 要當好深港兩(liang) 大特區的文明使者,就不能沒有紮實的文化基礎,不能沒有豐(feng) 富的現代科學知識。
分析:
香港是我國依法設立的特別行政區,屬於(yu) 省級行政區劃單位。深圳是我國設立的經濟特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同深圳“經濟特區”是不一樣的,不能將二者並列相稱為(wei) “深港兩(liang) 大特區”。應該將“深港兩(liang) 大特區”改為(wei) “深港兩(liang) 地”,以避免對“特區”概念的誤解。
2.概念模糊
案例:
這個(ge) 會(hui) 議有一個(ge) 特點,就是參加的人數極少,每次隻有10餘(yu) 人左右。
分析:
“10餘(yu) 人”是10人以上的概數,這個(ge) 概數後邊再加上“左右”,範圍就模糊了。“10餘(yu) 人”是比“10個(ge) 人”多;“10人左右”可能是“不到10人”,也可能是“10多個(ge) 人”。“10餘(yu) 人左右”的說法隻能造成概念模糊,無法界定。因此正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要麽(me) 去掉“餘(yu) ”,要麽(me) 去掉“左右”。
3.概念重疊
案例:
回首反觀近現代東(dong) 西方社會(hui) 曆史演化的不同軌跡。
分析:
此例中的“回首”一詞有兩(liang) 個(ge) 義(yi) 項:一指“回頭”“向後扭頭”“把頭轉向後方”,一指“回顧”“回憶”;“反觀”指“反過來看”“回過頭看”“從(cong) 相反的角度來觀察”。“回首”與(yu) “反觀”聯合使用,意思就變成了“回頭回頭看”。這與(yu) 作者的原意是不同的,而且顯得重複累贅。正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要麽(me) 刪除“回首”,要麽(me) 刪除“反觀”。
4.誤用集合概念
案例:
出版商去年印刷了50萬(wan) 本書(shu) 籍,比前一年增長了14%。
分析:
此例中的“書(shu) 籍”一詞是書(shu) 的總稱,是個(ge) 集合概念。它隻能用在集合體(ti) 上,在它前麵不應加量詞,加上量詞就使它變成非集合概念了。應該直接刪除“籍”字。
明確概念所使用的邏輯方法不當
邏輯學中明確概念內(nei) 涵與(yu) 外延的方法有“定義(yi) ”“劃分”“限製”與(yu) “概括”等。
“定義(yi) ”是表示概念內(nei) 涵的邏輯方法。在定義(yi) 過程中,要求定義(yi) 項與(yu) 被定義(yi) 項的外延必須完全相同,否則會(hui) 犯“定義(yi) 過窄”或“定義(yi) 過寬”的錯誤。
“劃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在劃分過程中,要求劃分所得子項的外延必須與(yu) 其母項的外延相等,否則會(hui) 犯“多出子項”或“劃分不全”的邏輯錯誤。且劃分後各子項的外延之間必須互相排斥,不能是相容關(guan) 係,否則會(hui) 犯“劃分不當”的邏輯錯誤。
“限製”是指通過縮小概念外延來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限製隻能由外延較大的概念(即屬概念)向外延較小的概念(即種概念)過渡,而不能相反,否則會(hui) 犯“限製不當”的邏輯錯誤。
“概括”是指通過擴大概念外延來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概括隻能由種概念向屬概念過渡,不能相反,否則會(hui) 犯“概括不當”的邏輯錯誤。
1.定義(yi) 不當
案例:
在生活和學習(xi) 中,有時候自己的想法不被別人理解,做事方式不被別人認可,觀點意見沒有被人采納。這種挫折感,就是常說的鬱悶。
分析:
此例所表述的內(nei) 容好像是在給“鬱悶”下定義(yi) ,可是這個(ge) 定義(yi) 犯了“定義(yi) 過窄”的邏輯錯誤。邏輯上把下定義(yi) 的形式表示為(wei) :A就是B。A表示被下定義(yi) 的概念,B表示用來下定義(yi) 的概念,“就是”為(wei) 定義(yi) 的聯結詞。下定義(yi) 的最基本要求是:A概念的外延與(yu) B概念的外延必須相等(完全重合),即A等於(yu) B,並且B等於(yu) A。此例中的“這種挫折感”(B)隻能是“鬱悶”(A)的一種表現形式而非全部,因此,作為(wei) 定義(yi) 是不恰當的。應將“就是常說的鬱悶”改為(wei) “也是鬱悶的一種表現形式”。
2.劃分不當
案例:
研究生、博士生是大學科研團隊中最具創新力的人,他們(men) 往往不受行業(ye) 、經驗所限,能夠積極尋找新方法、新途徑。
分析:
“研究生”包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與(yu) “博士生”這兩(liang) 個(ge) 概念是“屬”與(yu) “種”的關(guan) 係,二者是相容的,不能並列。此例可有兩(liang) 種改正方法:一種是將“研究生、博士生”改為(wei) “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一種是將“研究生、博士生”改為(wei) “碩士生、博士生”。
3.限製不當
案例:
紅杏不能亂(luan) 出牆。
分析:
“紅杏出牆”一般指女性有婚外戀情。對“出牆”用“亂(luan) ”來限製是不恰當的。“亂(luan) ”在這裏是“隨便”“任意”的意思,說“不能亂(luan) 出牆”意指“不能隨便出牆”,那麽(me) 這是否意味著在“不隨便”的情況下就可以“出牆”呢?顯然不能這樣理解,這也不應該是作者的本意。此例刪除“亂(luan) ”字即可。
4.概括不當
案例:
團中央、教育部等六部委早就共同發文,要求各地重視電影的育人作用。
分析:
“部委”是“國務院所屬的部和委員會(hui) 的合稱”,團中央是“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中央委員會(hui) 的簡稱”,不屬於(yu) 部委。此例中將“團中央”概括為(wei) “部委”是不恰當的。此例可將“團中央、教育部等六部委”改為(wei) “團中央和教育部等五部委”,也可改為(wei) “團中央、教育部等六單位”。
判斷不恰當
判斷在形式邏輯上用一個(ge) 命題來表達。命題通常是指表達判斷的句子,即有真假的語句。簡單判斷用單句來表達,包括主項、謂項、聯項和量項。主項與(yu) 謂項之間的關(guan) 係要合拍,謂項能夠說明主項;聯項能反映主項與(yu) 謂項間的關(guan) 係;量項運用要恰當。否則,就會(hui) 犯判斷不恰當的邏輯錯誤。複合判斷由簡單判斷組成。組成複合判斷的判斷叫支判斷,聯結支判斷的為(wei) 聯結詞。根據聯結詞的不同,可將複合判斷分為(wei) 聯言判斷(和)、選言判斷(或者)、假言判斷(如果,那麽(me) )和負判斷(並非),括號中為(wei) 該判斷的典型聯結詞。聯言判斷與(yu) 選言判斷不同,不能用混;假言判斷又可分為(wei)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和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兩(liang) 種,二者不能用混。常見錯誤類型如下。
1.主項與(yu) 謂項不合
案例:
大學公共基礎課,在許多人眼裏,是一個(ge) 不易出成果的崗位。
分析:
這裏說“大學公共基礎課”是“崗位”,顯然主謂不合。“課”與(yu) “崗位”兩(liang) 個(ge) 概念間沒有相容關(guan) 係,不能構成肯定判斷。此例可以改為(wei) :“在大學教公共基礎課,許多人認為(wei) 是一個(ge) 不易出成果的工作。”
2.誤用全稱判斷
案例:
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需要各個(ge) 國際社會(hui) 共同努力。
分析:
此例中的“各個(ge) ”(即“所有的”)是全稱判斷的量項,用在這裏是不恰當的。因為(wei) “國際社會(hui) ”隻有一個(ge) ,它是一個(ge) 整體(ti) ,沒有必要在其前麵加“各個(ge) ”。可將“各個(ge) ”改為(wei) “整個(ge) ”。
3.誤用否定詞
案例:
公辦普高不得禁辦複讀班。
分析:
國家政策規定公辦普通高中是不允許辦複讀班的。此例中因多了一個(ge) 否定詞,意思就變成了“公辦普高可以辦複讀班”了。這是不符合文章原意的。此例可刪除“不得”或刪除“禁”字。
4.誤用聯言判斷
案例:
××年我省水環境總體(ti) 良好,全省12條主要水係達到和優(you) 於(yu) 三類水質標準的斷麵所占比例為(wei) 89.4%,明顯高於(yu) 全國7大水係的平均水平。
分析:
此例中有一個(ge) 以“和”為(wei) 聯結詞的聯言判斷,不過這個(ge) 聯言判斷是不恰當的。因為(wei) “達到和優(you) 於(yu) ”表示12條水係既“達到”又“優(you) 於(yu) ”,即二者都存在,且都是真的。但是事實上二者之間是“或者”的關(guan) 係,即“達到”和“優(you) 於(yu) ”不一定都存在,但至少有一個(ge) 存在。也就是說二者不一定都真,但至少有一個(ge) 是真的,這應當是一個(ge) 選言判斷。可將“和”改為(wei) “或”。
5.誤用選言判斷
案例:
儒家吸取其他諸家所長而使自己的學說得到發展……要麽(me) 取之於(yu) 道家,或取之於(yu) 法家,並取之於(yu) 墨家。
分析:
此例中的“要麽(me) ……或……並……”的用法既不合乎語法,也不合乎邏輯。從(cong) 邏輯角度講,“要麽(me) ……要麽(me) ……”是表達不相容選言判斷的聯結詞;“或……或……”是表達相容選言判斷的聯結詞;“……並……”是表達聯言判斷的聯結詞。三者各有各的邏輯要求,不能混為(wei) 一談。此例中所說的儒家學說對道家、法家、墨家都有所取,沒有互相排斥的意思,可將“要麽(me) ”和“並”都改成“或”。
6.誤用假言判斷
案例:
有創新型的教師,才會(hui) 有創新型的學生。
分析:
此例表達的是一個(ge) “隻有……才……”構成的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前件”假,“後件”必假。在此例的這個(ge) 判斷中,沒有“創新型的教師”,未必就沒有“創新型的學生”,因此這裏的“前件”不能成為(wei) “後件”的必要條件,該假言判斷不能成立。可將“才會(hui) ”改為(wei) “利於(yu) 培養(yang) ”。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