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論述
1958年10月21日
毛澤東(dong) 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集會(hui) 議並講話,提出對金門“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的策略。講話指出:這次杜勒斯跑到台灣去,是要蔣介石從(cong) 金、馬撤兵,以換取我承諾不解放台灣,讓美國把台灣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蔣介石不答應,反而要美國承擔“共同防禦”金、馬的義(yi) 務。美蔣關(guan) 係存在著矛盾。美國人力圖把蔣介石的“中華民國”變成附庸國甚至托管地,蔣介石拚死也要保持自己的半獨立性,這就發生矛盾。這次杜勒斯同蔣介石吵了一頓,說明我們(men) 可以在一定意義(yi) 上聯蔣抗美。我們(men) 不登陸金門,但又不答應美國人的所謂“停火”,這更可以使美蔣吵起架來。我們(men) 的方針現在仍然是打而不登,斷而不死,更可以寬一些,以利於(yu) 支持蔣介石抗美。我們(men) 索性宣布,隻是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這是政治仗,政治仗就得這樣打。
2013年10月21日
習(xi) 近平在歐美同學會(hui) 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hui) 上發表講話強調,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光榮而偉(wei) 大的事業(ye) ,是光明和燦爛的前景。一切有誌於(yu) 這項偉(wei) 大事業(ye) 的人們(men) 都可以大有作為(wei) 。隻要廣大留學人員同人民站立在一起、同人民奮鬥在一起,就一定能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書(shu) 寫(xie) 出無愧於(yu) 時代、無愧於(yu) 人民、無愧於(yu) 曆史的絢麗(li) 篇章。
他高度評價(jia) 我國留學人員的作用和貢獻。他指出,百餘(yu) 年的留學史是“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鬥史,一批又一批仁人誌士出國留學、回國服務,大批歸國人員投身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偉(wei) 大事業(ye)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曆史畫卷中寫(xie) 下了極為(wei) 動人和精彩的篇章。實踐證明,廣大留學人員不愧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的寶貴財富,不愧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有生力量。黨(dang) 、國家、人民為(wei) 擁有並將更多擁有這樣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他強調,廣大留學人員要繼承和發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chuan) 統,做愛國主義(yi) 的堅守者和傳(chuan) 播者,始終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人民幸福作為(wei) 努力誌向,自覺使個(ge) 人成功的果實結在愛國主義(yi) 這棵常青樹上。黨(dang) 和國家尊重廣大留學人員的選擇,回國工作,我們(men) 張開雙臂熱烈歡迎;留在海外,我們(men) 支持通過多種形式為(wei) 國服務。大家都要牢記,無論身在何處,你們(men) 都是中華兒(er) 女的一分子,祖國和人民始終惦記著你們(men) ,祖國永遠是你們(men) 溫暖的精神家園。
他指出,學習(xi) 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題,也是報國為(wei) 民的重要基礎。夢想從(cong) 學習(xi) 開始,事業(ye) 從(cong) 實踐起步。希望廣大留學人員砥礪道德品質,掌握真才實學,練就過硬本領,努力成為(wei) 堪當大任、能做大事的優(you) 秀人才。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希望廣大留學人員積極投身創新創造實踐,有敢為(wei) 人先的銳氣,有上下求索的執著,腳踏著祖國大地,胸懷著人民期盼,力爭(zheng) 有所突破、有所發展、有所建樹。希望廣大留學人員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當好促進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間大使,講述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2016年10月21日
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hui) 在京隆重舉(ju) 行。習(xi) 近平在會(hui) 上發表講話強調,曆史是不斷向前的,要達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著我們(men) 確定的道路不斷前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長征永遠在路上。不論我們(men) 的事業(ye) 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men) 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men) 都要大力弘揚偉(wei) 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他指出,穿越曆史的滄桑巨變,回望80年前那段苦難和輝煌,我們(men) 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長征在我們(men) 黨(dang) 、國家、軍(jun) 隊發展史上具有十分偉(wei) 大的意義(yi) ,對中華民族曆史進程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wei) 大遠征,黨(dang) 和紅軍(jun) 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曆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於(yu) 心中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著,始終閃耀著火熱的光芒。長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wei) 大遠征,真理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真理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確立,經過長征,黨(dang) 和紅軍(jun) 不是弱了,而是更強了,因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找到了指引這條道路的正確理論。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zhong) 的偉(wei) 大遠征,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性質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必須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克服困難、贏得勝利。長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wei) 大遠征,麵對亂(luan) 雲(yun) 飛渡、驚濤駭浪,我們(men) 黨(dang) 表現出無所畏懼的偉(wei) 大實踐精神,表現出浴火重生的偉(wei) 大創造精神,在血與(yu) 火中趟出了一條走向新生、走向勝利的革命道路。
他指出,長征這一人類曆史上的偉(wei) 大壯舉(ju) ,留給我們(men) 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紅軍(jun) 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wei) 大長征精神。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ge) 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ge) 民族才能在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偉(wei) 大長征精神,作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豐(feng) 富滋養(yang) ,成為(wei) 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他強調,弘揚偉(wei) 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堅定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為(wei) 崇高理想信念而矢誌奮鬥;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為(wei) 奪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新勝利而矢誌奮鬥;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wei)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wei) 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誌奮鬥;必須把握方向、統攬大局、統籌全局,為(wei) 實現我們(men) 的總任務、總布局、總目標而矢誌奮鬥;必須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jun) 隊,為(wei) 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誌奮鬥;必須加強黨(dang) 的領導,堅持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為(wei) 推進黨(dang) 的建設新的偉(wei) 大工程而矢誌奮鬥。
黨(dang) 史回眸
1949年
10月21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
2001年
10月21日 亞(ya) 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hui) 議在上海舉(ju) 行。江澤民主持會(hui) 議並講話指出,隻有使國際社會(hui) 的廣大成員都受益,經濟全球化才能順利地推進,世界經濟才能持續穩定地發展。
2004年
10月21日 胡錦濤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討論並決(jue) 定從(cong) 2005年1月起,在全黨(dang) 開展以實踐“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保持共產(chan) 黨(dang) 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2013年
10月21日 歐美同學會(hui) 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hui) 召開。習(xi) 近平提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留學人員工作方針。
2016年
10月21日 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hui) 舉(ju) 行。習(xi) 近平在大會(hui) 上講話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要大力弘揚偉(wei) 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曆史瞬間
1949年10月21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一次會(hui) 議。正麵左起:陳雲(yun) 、董必武、周恩來、郭沫若、黃炎培。
【黨(dang) 史百年·天天讀】 執行編輯:盧 佳 審讀:郭偉(wei) 偉(wei) 指導:班永傑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