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貴州省遵義市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苦幹為家鄉 山村換新顏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秋風吹過山野,金燦燦的稻穗隨風擺動,空氣中彌散著稻穀清香。有人在農(nong) 田裏感受收獲的喜悅,有人在淺塘中體(ti) 驗摸魚捉蝦的樂(le) 趣,還有人圍在農(nong) 家小院裏享受著最地道的山間美食……

  這裏是貴州省遵義(yi) 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xiang) 團結村(原草王壩村),村支書(shu) 黃大發喜歡沿村道漫步;聽著遊客們(men) 的歡聲笑語,老人臉上流露出燦爛笑容……團結村的變化,要歸功於(yu) 遠處懸崖峭壁上的一條水渠——那是黃大發和老鄉(xiang) 們(men) 整整36年奮鬥的成果。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穀沙,過年才有米湯喝。”地處喀斯特山區,團結村常年缺水,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

  1935年,黃大發就出生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父母離世早,他吃村裏的百家飯長大。“窮就窮在缺水上,一定要把水引來,讓大家喝上幹淨水、吃上白米飯。”1958年,黃大發被推選為(wei) 草王壩大隊大隊長。他立誌要為(wei) 草王壩引來水、修通路、接通電,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

  數公裏外的鄰村水源充沛,可兩(liang) 村之間有高山橫亙(gen) ,要引水就得開山修渠。上世紀60年代起,在黃大發的帶領下,村民們(men) 攀岩走壁,用鋼釺撬、用鐵錘砸,然而由於(yu) 修渠技術落後,修修補補10多年,水還是流不進草王壩。

  “一年修不成,修兩(liang) 年;兩(liang) 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拚盡全力,也要幹成!”1990年草王壩村遭遇大旱,不少村民顆粒無收。黃大發心急如焚,趕了兩(liang) 天山路跑到縣水利局為(wei) 修渠爭(zheng) 取立項。1992年春,黃大發帶領200多名村民浩浩蕩蕩奔赴工地,引水工程再次動工。

  1995年,一條總長9400米的水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懸崖全線貫通,草王壩徹底告別了“滴水貴如油”的曆史。這條水渠,被村民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大發渠”。通水後,黃大發馬不停蹄實施“坡改梯”。村裏的稻田種植麵積從(cong) 240畝(mu) 增加到720畝(mu) ,老鄉(xiang) 們(men) 從(cong) 此不再為(wei) 吃飯發愁。隨後他又趁熱打鐵,帶領村民修通4公裏的通村公路,讓村裏通了電、建起了學校。

  “大發渠”的修通解決(jue) 了村裏的吃飯問題,但受製於(yu) 交通閉塞、資源匱乏,草王壩發展後勁不足,成了省級貧困村。“共產(chan) 黨(dang) 員就是要幹一輩子,我還要繼續奮鬥,帶富家鄉(xiang) 的鄉(xiang) 親(qin) 。”2004年退休後,黃大發繼續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脫貧致富發揮餘(yu) 熱。

  昔日的草王壩,如今已更名團結村。近年來,在黃大發的精神感召下,村裏發展起中藥材、有機稻米、有機高粱、精品水果,養(yang) 起了肉牛、生態豬和蜜蜂,並打造出自己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從(cong) 建檔立卡時31.6%的貧困發生率,到2019年底順利脫貧出列,再到去年底人均純收入達到11853元,如今的團結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麗(li) 畫卷正徐徐鋪展……

  帶領村民們(men) 過上幸福日子,黃大發先後獲得“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建黨(dang) 百年之際,他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勳章”。

  前不久,仁懷至遵義(yi) 高速公路大發渠特大橋主拱順利合龍,大橋宛如一道美麗(li) 的彩虹,與(yu) 懸掛山間的大發渠交相輝映。“我的願望都實現了,相信大家的生活會(hui) 越來越有奔頭!”黃大發興(xing) 奮地說,等明年高速公路通車,從(cong) 遵義(yi) 市區到團結村的時間將由原先的2小時縮短至20分鍾,村裏發展定會(hui) 更上一層樓。

【“七一勳章”獲得者風采】

發布時間:2021年10月18日 10:47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