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係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wei) 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wei) 己任的愛國主義(yi) 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摘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的講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hui) 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
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高端產(chan) 業(ye) 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國防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feng) 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的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誌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科學家精神具有豐(feng) 富內(nei) 涵——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wei) 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yan) 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guan) 、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wei) 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新時代,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愛國、創新
胸懷祖國、勇攀高峰的信念在攻堅克難中鑄就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愛國是科學家精神之魂,也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1947年,36歲的錢學森成為(wei)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擁有許多人一輩子夢寐以求的地位、名譽和生活。但他清楚地知道,美國隻是他人生的一個(ge) 驛站,祖國才是他的家園。為(wei) 讓同胞過上有尊嚴(yan) 的幸福生活,1955年9月,錢學森突破重重困難,登上了歸國的航船。“我作為(wei) 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wei) 人民服務。”這是他一生踐行的信念。
一片丹心為(wei) 報國。中科院院士、“兩(liang) 彈一星”元勳王希季說:“在太空這個(ge) 世界各國爭(zheng) 奪的新領域,中國不僅(jin) 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擴大到一片之地。”為(wei) 國家需求,他多次轉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衛星、載人航天等領域完成了多項首創工作,為(wei) 祖國航天事業(ye) 打好了地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響應國家研製“兩(liang) 彈一星”的戰略決(jue) 策號召,像錢學森、王希季一樣,許多優(you) 秀的科技工作者,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義(yi) 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wei) 大的事業(ye) 中來。
愛國是最高的道德,報國是最大的成功。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生動展示了我國科學家的高尚情懷和優(you) 秀品質。他們(men) 的一生追求與(yu) 祖國需要緊緊聯係在一起。他們(men) 的事業(ye) ,因自覺與(yu) 國家需要和民族命運相結合而倍顯光輝。
科學探索永無止境,創新就要勇攀高峰、敢為(wei) 人先。
在一間僅(jin) 有6平方米的簡陋房間裏,陳景潤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讓人類距離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隻有一步之遙。世界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稱讚道:“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行走。”
時光跨越幾十載,愛國、創新的精神代代相傳(chuan) 。古基因組學是個(ge) 新學科,為(wei) 了緊跟國際前沿,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直麵挑戰,組建起一支國際化團隊。
她帶領團隊主導的研究,填補了東(dong) 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chuan) 、演化、適應的重要信息缺環,成為(wei) 古DNA學科不可忽視的力量。
創新既是科研工作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質。從(cong)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到量子計算機,從(cong) 漢字激光照排到載人航天,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上一係列舉(ju) 世矚目的成果,無不說明我國具有強大的創新底蘊和實力。
創新意味著攻堅克難。過去,敢為(wei) 天下先、勇闖“無人區”的實踐,讓我們(men) 收獲了創新的自信和勇氣,鑄就了勇攀高峰的信念。如今,從(cong) 根本上改變我國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必須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
勇於(yu) 創新、不斷創新,是科技工作者實幹報國、奮鬥圓夢的根本途徑。中國科協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家國情懷與(yu) 科技強國實踐相融合,堅持“四個(ge) 麵向”,勇於(yu) 創新爭(zheng) 先,科技工作者一定能肩負起曆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在創新中建功立業(ye) ,書(shu) 寫(xie) 人生精彩篇章。
求實、奉獻
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品質在潛心研究中升華
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是一個(ge) 不斷觀察、思考、假設、實驗、求證、歸納的複雜過程,唯實唯真是立足之本。
錢三強做出原子三分裂的實驗報告前,國際科學界普遍認為(wei) ,原子核分裂隻可能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碎片。1946年11月18日,錢三強領導研究小組提出原子核裂變可能一分為(wei) 三。這一觀點很快引起國際關(guan) 注。緊接著,錢三強夫婦提出原子存在四分裂的可能性。
中國古生物學家張彌曼的老師、瑞典古生物學家雅爾維克曾斷言:“總鰭魚類是包括人類在內(nei) 的四足動物祖先。”這個(ge) 結論一度被寫(xie) 進教科書(shu) 。然而,張彌曼在還原“楊氏魚”後發現:老師錯了。她的較真,推動了人類對生物進化史的認知。這段“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科學史話,擦亮了“求實”這一科學家應有的精神底色。
追求真理、嚴(yan) 謹治學,意味著堅持解放思想,不迷信學術權威。這既是科研的態度,也是潛心研究的高尚品格。屠呦呦帶領團隊數十年如一日,無數次試驗,一次次失敗,不斷篩選、改進提取方法,終於(yu) 發現青蒿素。正是熱愛科學、探求真理的追求,立德為(wei) 先、誠信為(wei) 本的底色,老一輩科學家腳踏實地,做出一個(ge) 又一個(ge) 了不起的成就,卓越的品格隨之升華。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科學是持之以恒的事業(ye) ,隻有靜心篤誌,肯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甘於(yu) 奉獻,才能創造出一流科研成果。
“苦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許多優(you) 秀科學家不畏困難、不慕虛榮,為(wei) 科學事業(ye) 舍身探索,為(wei) 國家民族鞠躬盡瘁,為(wei) 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猶如一座座豐(feng) 碑,令人敬仰。
鄧稼先接受研製核彈重任後,他的名字連同身影都不複存在,直到1986年臨(lin) 終前,他的身份才被披露;黃旭華一“潛”30年,為(wei) 研製核潛艇不得不虧(kui) 欠親(qin) 情;黃大年“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用生命開拓中國的地球深部探測事業(ye) ……
當前,麵臨(lin) 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我們(men) 更加需要弘揚求實、奉獻的精神,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不論是從(cong) 事基礎研究,瞄準世界一流,還是從(cong) 事應用研究,解決(jue) 實際問題,力爭(zheng) 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都更加需要科學家們(men) 甘坐冷板凳,淡泊名利,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協同、育人
集智攻關(guan) 、甘為(wei) 人梯的自覺在接力奮鬥中凝結
現代科學發展日新月異,融合深度、廣度和複雜程度前所未有,集智攻關(guan) 、團結協作是大科學時代的必然趨勢。
協同是我國科學界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發展史,也是一部集智攻關(guan) 、團結協作的曆史。沒有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的精神,我們(men) 就難以創造一個(ge) 又一個(ge) 科技發展的奇跡。
完成第一顆原子彈試驗,集中了26個(ge) 部門、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和大專(zhuan) 院校的智慧;標誌著“中國植物學界終於(yu) 站起來了”的《中國植物誌》出版工作,前後4代科學家接力,由80多家單位、300多位作者,曆時近50年完成;研發新冠病毒疫苗,我國走在世界前列,離不開工藝設計、保護性評價(jia) 、動物模型、臨(lin) 床試驗等多環節科研人員的緊密配合。
近年來,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中國天眼”工程等,無一不是團隊聯合攻關(guan) ,群策群力的智慧結晶。
協同應堅持全球視野,為(wei) 推動科技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智慧。在嫦娥五號任務實施中,我國與(yu) 歐空局、阿根廷等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測控領域協同合作;中國空間站任務中,17個(ge) 國家23個(ge) 實體(ti) 的9個(ge) 項目,入選首批科學實驗項目。迎接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我國更應順勢而為(wei) ,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科學事業(ye) 是接力事業(ye) ,隻有薪火相傳(chuan) 才能拾級而上、登高望遠。
1950年,華羅庚到中山大學做學術報告,慧眼識珠,發現了陸啟鏗。此後,華羅庚親(qin) 自致信多次協調,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陸啟鏗不負華羅庚的指導和期待,在多複變函數論研究上碩果頻出:1958年至1959年間,華羅庚與(yu) 陸啟鏗建立起了典型域上的調和函數理論。兩(liang) 位數學家相互成就的故事,書(shu) 寫(xie) 了我國數學界的一段佳話。
和華羅庚一樣,我國許多優(you) 秀科學家,既是科研事業(ye) 開拓者,又是提攜後學的領路人。站在三尺講台,黃大年對求知若渴的青年才俊傾(qing) 囊相授,為(wei) 了讓學生們(men) 做好研究,他自掏腰包,給班上24名同學每人買(mai) 了一台筆記本電腦;中科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chuan) 育種學家盧永根,在罹患重症之際,捐出畢生積蓄,獎勵貧困學生與(yu) 優(you) 秀青年教師……
科學事業(ye) 的未來屬於(yu) 年輕人。大力弘揚甘為(wei) 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善於(yu) 發現、培養(yang) 青年科技人才,甘做致力提攜後學的鋪路石,我國的科技事業(ye) 才能活水湧流、基業(ye) 長青。
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ye) 是大有可為(wei) 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wei) 的!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信心、有意誌、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應有貢獻!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