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坦(右二)在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實驗室鑽研雷達技術。新華社記者 王 鬆攝
“我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時期的夢想付諸現實,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劉永坦,比世界第一台實用雷達晚“出生”一年,他卻用一生追趕乃至領跑世界雷達技術的發展腳步。
奠定理論基礎、組建“雷達鐵軍(jun) ”、築造“海防長城”……劉永坦是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對海探測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cong) 無到有,奠定新體(ti) 製雷達理論基礎
生逢戰亂(luan) 年代,劉永坦從(cong) 小對國家興(xing) 亡感受深刻。“國家貧弱,你長大要努力改變這種局麵。”父親(qin) 的這句話,在劉永坦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953年高考後,劉永坦來到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在班級裏年齡最小,卻因懂得多被稱作“小老師”。1958年在清華大學進修後,他又回校走上三尺講台,參與(yu) 組建無線電工程係,成為(wei) 相關(guan) 科研的中堅力量。
改革開放後,劉永坦作為(wei) 首批公派留學生前往英國。畢業(ye) 時,麵對導師的多次挽留,劉永坦毅然決(jue) 定回國,他堅信中國人有能力研製出自己的新體(ti) 製雷達。
劉永坦說,雷達能看多遠,國防安全就可以保障多遠,而新體(ti) 製雷達可讓我國海域可監控預警範圍大幅提升。
對於(yu) 新體(ti) 製雷達的研製,劉永坦也麵臨(lin) 著一些質疑,但他初心不改,努力堅持。當時沒有中文打字機,劉永坦組建的六人團隊就在幾個(ge) 月的時間裏,手寫(xie) 出20多萬(wan) 字的《新體(ti) 製雷達的總體(ti) 方案論證報告》。
在之後的800多個(ge) 日夜裏,劉永坦率隊每天工作十幾個(ge) 小時,進行了幾千次實驗分析、數萬(wan) 次數據獲取。終於(yu) ,他主持的預研項目係統突破了海雜波背景目標檢測、遠距離探測信號及係統模型設計等基礎理論,創建了完備的新體(ti) 製雷達理論體(ti) 係。
1989年,團隊建起了中國第一個(ge) 新體(ti) 製雷達站。多部門聯合舉(ju) 行的鑒定會(hui) 宣布:“新體(ti) 製雷達研究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1991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步履不停,為(wei) 祖國海疆裝上千裏眼
雖然科研成果和榮譽足以結題報獎,但劉永坦不願就此停步。
“一定要把實驗成果真正應用起來。”麵對合作方對新工程提出的“全方位監測遠距離目標”新要求,劉永坦知道,把實驗項目轉化成完整的雷達係統,是一項更艱巨的挑戰。
1997年,劉永坦團隊正式開始新體(ti) 製雷達工程化的研製。
設計、試驗、失敗、總結、再試驗……劉永坦率領以哈工大為(wei) 主體(ti) 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單位聯合攻關(guan) 的“雷達鐵軍(jun) ”,紮根在海防前線的試驗場,每天工作十幾個(ge) 小時,餓了就吃麵包充饑,困了就睡在板凳上……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劉永坦和成員們(men) 住在漏雨的舊屋中,經受蚊蟲叮咬和台風襲擊,即便麵對係統方案被全盤推翻,也從(cong) 不言棄。
曆經上千次試驗和數次重大改進,2011年秋天,劉永坦團隊終於(yu) 成功完成我國首部“新體(ti) 製遠距離實裝雷達”的研製任務,其總體(ti) 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處於(yu) 國際領先地位,使我國成為(wei) 極少數掌握遠距離實裝雷達研製技術的國家之一。
2015年,劉永坦憑借該成果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如今,這些雷達矗立在我國的海岸線上,對航天、航海、漁業(ye) 、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教書(shu) 育人,培養(yang) 更多傑出人才
“在黨(dang) 的領導下,為(wei) 我們(men) 的事業(ye) 奮鬥終身!”1983年的入黨(dang) 申請書(shu) 上,劉永坦這樣寫(xie) 道。30多年來,他也是這樣做的。耄耋之年,他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2021年,哈工大開設“永坦班”,劉永坦擔任班主任,激勵青年學子投身雷達科研事業(ye) 。
“未來還得靠年輕人。”無論獲得什麽(me) 榮譽和頭銜,劉永坦最看重的身份始終是“教師”,“學生讀我的研究生,是對我的最大信任,要是教不好,豈不是誤人子弟?”
劉永坦的學生們(men) 都說,做“坦先生”的學生,功底不紮實是不行的。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東(dong) 西逃不過“坦先生”的“火眼金睛”。有沒有仔細查閱文獻資料、做足功課,“坦先生”隻要和你一討論,立刻就會(hui) “原形畢露”。
60多年來,劉永坦一直奔走在“科學家”和“教師”這兩(liang) 種角色之間。他認為(wei) ,科研和教書(shu) 育人相輔相成,重大科研課題為(wei) 培養(yang) 高層次科技人才提供了豐(feng) 富生動的課堂,思想活躍的青年學生,是科研中的生力軍(jun) ,也是創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從(cong) 最初的6人發展到30多人,劉永坦團隊形成了新體(ti) 製雷達領域老中青齊全的人才梯隊,是一支作風過硬、能攻克國際前沿課題的“雷達鐵軍(jun) ”。
2020年8月3日,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技獎的800萬(wan) 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設立永瑞基金。
“這份殊榮不單屬於(yu) 我個(ge) 人,更屬於(yu) 我們(men) 團隊,屬於(yu) 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劉永坦說,設立這個(ge) 基金就是要助力學校培養(yang) 更多的傑出人才、打造更多的“國之重器”。
迄今,劉永坦已培養(yang) 研究生80多名,其中獲博士學位40多人,將軍(jun) 、院士、大學校長、國防院所總師、高科技技術公司創始人……他的學生中,正湧現出一批批國之棟梁。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