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從(cong) 1994年成為(wei) 一名老師到現在,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攢”了好多名字——
她叫得出全校1000多個(ge) 學生每一個(ge) 人的名字,學生們(men) 喊她“雲(yun) 朵媽媽”;
她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手機開機,家長們(men) 稱她“秒回校長”;
她源源不斷地把優(you) 質教育資源和創新實踐成果送進偏遠山區的課堂,同行們(men) 叫她“種子校長”。
9月3日,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內(nei)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在鼓勵小小講解員。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把愛的表達化作雲(yun) 朵
孩子們(men) 和“雲(yun) 朵媽媽”之間,有一個(ge) 心照不宣的約定——“快樂(le) 是晴天,煩惱雨綿綿,小秘密就像太陽躲雲(yun) 間”。
孩子們(men) 會(hui) 以“晴雨表”的形式記錄他們(men) 的心情:快樂(le) ,就畫個(ge) 小太陽,吳蓉瑾就會(hui) 把孩子們(men) 的心聲分享給全班同學;煩惱,就畫把傘(san) ,或是一朵下雨的雲(yun) ,表明孩子遇上難事,吳蓉瑾就會(hui) 和他們(men) 公開討論;不想訴說,就畫個(ge) 太陽躲在雲(yun) 間,吳蓉瑾就會(hui) 私下找他們(men) 談心。
這套獨具特色的“情感教育”,緣起於(yu) 2004年的一次招標揭榜。
當時,一份自查報告讓盧灣一中心小學老校長程華鎖緊了眉頭。報告顯示,學校有一成左右孩子完全不會(hui) 表達內(nei) 心的想法,尤其是男生,不願表達想法的比例為(wei) 16.8%。此外,不會(hui) 主動關(guan) 心、體(ti) 諒別人,衝(chong) 動、任性、缺乏自製力,共情能力較差,怯於(yu) 麵對困難和挫折等問題也較為(wei) 普遍。
程華決(jue) 定做一個(ge) 關(guan) 於(yu) 促進青少年情感發展的課題,在全校招募教師做先行者。語聲輕柔、略帶青澀的年輕教師吳蓉瑾揭了榜。
“她是真正喜歡小孩子的人,她就是我要找的人。”程華說。
然而,想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ei) 心,談何容易。在最初摸索的過程中,吳蓉瑾遇到了一件至今難忘的事。
“吳老師,今天體(ti) 育課打乒乓球,我撿了90次球,我很難過。”
一個(ge) 小女孩的“晴雨表”,讓吳蓉瑾愣住了。詢問得知,同學們(men) 和這個(ge) 孩子打球,總是直接扣球,她隻能一次次去撿球。
9月3日,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帶著“紅喇叭”小小講解員等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吳蓉瑾曾發現有同學欺負這個(ge) 女孩子的情況,起因是這個(ge) 孩子的頭發總是亂(luan) 蓬蓬的,有淘氣的同學還給她起了個(ge) “小獅王”的綽號。為(wei) 此,吳蓉瑾專(zhuan) 門給孩子們(men) 講了友愛互助的道理,並鼓勵大家挨個(ge) 和女孩握手。
可是,女孩的“晴雨表”讓她意識到,事情並沒有好轉。
一天午飯後,她帶著各種顏色的小發夾,當著全班學生的麵,細致地給小女孩紮起了辮子。從(cong) 那以後,孩子們(men) 對女孩的態度漸漸改變,小女孩終於(yu) 露出開心的笑容。
“如果隻講大道理,而沒有讓學生感到你是真正愛這個(ge) 孩子,教育怎麽(me) 能起效果呢?”這件事讓吳蓉瑾更堅定了要把情感教育課上好的決(jue) 心。
還有一堂課,吳蓉瑾也忘不了。一名二年級女孩突發疾病去世,教室裏的座位突然空出一個(ge) ,孩子們(men) 懵懂的眼神裏,自然地流露出迷惑和害怕。
麵對死亡這個(ge) 話題,吳蓉瑾沒有退避,她把女孩媽媽告訴她的一件事,含淚講給了孩子們(men) 。
女孩去世後,她媽媽在家裏床底下找到一個(ge) 小箱子,箱子裏有一張紙,女孩寫(xie) 著:“媽媽我愛你,我以後會(hui) 很乖。”
那一天的課堂,她帶著孩子們(men) 反複誦讀小女孩生前寫(xie) 的文章《小雨點和小樹葉》。“我不僅(jin) 要讓孩子們(men) 知道,生命非常可貴,要無比珍惜身邊的每一個(ge) 人,更是提醒自己,要上好每一堂情感課,讓孩子們(men) 學會(hui) 愛。”吳蓉瑾說。
從(cong) 懷疑到信任,從(cong) 包容到接納,從(cong) 師生到密友……吳蓉瑾用心聆聽每個(ge) 孩子的喜怒哀樂(le) ,用愛書(shu) 寫(xie) 著每個(ge) 孩子的成長心跡。
曾有人說,這件事看不出成績、也做不出名堂,可是吳蓉瑾甘之如飴,17年不曾間斷。這所“愛的學校”裏,越來越多的孩子願意表達,學會(hui) 了樂(le) 觀積極地麵對學習(xi) 和生活。
“以情育情”,因為(wei) 心中有情——吳蓉瑾朋友圈裏“曬”得最多的,是她在巡視校園時抓拍的孩子們(men) 的表情;學生憶起的,是她在滂沱大雨中把他們(men) 抱進校門,看著他們(men) 喝下薑湯;同事們(men) 說起的,是她零點剛過,就發來的生日祝福……
寒來暑往,送走一批又一批學生,吳蓉瑾都會(hui) 送上一張小卡片,上麵是她的微信號,還有一句她說過無數遍的話:“有困難找‘雲(yun) 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
9月3日,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在情感教育課上傾(qing) 聽學生的發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把心的熾熱注入愛的種子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這裏誕生,從(cong) 這裏出征,從(cong) 這裏走向全國執政!”
講到這裏,中共一大紀念館“小小講解員”陸姝言提高了語調,挺直了脊梁。
二年級學生陸姝言是盧灣一中心小學“紅喇叭”小小講解員社團裏年紀最小的講解員。這支特殊的團隊,是吳蓉瑾在情感教育課程中的又一次創新探索。
為(wei) 什麽(me) 紅領巾是用烈士的鮮血染紅的?2006年,少先隊員們(men) 不經意間的提問,讓吳蓉瑾陷入了沉思。
“打好紅色底色,種下信仰種子,身邊不就有最鮮活的課堂。”吳蓉瑾把目光投向距離學校步行隻需15分鍾的中共一大會(hui) 址。
她領著學生們(men) 參觀,細心觀察他們(men) 在哪裏停留、對哪段曆史有興(xing) 趣、不感興(xing) 趣的原因又是什麽(me) 。
突然,一個(ge) 孩子說:“要是講解員跟我們(men) 一般大就好了。”
“對!”
吳蓉瑾迅速指導成立“紅喇叭”小小講解員社團,邀請中共一大會(hui) 址講解員上門指導,館校合作打造兒(er) 童版講解稿。
“孩子們(men) 喜歡聽有衝(chong) 突感的故事,比如那天夜裏租界巡捕是怎樣襲擾了會(hui) 場?但戲劇性不是編排曆史,而是靠學生的語言、神態、肢體(ti) 動作等把曆史本身的精彩表現出來,在講解中自然而然地吸引小觀眾(zhong) 興(xing) 趣。”專(zhuan) 家和師生一起調研,反複討論,把波瀾壯闊的黨(dang) 史變成了一個(ge) 個(ge) 通俗易懂、精彩紛呈的小故事。
中共一大紀念館宣教部主任楊宇常常被小小講解員們(men) 的投入狀態所打動。“孩子們(men) 精神抖擻、聲情並茂,汗水打濕了校服,但沒有一個(ge) 人叫苦。贏得觀眾(zhong) 的掌聲後,他們(men) 總是習(xi) 慣性地望向會(hui) 址裏的小天井,吳校長就站在那裏,向孩子們(men) 投來讚許的目光……”
“小小講解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吳校長的目光始終溫暖。這群平均年齡10歲的“紅領巾”,把紅色故事從(cong) 普通話版逐漸擴展到英語、快板、連環畫等版本,他們(men) 也被人們(men) 親(qin) 切地稱作“傳(chuan) 承路上的小不點”。
“那段講解詞我仍然可以一字不落地背出來。”當年的“小不點”小琳已經成為(wei) 一名在海外深造的優(you) 秀學子。她說,童年的這段經曆對她影響很深,學成後不僅(jin) 要回來報效祖國,還要回到母校,參與(yu) 新上崗的“小小講解員”培訓工作。
愛的種子,滿含心靈熾熱。吳蓉瑾幫孩子們(men) 種下的這粒愛的種子,格外飽滿厚重。
9月3日,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紅喇叭”小小講解員中年紀最小的陸姝言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內(nei) 講解。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將愛的智慧傳(chuan) 得更遠
盧灣一中心小學的學生常常受到同齡人羨慕,除了他們(men) 有一位“雲(yun) 朵媽媽”,還因為(wei) 他們(men) 有一套自主研發的“雲(yun) 課堂”。
比如,手持一支智能雲(yun) 筆,一個(ge) 學生在課業(ye) 練習(xi) 時停頓時間的數據會(hui) 被反饋給授課老師,老師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上課狀態,從(cong) 而作出相應的教學方式調整,設計更有效的針對性訓練。
為(wei) 了把老師從(cong) 煩瑣的教學事務中解放出來,投入更多精力去因材施教,吳蓉瑾提出課堂教學與(yu) 信息化深度融合,並帶著她的“雲(yun) 團隊”,一步步構建夢想中的“雲(yun) 課堂”:
可自動調節明暗的教室燈光係統,可自動監測、觸發淨化設備的空氣淨化係統等“雲(yun) 係列”,讓學習(xi) 變得更“智慧”,老師變得更“全能”。
“小學是一個(ge) 孩子需要全麵教育和定型的階段。我們(men) 的老師不僅(jin) 要傳(chuan) 授知識,還應該掌握孩子們(men) 生活的狀態,找準、找全他們(men) 成長的‘穴位’。”為(wei) 了把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吳蓉瑾想盡辦法引入更豐(feng) 富的課外教育,盡可能開拓孩子們(men) 的眼界和興(xing) 趣。
可是,這些課程從(cong) 哪裏來?社會(hui) 機構和企業(ye) 開出的費用又怎麽(me) 支付?吳蓉瑾冥思苦想,直到一個(ge) 大膽的想法冒出來。
“您好,我是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校長吳蓉瑾,您能給我們(men) 的孩子送一些課程嗎?”當年,吳蓉瑾登門“求”課的場景,上海市商貿旅遊學校原校長李小華依然曆曆在目。
花了點時間確認吳蓉瑾的真實身份後,李小華耐心聽完了她長達半個(ge) 小時的懇請,由衷說了一句:“你是真的愛學生。”
文物鑒賞、西點製作……兩(liang) 周後,由職校老師送教上門的13門職業(ye) 體(ti) 驗課陸續在盧灣一中心小學開起來了,兩(liang) 校的合作也延續至今,成為(wei) 上海市教育改革創新的一道亮麗(li) 風景。
孩子們(men) 的課表豐(feng) 富了,校長的日程更滿了。
每天早上7點半前到校,晚上10點半後離開,周末兩(liang) 天概不例外。學校教師們(men) 都知道,吳蓉瑾同時處理好幾件事是家常便飯,忙起來有時一天隻睡兩(liang) 個(ge) 小時。
“別人看我一天到晚忙個(ge) 不停,其實很多時候我是在給自己‘找工作’,看到其他地方有好的課程,我就想能不能引進來,讓我們(men) 的孩子足不出校就能體(ti) 驗,慢慢找到相伴一生的興(xing) 趣。”吳蓉瑾說。
她是如此不惜時間——不論畢業(ye) 了多少年,更不論是不是她的學生;不論是上海的老師,還是偏遠山區結對幫扶學校的老師,隻要找到她,她就從(cong) 來沒說過一個(ge) “不”字。
她又是如此珍惜時間——去外地授課,她總是請求對方把上課時間安排在下午。這樣她就能在講完課後直奔機場,連夜返回,第二天一早又能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微笑、俯身、摸一摸頭,師生互道一聲“早上好”。
今年47歲的吳蓉瑾,選了一幅很萌的圖畫作微信頭像——一個(ge) 女孩駕著一片雲(yun) ,寓意放飛青春的夢想。
27年過去,夢想指引,初心未改。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