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問答 | 60.為什麽說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能指望搬來政治製度上的“飛來峰”?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專(zhuan) 題: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學習(xi) 問答

專(zhuan) 題: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學習(xi) 問答

  五、“五位一體(ti) ”譜華章——關(guan) 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總體(ti) 布局

  60.為(wei) 什麽(me) 說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不能指望搬來政治製度上的“飛來峰”?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我們(men) 這個(ge) 星球上有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ge) 民族,70多億(yi) 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製度,也不存在適用於(yu) 一切國家的政治製度模式。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製度行不通,會(hui) 水土不服,會(hui) 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hui) 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古今中外,由於(yu) 政治發展道路選擇錯誤而導致社會(hui) 動蕩、國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從(cong) 國情出發、從(cong) 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曆史傳(chuan) 承,又要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jue) 現實問題,不能割斷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製度上的“飛來峰”。

  習(xi) 言習(xi) 語

  在政治製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men) 沒有就簡單認為(wei) 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men) 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wei) 是多餘(yu) 的,要去除掉。這兩(liang) 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麵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製度模式,政治製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hui) 政治條件和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於(yu) 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製度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近代以來,為(wei) 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振興(xing) ,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誌士孜孜不倦尋找著適合國情的政治製度模式。然而,不觸動舊的社會(hui) 根基的自強運動,各種名目的改良主義(yi) ,舊式農(nong) 民戰爭(zheng) ,資產(chan) 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主義(yi) 革命,照搬西方政治製度模式的各種方案,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曆史任務,都不能為(wei) 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製度保障。在中國人民頑強前行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了。自成立之日起,我們(men) 黨(dang) 就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為(wei) 己任,為(wei) “索我理想之中華”矢誌不渝,“喚起工農(nong) 千百萬(wan) ”,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zheng) ,徹底推翻帝國主義(yi) 、封建主義(yi) 、官僚資本主義(yi) 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nong) 聯盟為(wei) 基礎的人民民主專(zhuan) 政的國體(ti) ,實行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的政體(ti) ,實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從(cong) 製度上保障了億(yi) 萬(wan) 人民始終成為(wei) 國家和社會(hui) 的主人。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產(chan) 物。曆史唯物主義(yi) 認為(wei) ,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相互製約,支配著整個(ge) 社會(hui) 發展進程。一個(ge) 國家的政治製度決(jue) 定於(yu) 這個(ge) 國家的經濟社會(hui) 基礎,同時又反作用於(yu) 這個(ge) 國家的經濟社會(hui) 基礎。政治製度是用來調節政治關(guan) 係、建立政治秩序、推動國家發展、維護國家穩定的,不可能脫離特定社會(hui) 政治條件來抽象評判。“橘生淮南則為(wei) 橘,生於(yu) 淮北則為(wei) 枳”。各國國情不同,每個(ge) 國家的政治製度都是獨特的,都是在這個(ge) 國家曆史傳(chuan) 承、文化傳(chuan) 統、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nei) 生性演化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wei) 它是從(cong) 中國的社會(hui) 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過去和現在一直生長在中國的社會(hui) 土壤之中,未來要繼續茁壯成長,也必須深深紮根於(yu) 中國的社會(hui) 土壤。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是被實踐證明符合中國國情、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正確道路。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評價(jia) 一個(ge) 國家政治製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ti) 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hui) 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e) ,人民群眾(zhong) 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hui) 各方麵能否有效參與(yu) 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jue) 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麵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zheng) 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ti) 係,執政黨(dang) 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製約和監督。經過長期努力,我們(men) 在解決(jue) 這些重點問題上都取得了決(jue) 定性進展。比如,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yu) ,人民實現了內(nei) 容廣泛、層次豐(feng) 富的當家作主;發展獨具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協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方麵各領域的智慧和力量;建設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決(jue) 策機製,保證了決(jue) 策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等等。事實證明,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有效調動了一切社會(hui) 積極因素,有效促進了社會(hui) 生產(chan) 力解放和發展,有效保障了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跨上新台階,有效維護了各民族長期共同繁榮發展、社會(hui) 長期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麵。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dang) 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dang) 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是一個(ge) 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ti) ,統一於(yu) 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偉(wei) 大實踐。任何把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或者相互取代的主張和做法,都不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質、核心理念和實踐要求。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最根本的是堅持黨(dang) 的領導。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必須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ti) 製改革。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是個(ge) 新事物,也是個(ge) 好事物。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men) 的政治製度就完美無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發展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在堅持根本政治製度、基本政治製度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政治體(ti) 製改革,推進製度體(ti) 係完善和發展。僅(jin) 黨(dang) 中央部門就集中進行了五次改革,國務院機構集中進行了八次改革,為(wei)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提供了重要體(ti) 製機製保障。要持續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用製度體(ti) 係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始終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dong) 西南北風的政治定力。走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製度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的偉(wei) 大創造。找到這樣一條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不容易,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的自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jue) 心。

發布時間:2021年08月27日 07:41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