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問答 | 59.如何理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專(zhuan) 題: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學習(xi) 問答

專(zhuan) 題: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學習(xi) 問答

  五、“五位一體(ti) ”譜華章——關(guan) 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總體(ti) 布局

  59.如何理解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0年末,央視報道《咬文嚼字》雜誌發布“2020十大流行語”,逆行者、後浪、直播帶貨、雙循環等年度熱詞入選。其中,“雙循環”作為(wei) 經濟領域專(zhuan) 業(ye) 術語走進大眾(zhong) 視野、成為(wei) 新潮詞,反映了人們(men) 對我國經濟發展政策走向的普遍關(guan) 注。2020年上半年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多個(ge) 場合反複強調,要“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們(men) 黨(dang) 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yu) 我國比較優(you) 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對於(yu) 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yi) 。

  經濟在生產(chan) 、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中持續發展,在國內(nei) 國際的循環中動態運行,發展市場經濟必然要利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協調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循環。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以國內(nei) 循環為(wei) 主,進出口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很小。改革開放後我們(men) 打開國門,擴大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深度參與(yu) 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liang) 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對於(yu) 我們(men) 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黨(dang) 中央把擴大內(nei) 需作為(wei)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有效應對了外部風險,推動經濟發展向內(nei) 需主導轉變,國內(nei) 循環在經濟中的作用開始顯著上升。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基於(yu) 國內(nei) 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men) 黨(dang) 提出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關(guan) 係,同時堅持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nei) 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cong) 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近幾年,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傳(chuan) 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進一步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nei) ,更多依靠國內(nei) 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未來一個(ge) 時期,我國國內(nei) 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hui) 更加明顯。從(cong) 需求看,我國擁有14億(yi) 人口,其中有4億(yi) 多中等收入群體(ti) ,我國商品零售額即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經濟增長的內(nei) 需潛力會(hui) 不斷釋放。從(cong) 供給看,我國基於(yu) 國內(nei) 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chan) 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總起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必然選擇。

  習(xi) 言習(xi) 語

  隻有立足自身,把國內(nei) 大循環暢通起來,才能任由國際風雲(yun) 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

  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係會(hui) 更加緊密,為(wei) 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hui) 將更加廣闊,成為(wei) 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立意高遠、內(nei) 涵豐(feng) 富,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又一重大理論成果。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握其深刻內(nei) 涵,澄清一些模糊認識。比如,有人提出,新發展格局是否是中國迫於(yu) 外部形勢的無奈之舉(ju) 、被動之舉(ju) ?是否意味著中國擴大開放政策將發生改變?是否意味著各地都應該搞自我小循環?答案是否定的。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舉(ju) 和權宜之計。從(cong) 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nei) 需為(wei) 主導、內(nei) 部可循環。我國作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和製造業(ye) 第一大國,國內(nei) 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guan) 係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這是我們(men) 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首要考慮。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必須積極作為(wei) ,堅持立足國內(nei) 、依托國內(nei) 大市場優(you) 勢,化解外部衝(chong) 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確保在極端情況下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hui) 大局總體(ti) 穩定。要通過建立起擴大內(nei) 需的有效製度,釋放內(nei) 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nei) 市場成為(wei) 一個(ge) 可持續的曆史過程。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nei) 單循環。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nei) 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絕不是關(guan) 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nei) 需潛力,使國內(nei) 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nei) 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更好爭(zheng) 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要科學認識國內(nei) 大循環和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關(guan) 係,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塑造我國參與(yu) 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nei) 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國生產(chan) 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推動我國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我們(men) 提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是針對全國而言的。如果各地都搞省內(nei) 、市內(nei) 、縣內(nei) 的自我小循環,搞“小而全”,甚至以“內(nei) 循環”的名義(yi) 搞地區封鎖,就會(hui) 破壞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阻礙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對於(yu) 各地區來說,必須找準自己在國內(nei) 大循環和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you) 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ti) 功能區戰略以及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新理念引領新發展,新格局彰顯新優(you) 勢。構建新發展格局,關(guan) 鍵在於(yu) 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優(you) 化升級,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在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的良性互動中,在國內(nei) 市場和國際市場的深度融合中,我國國內(nei) 大循環將更有效率,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將更加順暢,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發布時間:2021年08月27日 07:41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