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璿(右)在金米村調研柞水木耳長勢情況。
柞水,秦嶺腹地,終南首邑。
2020年4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陝西考察,第一站就到柞水,在牛背梁,他強調要心懷“國之大者”,強調要“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在小嶺鎮金米村,他點讚“小木耳大產(chan) 業(ye) ”。一時間,“國之大者”震徹華夏、“柞水木耳”聞名全國。
這讓柞水縣委書(shu) 記陳璿深感振奮,備受鼓舞。2015年,接任縣委書(shu) 記時,擺在他麵前的,是一張如何擺脫貧困的“時代考卷”,是一場加快追趕超越的“發展賽場”。6年來,陳璿團結帶領16多萬(wan) 柞水百姓,向深度貧困發起總攻,柞水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群眾(zhong) 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把“小木耳”辦成“大產(chan) 業(ye) ”
“我提議養(yang) 豬,好多農(nong) 家都養(yang) 豬,有些基礎”“以前幹什麽(me) 就接著幹什麽(me) ”“種藥材,單價(jia) 高收益多”……
2016年,一場關(guan) 於(yu) 柞水脫貧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的討論會(hui) 在柞水縣委召開。養(yang) 豬、養(yang) 雞、種核桃、板栗、藥材,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有的想等等看其他市縣怎麽(me) 做,有的想發展多種產(chan) 業(ye) ,“哪個(ge) 能行幹哪個(ge) ”。
九山半水半分田。柞水縣所屬的秦巴山區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陝西省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2016年,脫貧攻堅號角全麵吹響。為(wei) 了找準致貧主因、選準脫貧路徑,陳璿以上率下,帶動縣級幹部冒著嚴(yan) 寒酷暑遍訪全縣貧困村,走進貧困群眾(zhong) 家裏,全麵“解剖麻雀”。
“家徒四壁的群眾(zhong) 借著醪糟和雞蛋,也要請你‘喝口水’的熱情,年富力強卻走不出大山的山裏漢子的鬱悶,成堆的優(you) 質山貨隻能‘宅’在家裏的無奈,給了我最深的觸動、最大的震動。”近距離、麵對麵接觸貧困群眾(zhong) ,陳璿對貧困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當好柞水戰場的‘一線總指揮’,走好我們(men) 的‘長征路’”。陳璿全身心投入這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
調研發現,人均耕地不足1畝(mu) ,產(chan) 業(ye) 基礎薄弱、農(nong) 業(ye) “散小弱”,是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難題。真扶貧、扶真貧,就要把產(chan) 業(ye) 搞起來。
討論會(hui) 上,聽完大家的意見,陳璿作起了分析:“我們(men) 貧困地區產(chan) 業(ye) 發展了十幾年,但還是星星點點。‘產(chan) 業(ye) 發展了一籮筐,產(chan) 品卻裝不下一汽車’,為(wei) 啥?就是因為(wei) 產(chan) 業(ye) 太分散,沒有把手握成拳頭。”
“產(chan) 業(ye) 不是‘特產(chan) ’,必須有一定的規模。現在,脫貧攻堅政策支持這麽(me) 有力,我們(men) 要抓住機遇,不撒胡椒麵,要把拳頭收一收,集中資金資源,聚力打造一縣一業(ye) 。”陳璿嚴(yan) 肅地說。
那段時間,陳璿翻遍柞水縣誌、踏遍溝溝岔岔、訪遍專(zhuan) 家能人,經過大範圍征求意見、反複論證、多次研究,最終將全縣脫貧產(chan) 業(ye) 確定為(wei) “一主兩(liang) 優(you) ”,即以木耳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和林下中藥材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的扶貧產(chan) 業(ye) 體(ti) 係。
木耳,是柞水人從(cong) 清代就開始種植的作物,柞水獨特的地理條件讓這裏的木耳格外鮮美,“柞水”中的“柞”字,代表柞木,正是木耳適生的最佳樹種。“百姓有種植傳(chuan) 統,認同度高。木耳種好了,短期能脫貧,下一步還能通過配套深加工產(chan) 業(ye) 提升附加值。比起養(yang) 豬等產(chan) 業(ye) 對環境的影響,種木耳更能配合發展旅遊業(ye) 。”選擇木耳,陳璿想得深,謀得遠。
聽說縣裏要大力發展木耳,有群眾(zhong) 擔心:搞產(chan) 業(ye) 有的不了了之,木耳會(hui) 不會(hui) 也這樣?如果不成,還不如來點“實際的”。也有幹部說:“東(dong) 北那邊木耳產(chan) 業(ye) 已經很成熟,我們(men) 能跟別人比嗎?賣不出去怎麽(me) 辦?”
“必須一任接著一任幹。”陳璿堅定大家的信心:發展產(chan) 業(ye) 決(jue) 不搞換馬燈,不能“一個(ge) 和尚一本經”。常委會(hui) 上,陳璿要求每名幹部都表態,不管職位怎樣變動,隻要在柞水一天,就要把木耳產(chan) 業(ye) 堅持下去。“有什麽(me) 困難就解決(jue) 什麽(me) 困難,直到把木耳產(chan) 業(ye) 做成柞水的首位產(chan) 業(ye) ,真正成為(wei) 百姓的錢袋子。”
傳(chuan) 統的木耳種植方式耗時長、產(chan) 量低,很難形成規模,就請來全國食用菌權威專(zhuan) 家,選育適生的木耳菌種,發展菌袋種植。
部分貧困群眾(zhong) 缺乏產(chan) 業(ye) 啟動資金,就創新推行“借袋還耳”“借棚還耳”模式,既讓貧困戶無需資金就能參與(yu) 產(chan) 業(ye) 種植,又解決(jue) 了群眾(zhong) “賣難”的後顧之憂。
木耳銷路很關(guan) 鍵,陳璿帶領幹部到西安、南京等地找市場,“線下對接”與(yu) “線上促銷”並舉(ju) ,柞水木耳成了國內(nei) 各大電商平台上的“常客”。
無畏艱難,破浪前行。2019年,柞水木耳入選全國十大產(chan) 業(ye) 扶貧案例。木耳成為(wei) 柞水實施產(chan) 業(ye) 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載體(ti) ,現已發展木耳村46個(ge) ,建成木耳大棚1960個(ge) 、年產(chan) 2000萬(wan) 袋的菌包廠5家、木耳分揀車間10個(ge) ,發展袋料食用菌3.42億(yi) 袋。柞水全縣60%以上的貧困群眾(zhong) 都緊緊鑲嵌進了木耳產(chan) 業(ye) 鏈,實現了穩定增收、穩定脫貧。
靠木耳脫了貧,還要靠木耳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20年以來,陳璿帶領幹部群眾(zhong) 把握發展機遇,出台了木耳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決(jue) 定,編製了柞水木耳產(chan) 業(ye) 發展十五年長遠規劃,木耳產(chan) 業(ye) 由單獨的種植業(ye) 發展成為(wei) 集種植、生產(chan) 、儲(chu) 藏、加工、物流運輸、包裝印刷、休閑旅遊、設備製造於(yu)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集群,成為(wei) 全國聞名的“大產(chan) 業(ye) ”。
穀雨過後,當漫山遍野的樹草由鵝黃轉為(wei) 深綠,柞水縣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小嶺鎮金米村位於(yu) 秦嶺深處的山窩裏,曾經是柞水有名的貧困村。村民將村名改為(wei) “金米”,村子的路叫“米湯街”,就是想填飽肚子,不再挨餓。
如今的金米村,清澈的小河在村前潺潺流過,孩子們(men) 在活動場嬉戲,寬闊整潔的道路兩(liang) 旁,一袋袋木耳菌包整齊排列。白牆黛瓦,村莊靜靜躺在大山的臂彎裏。
“今天一天我們(men) 就賣出去十幾萬(wan) 斤木耳。現在村裏能用的土地全都被木耳產(chan) 業(ye) 覆蓋了。”金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正森說。村裏,長達十多米的平板貨車停在寬闊的廣場上,村民正熱火朝天地往車上搬運木耳。這裏,真正成了“山上有金、地上有米”的地方。
讓老百姓吃上“生態飯”
俯瞰柞水,綠色是主基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巍峨蜿蜒,矗立南北。柞水全境處於(yu) 秦嶺腹地,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叩問的是政治站位,考驗的是工作能力。
柞水礦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菱鐵礦儲(chu) 量居陝西之首,銀鉛藏量位列全國第二,曾經這裏是陝西知名的礦產(chan) 區,工礦企業(ye) 多,資源能耗高、環境汙染重。2015年,受大環境影響,大批工礦企業(ye) 停產(chan) ,頂著“國貧”帽子的柞水稅收“斷崖式”下降。
“要打破對礦產(chan) 資源的路徑依賴,決(jue) 不能再走過去的傳(chuan) 統粗放式發展之路。”任職柞水,麵對經濟發展難題,陳璿態度堅定。
“今天的項目結構就是明天的經濟結構。”怎麽(me) 走出一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通過多方調研、深入研判,陳璿立足長遠,破冰開局,明確了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工作思路,提出做強新材料、做大醫藥健康、做特綠色食品、做精文化旅遊、做優(you) 現代服務的發展舉(ju) 措。
“秦嶺無閑草,處處都是寶”。依托當地豐(feng) 富的林下藥材資源,在陳璿的推動和支持下,2017年,陝西盤龍藥業(ye)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搶抓政策機遇,在深交所上市,成為(wei) 陝西享受國家證監會(hui) 對貧困地區企業(ye) 首次公開募股上市“即報即審”綠色通道政策的第一家企業(ye) ,帶動了柞水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大跨步發展。
“生態優(you) 勢是柞水最大的優(you) 勢,一定要把永續發展的綠水青山守住,把子孫後代的金山銀山守護好。”在陳璿的影響下,柞水幹部時刻牢記“國之大者”,爭(zheng) 當秦嶺生態衛士。
要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怎麽(me) 利用生態優(you) 勢造福一方百姓?柞水旅遊資源豐(feng) 富,怎麽(me) 轉化為(wei) 扶貧資源,讓更多的貧困群眾(zhong) 享受發展紅利?
陳璿帶頭抓點試驗、蹲點調研、駐點督戰,白天幹、晚上學,從(cong) 旅遊產(chan) 業(ye) 的門外漢變成了準專(zhuan) 家。經過反複調研,一個(ge) 改變以往單純景區旅遊模式,把全縣作為(wei) 一個(ge) 大景區來打造的思路浮出水麵。
改水、通電、修路,是鄉(xiang) 村脫貧致富的第一步。陳璿以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為(wei) 突破口,大力推進改善村容村貌等建設,全縣81個(ge) 村(社區)成了配套齊全、風格各異的美麗(li) 村落,提升了貧困村“顏值”,也為(wei) 發展全域旅遊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力推行全域旅遊,柞水創新推出“四聯”模式:全域“聯動”把貧困村當成“旅遊景點”建,產(chan) 業(ye) “聯接”讓貧困群眾(zhong) 嵌入旅遊產(chan) 業(ye) 鏈條,景區“聯帶”讓貧困群眾(zhong) 依托旅遊就業(ye) 創業(ye) ,入股“聯營”讓貧困群眾(zhong) 共享旅遊發展紅利。
農(nong) 民變老板,民居變客棧,鄉(xiang) 村變景區。通過“四聯”,全縣的山村成了一個(ge) 個(ge) “生態花園、休閑樂(le) 園、幸福家園”。柞水成功創建了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示範村10個(ge) ,就地解決(jue) 就業(ye) 1.72萬(wan) 人,年人均旅遊收入4300元,帶動5000餘(yu) 戶貧困家庭穩定脫貧。旅遊扶貧“四聯”模式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的高度認可,並作為(wei) 陝西省“十三五”旅遊扶貧樣板在全國推廣。
“吃的石蠟菜,點的鬆樹油”,營盤鎮朱家灣村曾是生存條件艱苦、貧困發生率高的高寒村之一。如今村莊幹淨整潔,家家戶戶門前與(yu) 屋頂都建有實木搭建的涼亭,“百畝(mu) 花海”令人流連忘返,一個(ge) 個(ge) 微景觀引人入勝。全村開辦了120多家農(nong) 家樂(le) ,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越來越多的柞水百姓吃上了“生態飯”,柞水的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山窩窩變成了“金窩窩”。
暖心的“親(qin) 戚幹部”
“書(shu) 記送我上大學!”2019年7月,小榮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興(xing) 奮地給陳璿打電話報喜。“書(shu) 記的喜悅透過話筒,格外分明。”
小榮家在下梁鎮勝利村,是陳璿的對口幫扶貧困戶。2016年,她的父親(qin) 腰椎摔傷(shang) 臥病在床,生活跌入穀底,剛考上大學的姐姐和上高中的她麵臨(lin) 輟學的困境。陳璿了解到情況,堅定地說:“一定不能輟學。我是你們(men) 的幫扶幹部,有什麽(me) 問題我來解決(jue) 。”幫父親(qin) 治病找工作、申請易地扶貧搬遷、幫姐妹倆(lia) 申請助學貸款、爭(zheng) 取助學金。一個(ge) 陰霾籠罩的家庭重新步入正軌,小榮重新拾起了大學夢。
在群眾(zhong) 眼中,陳璿是暖心的“親(qin) 戚幹部”。
不帶隨行人員、穿著樸素簡單、連戴草帽都嫌麻煩,與(yu) 其說是下鄉(xiang) 調研,陳璿的出行更像是去村裏走親(qin) 戚。在田間地頭呆久了,他的皮鞋磨破了一雙又一雙,走到哪裏都是熟人、都有話聊。“柞水人民該有更加幸福的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未來。他們(men) 對於(yu) 擺脫貧困的那種渴求,成了我無所畏懼、一往直前的動力所在。”任職以來,每周都要去貧困村調研,是陳璿給自己提出的要求。
“群眾(zhong) 的事無小事,尤其是涉及貧困群眾(zhong) 的,必須做到‘小事不過夜、大事晝夜幹’,決(jue) 不能將問題和責任推給上級、壓給下級。”陳璿這樣教育幹部。
營盤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吳啟輝記得,2019年8月的一天晚上,柞水下起了暴雨。第二天,他趕去外地參加培訓,在火車上接到了陳璿的電話,“你昨天在哪裏?暴雨有沒有對鎮上道路、安全飲水造成影響?有沒有受災群眾(zhong) ?這些你清楚嗎?交接好了嗎?”一連串問題問懵了吳啟輝,也警醒了他。“這之後,一下暴雨,我就第一時間排查道路飲水安全隱患,確保群眾(zhong) 安全。”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柞水縣城現有學位嚴(yan) 重不足。2020年,在土地資源極度緊缺的情況下,陳璿拍板,將縣城僅(jin) 有的一塊完整土地用於(yu) 學校建設。“最好的地建了學校,孩子上學方便了!”百姓拍手叫好。
主幹道路改造升級、城區小學幼兒(er) 園遷建、中心醫院住院樓建設、棚戶區改造、鎮村文化廣場建設、創業(ye) 孵化基地建設……陳璿將群眾(zhong) 的安危冷暖、急難愁盼放在心上,下大力氣解決(jue) 群眾(zhong) 長久期盼的民生難題,群眾(zhong) 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在幹部眼裏,陳璿是令人又敬又愛的“嚴(yan) 師”。
“陳璿思路非常清,說問題說在點子上,出主意出在關(guan) 鍵處”“前瞻性強,有些決(jue) 策回頭去看,就像下棋鋪路”“不做麵子工程、過度開發,而是從(cong) 打基礎、管長遠的方向謀劃”“縣委決(jue) 定的事,我們(men) 幹著心中有底、有方向”……
“他的學習(xi) 勁頭,年輕人都比不了”“經常給我們(men) 轉發新聞、學習(xi) 材料”“有一些政策我們(men) 還不熟,陳書(shu) 記卻知道第幾頁說了什麽(me) ”……
政治敏銳性強、思維超前、會(hui) 謀劃善創新,是黨(dang) 員幹部給陳璿貼的“標簽”;“非常愛學習(xi) ”“非常愛研究”是黨(dang) 員幹部提到他時的第一感受。
“謀在深處才能幹在實處。做好謀劃,就必須學習(xi) 。”陳璿說,“決(jue) 策符不符合中央要求,能不能落地,最後是不是讓老百姓受益,都要考慮。隻有不斷學習(xi) ,有巨大的信息量,才能做好政策結合文章。”這兩(liang) 年,僅(jin) 在網絡上下載的學習(xi) 資料,就裝滿了他的手機。
陳璿自己學,也“逼著”幹部學。他提出“白天走幹講、晚上讀寫(xie) 想”的工作方法,並提倡幹部做好“三個(ge) 一小時”:學習(xi) 一小時、冷思考一小時、鍛煉一小時。
有幹部坦言,向陳書(shu) 記匯報工作心裏老打鼓,因為(wei) 隨時可能會(hui) 被問到專(zhuan) 業(ye) 問題,“他對事情摳得認真,我們(men) 不學習(xi) 不思考,就跟不上趟。”
“初始提名看表現,再次提名看實績。”陳璿管幹部嚴(yan) ,用幹部更準。以事業(ye) 為(wei) 上、以一線為(wei) 主、靠成績說話、按需要用人,柞水選人用人導向一直非常鮮明。黨(dang) 員幹部表示,“在柞水,隻要苦幹實幹,組織就會(hui) 想著你,再苦再累心裏也痛快。”
在班子成員眼中,陳璿是幹事在前的好班長。
破解貧中之貧,需要苦幹實幹。縣級領導靠前指揮、一線推動,79支“四支隊伍”堅持常態化駐村集中“辦公”,3000餘(yu) 名幫扶幹部因人施策,形成了盡銳出戰、全民參戰的生動局麵。
“書(shu) 記使勁幹,大家跟著幹。柞水幹部的精氣神被帶出來了。”柞水縣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謝建民感歎。
在柞水縣政府門口,立著一塊牌子,那是柞水縣縣級幹部承諾不違規插手項目工程的公示欄,陳璿的名字在最顯眼的位置。陳璿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創新“三準三實”選人用人、“四支隊伍”管理考核、第一書(shu) 記召回等幹部日常管理辦法,柞水的政治生態越發風清氣正。
在他的帶領下,2021年柞水縣委被表彰為(wei)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ti) ”“陝西省幹事創業(ye) 好班子”。“我們(men) 班子為(wei) 啥這麽(me) 團結,就在於(yu) 班長的號召力、感染力強,大家都服氣。”柞水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胡大誌說。
用辛苦指數換來群眾(zhong) 幸福指數節節攀升,用腳步丈量的溝溝岔岔煥發出了蓬勃生機,用汗水澆灌出的民心更加向黨(dang) 。憑著咬定目標、披荊斬棘、苦幹實幹,陳璿帶領全縣人民交出了不負時代的答卷。2020年2月27日,當宣布柞水整縣脫貧摘帽那一刻,整個(ge) 山城沸騰了,黨(dang) 員群眾(zhong) 歡呼雀躍。
在陳璿履新陝西省商洛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之際,微信工作群裏,大家依依不舍,留戀著這位敢擔當能幹事的好同事、好班長。肩上扛著擔當,腳下沾著泥土,眼中盯著民生,內(nei) 心懷著敬畏,是陳璿留給柞水人民的一幅黨(dang) 員幹部的生動肖像。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