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新論斷係列評論之四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指出:“我們(men)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為(wei) 我們(men) 理解和剖析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一個(ge) “文明新形態”的嶄新視角。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文明延續、迭代與(yu) 創新的巨變,它不僅(jin) 集中刻畫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賡續的特殊規律,更在多個(ge) 維度上探尋著人類文明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後起國家文明複興(xing) 的普遍規律,以及不同文明在同一時空環境下交融互鑒的普遍格局。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植根於(yu) 文明的傳(chuan) 承與(yu) 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開辟,來源於(yu) 曆史、現實、未來三個(ge) 維度的同頻共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厚積澱,是中國式現代化根深葉茂的思想根基。從(cong) 目標上看,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大同、小康等理念蘊含著祖先對良治善政的樸素期待,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宏闊發展藍圖。從(cong) 方式上看,中國式現代化延續了中華民族的集體(ti) 主義(yi) 傳(chuan) 統,體(ti) 現在社會(hui) 主義(yi)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從(cong) 社會(hui) 共識上看,在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義(yi) 利並重、推己及人的道德觀念充當了社會(hui) 轉型的穩定器,為(wei) 資源重組和利益協調提供了必要的社會(hui) 輿論支撐。

  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潮流,是中國式現代化植根的現實背景。中國式現代化的起步和躍升,仍處於(yu)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主導的文明秩序之中,中國在全球價(jia) 值循環中的長期劣勢即是“中心—邊緣”文明格局觀在經濟領域的延續。然而,這種秩序的維護也給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帶來了高昂成本,產(chan) 業(ye) 的向外轉移造成了其內(nei) 部產(chan) 業(ye) 格局的“空心化”和貧富差距的懸殊,引發了嚴(yan) 重的社會(hui) 矛盾,為(wei) 新的文明秩序形成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國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其未來的發展趨向和模式必將影響更大範圍的經濟局勢,這要求中國必須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以自身的現代化推動全球化向互利共生的方向發展。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wei) 大創造,是中國式現代化所預示的發展前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最初是通過學習(xi) 西方資本主義(yi) 和蘇聯式社會(hui) 主義(yi) 展開的,但在充分認識中國國情、深刻總結實踐教訓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最終選擇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開拓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並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未來文明演替的良性軌道。在縱向維度上,中國式現代化反映了文明變遷的動態性,它以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為(wei) 突破口,將自上而下的製度設計和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相結合;在橫向維度上,中國式現代化反映了文明變遷的包容性,它以開放的姿態“學習(xi) 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形成了市場配置與(yu) 宏觀調控相結合、公有製經濟與(yu) 非公經濟相促進、個(ge) 體(ti) 利益與(yu) 集體(ti) 利益相協調、增量改革與(yu) 存量調整相統一的複合形態,在兼收並蓄中實現了自身的相對穩定。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文明的價(jia) 值與(yu) 意涵。“獨特的文化傳(chuan) 統,獨特的曆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men) 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等全方位轉型的典型路徑和模式,其基本特征體(ti) 現了文明的五大價(jia) 值追求。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體(ti) 現了文明的整體(ti) 性價(jia) 值。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麵臨(lin) 的基本國情,也一度成為(wei) 現代化起步的嚴(yan) 峻壓力。但中國式現代化將龐大的人口體(ti) 量視為(wei) 一個(ge) 密切合作的整體(ti) ,堅持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在重點行業(ye) 和關(guan) 鍵領域,突破了後起文明的臨(lin) 界最小努力,也規避了資本主義(yi) 文明一盤散沙、相互掣肘的局麵,實現了“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ye) 化曆程”的曆史性成就。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ti) 現了文明的普惠性價(jia) 值。“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經誕生,就把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確立為(wei) 自己的初心使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wei) 代表的總體(ti) 戰略及區域性扶貧戰略持續推進,至2020年年底,最終實現近1億(yi) 人口脫貧、832個(ge) 貧困縣摘帽的重大勝利,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中國式現代化以實際成效證明了文明向更高層次的發展與(yu) 普惠之間並非矛盾的,而是兼容和相互促進的。

  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體(ti) 現了文明的協調性價(jia) 值。隨著全麵脫貧攻堅、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曆史性成就,注定要求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的精神文明與(yu) 之配套。具體(ti) 到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而言,就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等方麵充分體(ti) 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以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實踐,形成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的良性循環。

  其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體(ti) 現了文明的持續性價(jia) 值。在現代化浪潮中,因資源枯竭、生態崩潰引發的災害、戰爭(zheng) 、移民不勝枚舉(ju) 。中國式現代化所倡導的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正是力圖跳出“汙染—治理”的循環怪圈,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現代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麵,構建自然與(yu) 社會(hui) 福利雙贏的文明新形態。

  其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體(ti) 現了文明的包容性價(jia) 值。中國式現代化從(cong) 一開始就選擇了包容性的發展路線,通過擴大開放、利用自身勞動力稟賦、引進外資等形式放鬆資源約束,將自身內(nei) 嵌於(yu) 全球分工體(ti) 係和價(jia) 值循環之中。隨著本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進一步致力於(yu) 構建包容性的發展規則和秩序,打破發達國家對全球既有利益格局的壟斷和固化,使國際規則從(cong) 牟取特定國家或集團私利的俱樂(le) 部產(chan) 品轉化為(wei) 公共產(chan) 品,在長期的和平博弈中增強經濟發展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cong) 多個(ge) 層麵開創了社會(hui) 主義(yi) 文明新形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裏,中國式現代化不僅(jin) 將助力本國經濟的行穩致遠和人民的福利改善,還將為(wei) 創新全球治理體(ti) 係、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新的曆史貢獻。

  (作者:董誌勇,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的講話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發布時間:2021年08月11日 16:43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