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優一先”風采錄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為祖國海防裝上“千裏眼”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劉永坦與(yu) 團隊成員在一起。哈爾濱工業(ye) 大學供圖

  靜謐的海岸線上,一排排整齊的新體(ti) 製雷達天線迎風矗立,成為(wei) 我國海防線上不可替代的“千裏眼”。

  這些雷達的背後,是一支初心不改、使命必達的“雷達鐵軍(jun) ”。這支“雷達鐵軍(jun) ”的組建者,是一位85歲高齡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他便是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

  數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劉永坦帶領團隊堅持自主研發新體(ti) 製雷達,為(wei) 祖國築造出一條堅不可摧的海防長城。

  “沒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

  劉永坦1936年生於(yu) 南京,少時跟隨父母輾轉幾個(ge) 城市,在顛沛流離中度過。“永坦”這個(ge) 名字,不僅(jin) 是家人對他人生平安順遂的祝願,也是對國家命運最深切的企盼。

  新中國成立後,滿懷欣喜的劉永坦一路北上,1953年考入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當時,哈工大800多名青年師生響應國家號召,把青春揮灑在北疆大地上,劉永坦便是其中光榮的一員。

  1958年,劉永坦在清華大學進修後,回到哈工大參與(yu) 組建無線電工程係。同年夏天,他走上了三尺講台,率領一支治學嚴(yan) 謹的“雷達鐵軍(jun) ”,開始了一段和時間賽跑的崢嶸歲月。

  1978年開始,劉永坦對雷達有了新的認識。傳(chuan) 統雷達雖然有“千裏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雷達能看多遠,國防安全就可以保多遠。別的國家已經在研製新體(ti) 製雷達,中國也決(jue) 不能落下。”劉永坦立下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ti) 製雷達之路。

  1983年,劉永坦曆經10個(ge) 月終於(yu) 完成20多萬(wan) 字的《新體(ti) 製雷達的總體(ti) 方案論證報告》,在理論上充分論證了新體(ti) 製雷達的可能性。“當時,國內(nei) 技術一片空白,一切都要靠我們(men) 自己,沒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劉永坦回憶道。

  把科研成果應用到海防一線

  從(cong) 提出設想,到研製出新式海防重器,劉永坦帶領團隊紮根邊疆幹了近40年。

  劉永坦要做的新體(ti) 製雷達,摒棄直線傳(chuan) 播的微波,選擇一種可以繞著走、可以拐彎的表麵波,這種波沿著海平麵傳(chuan) 播,但帶來一個(ge) 新問題——雜波幹擾太厲害。這些來自海浪、無線電、電離層的幹擾,其信號強度比要探測的目標強100萬(wan) 倍以上。“這要求我們(men) 發射出去的信號必須非常單純,還要有很好的信號處理技術,能把微弱的反射信號從(cong) 雜波中提取出來,形成我們(men) 需要的參數,比如速度、距離等。”劉永坦說。

  砥礪奮進,排除萬(wan) 難,1989年,他和團隊終於(yu) 建成了我國第一個(ge) 新體(ti) 製雷達站,對海探測的距離達到了令人振奮的量級,創建了新體(ti) 製雷達探測理論體(ti) 係,實現了海防預警技術的重大原始創新。

  劉永坦曾講:“成果倘若不能變成真正的應用,那就像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中看不中用。”他和團隊研製出了我國首部新體(ti) 製遠距離實裝雷達。

  “不能給科研留死角。”這是劉永坦經常說的一句話。在荒無人煙的試驗場,他和團隊一待就是幾個(ge) 月。通過無數次的調整,2011年,劉永坦的團隊終於(yu) 成功研製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ti) 製雷達,這標誌著我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2015年,這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如今,劉永坦院士帶隊研發的新體(ti) 製雷達,已經廣泛部署於(yu) 我國的海岸線上,為(wei) 海防事業(ye) 貢獻“火眼金睛”。

  “未來還得靠年輕人”

  2019年1月8日,劉永坦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0年8月,一場特別的捐贈儀(yi) 式在哈工大校園舉(ju) 行。劉永坦院士和夫人馮(feng) 秉瑞教授決(jue) 定,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wan) 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助力哈工大電子與(yu) 信息學科人才培養(yang) 。

  “作為(wei) 一名普通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份殊榮不單屬於(yu) 我個(ge) 人,更屬於(yu) 我們(men) 團隊,屬於(yu) 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劉永坦說,“我們(men) 這個(ge) 歲數,所求不多。未來還得靠年輕人。”劉永坦愛才惜才。這些年來,他的團隊從(cong) 6人發展到現在的30餘(yu) 人,團隊骨幹許榮慶說:“劉老師不僅(jin) 具有頂尖的科研水平,還善於(yu) 團結大家一起協力攻關(guan) ,我們(men) 跟著劉老師幹有信心。”

  為(wei) 了保障攻關(guan) ,團隊把黨(dang) 支部建在項目一線。飯桌上、開會(hui) 前、散步時,劉永坦總是抓住機會(hui) 激勵支部的年輕人,“黨(dang) 員要做表率,要帶頭衝(chong) ”“幹科研,要靜下心來,坐住冷板凳”……

  如今,耄耋之年的劉永坦院士仍然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詮釋著一名科學家的初心和堅守。

全國“兩(liang) 優(you) 一先”風采錄專(zhuan) 題

全國“兩(liang) 優(you) 一先”風采錄專(zhuan) 題

發布時間:2021年08月10日 10:09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