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優秀縣委書記風采丨甘肅隴南市政協副主席、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十年光陰,點綠成金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李廷俊(右三)在三河壩鎮指導特色產(chan) 業(ye) 開發工作。

  行走在甘肅康縣,仿佛置身畫中。山青柳綠,一村一景;萬(wan) 水泛碧,小溪淙淙;林木繁盛,沁人心脾……一個(ge) 不要門票的全域生態旅遊大景區初具雛形。

  擱十年前,大家不敢想。康縣位於(yu) 甘肅隴南市,地處秦巴山區,八山一水一分田。過去,村民靠傳(chuan) 統種養(yang) 和外出務工謀生,貧困發生率高,農(nong) 村麵臨(lin) 凋敝,居住環境髒亂(luan) 差,許多村民出趟門,都得帶上兩(liang) 雙鞋。十年來,康縣集中力量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全縣350個(ge) 村全部建成美麗(li) 鄉(xiang) 村,創建國家4A級景區4個(ge) 、3A級景區2個(ge) 、文旅示範村70個(ge)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縣吃上了產(chan) 業(ye) 飯、旅遊飯。

  一個(ge) 名不見經傳(chuan) 的貧困縣,何以將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多虧(kui) 了縣委李書(shu) 記!”這是康縣幹部群眾(zhong) 的心聲。

擔當盡責——

咬定青山不放鬆 一張藍圖繪到底

  2011年,李廷俊調任康縣擔任縣委書(shu) 記。那時的康縣,綠水青山生態好的優(you) 勢和山大溝深耕地少的劣勢都很突出。

  藍圖怎麽(me) 繪?怎樣讓綠水青山生金?

  “發展全域美麗(li) 鄉(xiang) 村!”深入調研思考後,李廷俊提出思路。

  這是對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綜合考量:既能改善人居環境,又可發展鄉(xiang) 村旅遊,還保護生態,是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康縣實際的突破口。

  願景美好,但是落實的難度也不小。當時許多幹部有顧慮、沒信心:“打造個(ge) 別景點還有戲,全縣都上,任務太重。”“沒資金,怎麽(me) 搞?”……

  李廷俊迎難而上。

  先是帶著幹部外出學習(xi) ,統一思想、開闊眼界。縣裏分期分批組織縣鄉(xiang) 村各級幹部到浙江安吉、深圳、四川宜賓等地參觀考察,讓他們(men) 親(qin) 身感受各地農(nong) 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明思路方向、找措施辦法。“以前擺上兩(liang) 張床一台電視,以為(wei) 就是農(nong) 家樂(le) ,結果被李書(shu) 記及時叫停,組織我們(men) 到浙江莫幹山一看,原來農(nong) 家樂(le) 還能這麽(me) 洋氣。”岸門口鎮街道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朱彥傑說。回來後,他重新打造“五福臨(lin) 門”50間民宿,如今賓客絡繹不絕。

  再就是帶頭示範。王壩鎮大水溝村,貧困麵最大,李廷俊主動包聯這個(ge) 村,率先打造美麗(li) 鄉(xiang) 村。“剛開始有的村民不積極,李書(shu) 記就挨家挨戶走訪,耐心做工作,他前前後後在村裏開了27次現場會(hui) 。”王壩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曾崗說。2012年,大水溝村建成,產(chan) 生巨大示範效應。許多村的村民看到別村新貌後,紛紛主動要求參與(yu) 創建。

  缺乏資金,是最大的攔路虎。資金原本就有限,又分散於(yu) 各部門,難以“握指成拳”。一邊是部門條塊分割,一邊是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真金白銀需求,怎樣解決(jue) 這之間的矛盾、發揮資金最大效用,考驗縣委縣政府的擔當。

  “多個(ge) 管道進水、一個(ge) 龍頭出水!”李廷俊果斷提出,對各類涉農(nong) 資金統籌整合、捆綁使用,同時明確被整合資金涉及的部門上級由縣委縣政府統一溝通、匯報銜接,切實擔起了責任。在不改變資金用途和管理責任主體(ti) 的前提下,縣委農(nong) 辦牽頭,將住建、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等10多個(ge) 部門涉農(nong) 資金整合,2012年以來,共整合18.54億(yi) 元用於(yu)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

  “我們(men) 還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長壩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邱國峰介紹,縣裏負責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對於(yu) 村民房屋改造、入戶巷道和庭院硬化等,縣裏以資金或實物獎補到戶,由群眾(zhong) 自建。18.54億(yi) 元資金,撬動群眾(zhong) 籌資65.4億(yi) 元,四兩(liang) 撥千斤!

  “家裏變化太大了!”岸門口鎮楊家河村村民蒲建斐原本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看到父親(qin) 發來村裏建設後的照片,很快便決(jue) 定回鄉(xiang) 發展。開農(nong) 家樂(le) ,一間房縣裏補1萬(wan) 元。“裝修時,李書(shu) 記也常來給我們(men) 指導,自己總共投了40多萬(wan) 元,去年5月開業(ye) ,一年能有一二十萬(wan) 元收入。”說起前景,他很有信心。夫妻二人再加上父母,一家四口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其樂(le) 融融。

  頂層設計同樣彰顯擔當。從(cong) 2012年至今,康縣連續以縣委一號文件專(zhuan) 題安排部署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工作,文件細化到建設多少個(ge) 村、達到什麽(me) 標準、錢從(cong) 哪裏來等事項,既有宏觀指導性,更突出微觀操作性,一目了然。

  “文件就是一部操作手冊(ce) ,寫(xie) 得明明白白,我們(men) 照著落實就可以!”兩(liang) 河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張英說。鄉(xiang) 鎮黨(dang) 委政府和包聯縣直部門不用跑項目、籌資金,一心一意把規劃抓細抓實。全縣平均每年重點打造50多個(ge) 村、每個(ge) 鄉(xiang) 鎮集中建設2—5個(ge) 村,幹一件成一件,積小勝為(wei) 大勝。

  十年苦幹實幹,昔日“髒亂(luan) 差”的貧困縣,變身“綠富美”的全域旅遊大景區和“一帶一路”美麗(li) 鄉(xiang) 村論壇永久性會(hui) 址所在地,全縣21萬(wan) 人口,有9.7萬(wan) 人吃上了“旅遊飯”,2020年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先後榮獲“全國休閑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示範縣”“國家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縣”等20多項榮譽,開展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獲國務院通報表揚,探索出一條貧困山區高質量脫貧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之路。

為(wei) 民情懷——

把得民心的事辦好

  “那個(ge) 戴草帽穿膠鞋的幹部又來了!”在康縣,村民常常看到李廷俊,過去不知道他是縣委書(shu) 記時,就這麽(me) 稱呼。現在,村民都認識他了。十年來,李廷俊跑遍全縣350個(ge) 行政村1642個(ge) 自然村,許多村社都跑過好多遍,為(wei) 的是把老百姓的願望了解清楚:“要把得民心的事辦好。”

  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之初,一些群眾(zhong) 有顧慮,擔心破壞鄉(xiang) 村風貌,更害怕瞎折騰。李廷俊提出“四不”理念,不砍樹、不埋泉、不砸石、不毀草,依山就勢、就地取材,不搞大拆大建。既節約成本,還保留傳(chuan) 統村落形態,更激勵村民成為(wei) 家園建設“主人翁”。

  “別看一個(ge) 村子不大,其實有不少土專(zhuan) 家,大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岸門口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梁月紅說,村裏的瓦片畫、簸箕畫等許多裝飾,還有很多景觀設計巧思,都出自村裏的能工巧匠之手。

  群眾(zhong) 和政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建成的新家園,村民住得舒心,很有幸福感,“我們(men) 的家跟公園一樣!”現在,再見到李廷俊來村裏,大爺大娘都主動跑去跟他握手致謝。

  不僅(jin) 要環境美,更要讓群眾(zhong) 錢包鼓。穩定收入是群眾(zhong) 最要緊的事,李廷俊最上心。

  每次到村裏,他必問收入、問產(chan) 業(ye) 項目。即便脫貧摘帽,也沒有絲(si) 毫鬆懈,“要居安思危,繼續提高群眾(zhong) 收入”,他常常囑咐鄉(xiang) 鎮和村幹部。

  康縣是黑木耳之鄉(xiang) ,然而,過去村民靠傳(chuan) 統方式,砍伐椴木生發木耳,破壞環境、產(chan) 量低。在李廷俊大力推動下,康縣迎來木耳產(chan) 業(ye) 升級換代。

  碾壩鎮寺底下村,大片的地栽黑木耳密密麻麻,蔚為(wei) 壯觀。“我們(men) 現在用菌包生發,1畝(mu) 地放1萬(wan) 袋,一年純利潤一萬(wan) 五沒問題。”寺底下村村委會(hui) 主任崔玉甲帶頭成立金強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模式,去年生產(chan) 菌包500多萬(wan) 袋,帶動90多戶200多人脫貧致富。雖然村子交通不便,沒法發展旅遊,但搞起產(chan) 業(ye) ,收入一樣不少。

  “要延長產(chan) 業(ye) 鏈,發展深加工。”李廷俊始終堅持。縣裏龍頭企業(ye) 康縣興(xing) 源土特產(chan) 公司的展廳裏,幾十種土特產(chan) 琳琅滿目。“書(shu) 記很關(guan) 心企業(ye) 的發展,遇到啥問題,馬上就幫我們(men) 協調解決(jue) 。”公司董事長鄭文山說,近些年縣裏產(chan) 業(ye) 多了,公司產(chan) 品不斷增加,銷售額從(cong) 2006年創建時的二三十萬(wan) 元,發展到去年的3000多萬(wan) 元,帶動生產(chan) 基地387戶貧困戶發展種養(yang) 業(ye) 。

  如今,茶葉、花椒、天麻、核桃、蠶桑、黑木耳、羊肚菌、蜂蜜、獼猴桃……各種特色產(chan) 業(ye) 在康縣遍地開花,達110多萬(wan) 畝(mu) ,人均6畝(mu) 以上,產(chan) 業(ye) 收入占到農(nong) 民人均收入一半以上,促進了貧困群眾(zhong) 穩定增收致富。“日子好得很!”兩(liang) 河鎮丁山村村民周永蘭(lan) 笑開了花,“以前吃了早上擔心晚上,現在,全家人一年能掙20多萬(wan) 元。”

  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李廷俊很關(guan) 心。一次在村裏,李廷俊看到一位老大娘家中鋪蓋破爛,回到縣委宿舍,立馬找出一床被褥塞給縣委辦主任:“給老人家拿過去!”並督促鄉(xiang) 鎮和村幹部馬上入戶了解情況。一戶村民的孩子不幸得了罕見的尿崩症,一年檢查費用就要花費二三十萬(wan) 元。每次到村裏,李廷俊都會(hui) 去這家看看,還幫忙聯係醫院和民政部門的救助,給這戶人家解了燃眉之急。

  正是由於(yu) 把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近年來康縣民生持續改善。農(nong) 村薄弱學校不斷改造提升,中考全科合格率連續6年位居隴南市前兩(liang) 位,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實現零突破,二本以上總上線率逐年提升;建成107個(ge) 農(nong) 民健康示範村,榮獲“全國健康促進縣”;穩步推進全麵深化改革,80%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

  隨著各項事業(ye) 全盤推進,天翻地覆的可喜變化不斷湧現。

  過去,許多農(nong) 村麵臨(lin) 凋敝,現在產(chan) 業(ye) 多了、環境美了,近些年來,60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ang) 創業(ye) ,全縣2700多名農(nong) 村大齡青年脫貧又“脫單”;生活在景區般的村莊裏,老百姓的精神風貌也煥然一新,房前屋後忙裏忙外,張張臉龐笑意盈盈……

鍛造隊伍——

一線抓工作 一線用幹部

  越到節假日,康縣的幹部越忙。“我們(men) 都要進村當導遊,服務遊客。”白楊鎮桂花莊村包村幹部武雪琴熟練地端來一杯茶水,笑著介紹。現在,全縣幹部撲在一線,幹事創業(ye) 氛圍濃厚。

  建設全域生態旅遊大景區是大仗硬仗,需要過硬的幹部隊伍。李廷俊堅持一線工作法:在一線抓實見效,在一線解決(jue) 問題,在一線選用幹部。

  正確用人導向是對幹部的最大激勵。康縣在工作實踐中考察識別幹部、培養(yang) 曆練幹部、憑實績選用幹部,改“伯樂(le) 相馬”為(wei) “賽場選馬”,全縣上下你追我趕,不比關(guan) 係比幹勁、不比條件比精神。“每年年底,縣四大班子帶隊,對各鄉(xiang) 鎮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情況進行現場觀摩,比學趕超氛圍很濃。”陽壩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雍維藝感到壓力不小,也充滿動力。“職務調整,不用找書(shu) 記、找部長,工作說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蒙豔琴介紹,隨著一批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幹部走上重要崗位,康縣發展的“火車頭”動力更加強勁。

  建強基層黨(dang) 組織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根本保證。“建設有規劃、落實有隊伍、辦事有資金、工作有幹勁”,李廷俊提出建設“四有”型基層黨(dang) 組織,大力解決(jue) 基層組織無人、無錢、無勁幹事的問題,築強農(nong) 村基層堡壘。他尤其重視鄉(xiang) 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選拔配備,堅持在工作一線發現、培養(yang) 、鍛煉、使用。在村幹部中,李廷俊的手機號不是秘密,許多村支書(shu) 跟他互加了微信。“寧願自己吃虧(kui) 也不要讓村民吃虧(kui) 。”他常常跟村支書(shu) 說。

  作為(wei) 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李廷俊始終把“不要忘記身份、不要忘記學習(xi) 、不要忘記底線、不要忘記勤政”作為(wei) 座右銘。縣委認真履行黨(dang) 風廉政建設主體(ti) 責任,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zhuan) 項治理,嚴(yan) 查各類違紀案件,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

  樹導向、建機製之外,李廷俊更是率先垂範。平常上午9點半前,他便處理完手裏的文件,不打招呼直接往村裏跑。“李書(shu) 記還有個(ge) 習(xi) 慣,他上車從(cong) 來不休息,而是左右兩(liang) 邊來回看,發現問題就馬上告訴鄉(xiang) 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和部門負責人。30公裏的路,能打幾十個(ge) 電話。”縣委辦主任李勇說。李廷俊出差途中也停不下來,看到好的做法馬上拍下來給幹部發信息。“我的新手機用了不到一年,書(shu) 記和我的聊天記錄至少有幾百條!”縣文旅局局長沈小煊點著手機給記者看。

  書(shu) 記把螺絲(si) 擰得緊,幹部更不敢馬虎,工作抓得實、進村入戶跑得勤,村民都看在眼裏。一次,沈小煊在村裏忙工作,沒顧上吃飯。一位村民見狀,不僅(jin) 準備好飯菜,還搬來桌凳,把飯菜擺在他麵前。“我們(men) 互相不認識,但他知道我是縣裏的幹部。”事幹成了,幹群關(guan) 係也越來越融洽,讓沈小煊感動又感慨。

  久久為(wei) 功磨一劍,貧困山鄉(xiang) 綻新顏。康縣在實幹中尋得了點綠成金的密碼。上下一心,眾(zhong) 誌成城,相信康縣的未來更可期!

發布時間:2021年08月06日 14:53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