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位於(yu) 中哈邊境的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薩爾布拉克草原山花正盛,牛羊悠閑地吃著草。對於(yu) “七一勳章”獲得者、81歲的魏德友而言,這是他看了57年仍沒厭倦的風景。
作為(wei) 通往邊境地區的重要通道,薩爾布拉克雖然名叫草原,但實際上是一片草木並不茂盛的荒灘。冬季風雪肆虐,夏天蚊蟲猖獗,在這裏生活絕對不是田園牧歌般的體(ti) 驗。
從(cong) 北京參加完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後,魏德友又回到了空曠寂寥的草原。57年來,魏德友在薩爾布拉克草原巡邊放牧,總裏程達20多萬(wan) 公裏,相當於(yu) 繞赤道5圈,成為(wei) 邊境線上的“活界碑”。
堅守一生的使命
【草原上的“釘子戶”】
薩爾布拉克草原地勢開闊,邊境前沿缺少天然屏障,特別是春秋兩(liang) 季牧民轉場時節容易發生人畜越境,除了哨點的邊防軍(jun) 隊,護邊員的巡查也非常重要。
1964年,24歲的魏德友響應號召,從(cong) 原北京軍(jun) 區轉業(ye) 到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來到了薩爾布拉克草原。“那時候這裏更加荒蕪,牧民走了之後,可以說就是無人區。”
緊接著,他從(cong) 老家接來妻子劉京好,在邊境安下了家、養(yang) 育了兒(er) 女。那時候,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來回走8公裏的牧道去邊境線,看有沒有人員經過的痕跡,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況。
20世紀80年代初,魏德友所在的連隊被裁撤,本可以分去離城市更近連隊的他卻主動留下戍守邊境,靠放牛羊養(yang) 活一家人。
昔日一同來屯墾戍邊的戰友陸續離開,邊防派出所的同誌換了一撥又一撥,而魏德友卻一直紮根在草原深處,和老伴兒(er) 劉京好邊放牧,邊戍邊。
【陪“你”一輩子】
兩(liang) 人在地窩子裏住了20多年,在艱苦時期,一年都吃不到醬油和醋,米麵需要翻越幾十公裏牧道才能送進來,喝的是門口井裏打出來的鹽堿水,過年就是一人三顆糖。為(wei) 了守邊,魏德友未能見到父母最後一麵;為(wei) 了守邊,他多次在極端惡劣的天氣下與(yu) 死神擦肩而過。
妻子劉京好曾經因為(wei) 忍受不了薩爾布拉克草原艱苦的生活條件,幾欲出走,最終都被丈夫感化選擇留下。“說不苦那是假的,他惦記著邊境,我惦記著他啊,走不了。”
2002年,老兩(liang) 口退休,在山東(dong) 工作的子女勸他們(men) 回鄉(xiang) 養(yang) 老,卻怎麽(me) 也勸不動。後來,子女又在團場買(mai) 了房子,但老兩(liang) 口還是不“挪窩”。
“我要是想走,我當時就不來這裏了。在部隊時我就想好了,要守就守一輩子。”因為(wei) 長期駐守在無人區,來新疆幾十年的魏德友仍是未改山東(dong) 臨(lin) 沂老家的鄉(xiang) 音。
未曾褪色的黨(dang) 性
【“平凡人”的“自豪事”】
魏德友是邊境線上的“活界碑”,更像一麵在草原上行走的“黨(dang) 旗”。
38年前的6月,同樣是薩爾布拉克草原最美的季節,魏德友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魏德友每年都堅持自己交黨(dang) 費,在交通和通信不便的年代,他經常步行幾十公裏到團部,那是他少有的離開草原的時刻。
羊鞭、收音機、望遠鏡和水壺被魏德友稱為(wei) 他的“四件寶”,這是他每次巡邊都會(hui) 帶的物品。其中,收音機是魏德友的最愛,是他了解黨(dang) 的理論、國家政策和社會(hui) 變化的途徑。“聽著國家一年年在變好,就覺得自己的守邊更有意義(yi) 。”
草原風大夾帶著沙土,加上雨雪天氣多變,魏德友因此用壞了約50台收音機。
魏德友話不多,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個(ge) 非常平凡的人。他認為(wei) ,守好邊境是他作為(wei) 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使命擔當。“黨(dang) 指向哪兒(er) ,我們(men) 走到哪兒(er) 。聽黨(dang) 指揮,再艱苦,也要在那裏好好地工作。”
對於(yu) 獲得“七一勳章”,魏德友坦言自己“很慚愧”。“我其實沒做什麽(me) 。幾十年來就一直在做一件事。”魏德友說。在他守邊的50多年裏,魏德友勸返和製止臨(lin) 界人員千餘(yu) 人次,管控區內(nei) 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這是他“這輩子最自豪的事”。
【蒼茫草原變紅色基地】
偉(wei) 大孕育於(yu) 平凡之中。2016年以來,魏德友不忘初心、堅守邊境的故事被廣為(wei) 傳(chuan) 頌,先後獲得“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魏德友堅守初心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當地不少護邊員都把他當成榜樣,各行各業(ye) 的人也一批批長途跋涉來到薩爾布拉克草原深處,在邊境荒蕪之地展開鮮紅的黨(dang) 旗,與(yu) 魏德友一起重溫入黨(dang) 的初心。
“‘老魏叔’是我們(men) 兵團人紮根邊疆的榜樣。我來了好幾次,每來一次都會(hui) 被觸動一次。”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九師黨(dang) 委辦公室副主任朱振義(yi) ,在“七一”前夕帶著20多名黨(dang) 員再次來到薩爾布拉克草原,接受兵團精神的洗禮。
始終不渝的初心
【變與(yu) 不變】
魏德友的房子在中哈邊境173號界碑東(dong) 南處,夫妻倆(lia) 最開始就選擇把家安在邊境前沿。
兩(liang) 人最開始住地窩子,後來邊防連剛好在拆土平房,拆出來不少土塊和木頭,官兵利用空閑時間給他蓋了個(ge) 像樣的住處。
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如今土屋已經變成了磚房,還有一個(ge) 寬敞的院子。院子裏的一塊刻有“堅守”兩(liang) 字的石碑非常醒目。家裏也已經可以看電視,可以上網。房子旁邊建起了一個(ge) 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裏麵設有講述魏德友老兩(liang) 口守邊故事的展板和展品,還有一個(ge) 放映廳,可以觀看以魏德友夫妻為(wei) 原型的電影《守邊人》。
在過去,魏德友和妻子每天巡邊之前,都會(hui) 在院子裏用樹幹自製的旗杆升旗。如今,簡陋的樹幹旗杆已經“退役”,換成了標準的不鏽鋼旗杆。
塔城邊境管理支隊吉也克邊境派出所教導員付誌優(you) 是魏德友家的常客。他經常組織年輕民警同誌跟隨魏德友巡邊,聽“老魏叔”講當年的故事。他們(men) 在派出所牆上貼了一幅標語:學楷模初心不改,為(wei) 人民使命不渝。
“無論是寂寞時還是成名時,‘老魏叔’的本心一直都沒有變,始終保持艱苦樸素、堅守奉獻,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 付誌優(you) 說。
【樸素的願望】
盡管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魏德友還是喜歡住在老屋裏,喜歡穿他那身巡邊的迷彩服,喜歡別人叫他“老魏叔”。
除了沒能見到父母最後一麵,魏德友一直覺得對子女虧(kui) 欠很多,在他們(men) 小時候對他們(men) 的照顧太少。2017年,魏德友的女兒(er) 魏萍辭去山東(dong) 的工作,回到草原定居,接過父親(qin) 的羊鞭,成為(wei) 魏德友的接班人。
“我希望她一定要把這個(ge) 邊境管好,不要光考慮個(ge) 人得失,為(wei) 黨(dang) 和人民做點貢獻,這就是我的願望。”魏德友說。
如今薩爾布拉克草原的邊防力量增強了不少,魏德友不再擔心此處的邊境線無人看守,但他還是堅持放牧,“隻要我還能走得動!”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