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百坭村,漫山蒼翠,鳥鳴陣陣。許多人從(cong) 各地趕來,走進村裏的黃文秀先進事跡陳列館,在一件件展品麵前靜靜駐足。
百坭村是廣西百色市樂(le) 業(ye) 縣新化鎮的一個(ge) 邊遠山村,是“七一勳章”獲得者黃文秀生前戰鬥過的地方。這位年輕的壯族姑娘研究生畢業(ye) 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hui) ,主動請纓到貧困村任第一書(shu) 記,把生命奉獻給脫貧攻堅事業(ye) ,譜寫(xie) 了新時代青春之歌。
初心如磐
【“我就是要回來的人”】
暑期已至,百坭村的房前屋後,孩子們(men) 的身影多了起來,陽光下的臉龐充滿朝氣。
“文秀書(shu) 記駐村時,特別關(guan) 心孩子,有時下屯入戶還會(hui) 特意帶些文具、小禮品。”百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周昌戰難忘昔日場景:“她說自己也是從(cong) 大山裏走出來的,想多幫幫孩子。”
黃文秀的老家位於(yu) 廣西百色市田陽區,地處山區,家境貧寒,黃文秀在國家助學政策幫助下一步步完成了學業(ye) 。
“她很刻苦,也懂得感恩,夢想考上大學,學成後回報家鄉(xiang) 。”黃文秀高中時期的老師李品忠回憶道。
初心如磐。2016年,黃文秀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e) ,麵對人生選擇,她毅然回到家鄉(xiang) ,2018年3月,奔赴百坭村。
“我們(men) 村屬於(yu) 深度貧困村,當時條件比較艱苦,她一來就直接在村裏住下了,說‘我就是來駐村的,不怕苦’。”百坭村脫貧戶黃態昇對這位年輕的第一書(shu) 記印象深刻。
“很多人從(cong) 農(nong) 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黃文秀曾這樣對同學說。她在入黨(dang) 申請書(shu) 裏寫(xie) 道:“一個(ge) 人要活得有意義(yi) ,生存得有價(jia) 值,就不能光為(wei) 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wei) 國家、為(wei) 民族、為(wei) 社會(hui) 作出貢獻。”
【深夜冒雨奔向牽掛的群眾(zhong) 】
百坭村舊村部,黃文秀的工作照依舊展示在脫貧攻堅工作隊員信息欄裏。
2019年6月16日晚,黃文秀冒雨驅車行駛在百色市通往樂(le) 業(ye) 縣的山路上,目的地是她牽掛的百坭村。
那一天,病重的父親(qin) 剛做完手術不久,她利用周末回家看望,看到天氣突變,她擔心村裏受災,急著回村。病床上的父親(qin) 卻有些放心不下:“預報說晚上暴雨,現在開車回村裏不安全,明早再回吧?”
“正因為(wei) 有暴雨更得趕回去,怕村裏受災,我馬上得走了。”黃文秀告別了父親(qin) ,叮囑老人“按時吃藥”,便啟程回村了。
夜幕裏,雷聲轟隆,雨越下越大……周昌戰清晰地記得,黃文秀在當天返程途中還在不斷詢問村裏的情況,提醒大家做好災情防範。
雨夜淩晨,山洪襲來,黃文秀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傾(qing) 心扶貧
【“我心中的長征”】
群山環繞的百坭村如今路網暢通,不僅(jin) 屯屯通上水泥路,鄰近的高速公路、二級公路也已貫通。
三年多前,這個(ge) 有著11個(ge) 自然屯的村子則是另一番模樣:村屯分散,一遇大雨,出行困難,基礎設施、產(chan) 業(ye) 發展短板突出。黃文秀剛駐村時,全村尚有103戶473人沒有脫貧,貧困發生率達22.88%。
“我們(men) 這裏窮了那麽(me) 多年,真的能脫貧嗎?”初到村裏,一些村民見到這位講普通話的年輕姑娘,並不願意積極配合。
麵對困難,黃文秀沒有退縮。在請教有駐村經驗的同事和村裏的老支書(shu) 後,她迅速調整工作方法,到村民家不再直接問東(dong) 問西,而是主動幫他們(men) 掃院子、種油茶、摘砂糖橘,一邊幹活一邊嘮家常。
為(wei) 提高工作效率,黃文秀將貸款買(mai) 的私家車開到村裏當工作車用。駐村兩(liang) 個(ge) 月,她走遍全村195戶貧困戶。“她對村裏的事情特別上心,時常工作到深夜。”百坭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班智華說。
“我的方言進步了,可以和貧困戶用桂柳話交流了。”
“每天都很辛苦,但心裏很快樂(le) 。”
……
在扶貧日記裏,黃文秀記錄下工作的點點滴滴,並繪製了百坭村“民情地圖”,逐一標明貧困戶的信息。
2019年3月26日,黃文秀駐村滿一年,汽車行駛裏程約2.5萬(wan) 公裏,當天她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
【隻有紮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
在百坭村,村民們(men) 一提到黃文秀總有說不完的話。
“她把村裏人看作是自己的親(qin) 人,大家對她感情很深。”百坭村村醫羅昌明曾多次和黃文秀一起走訪村裏患病的貧困戶。“現在下屯入戶,有的老人提起文秀書(shu) 記仍止不住抹眼淚。”
貧困戶的日常生活、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產(chan) 業(ye) 發展……這些都是黃文秀駐村期間傾(qing) 心牽掛的事,她帶領村幹部和群眾(zhong) 想點子、找路子,積極申請項目改善村裏“硬件”條件,因地製宜發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產(chan) 業(ye) ,並探索發展電商。
記者近日走訪看到,在黃文秀先進事跡陳列館旁,一所幼兒(er) 園已完成主體(ti) 建設。在村裏建一所幼兒(er) 園是黃文秀未竟的心願之一,今年9月份,百坭村和附近幾個(ge) 村的孩子們(men) 就有望實現就近入學了。
行走在百坭村,山坡上隨處可見成片的杉木、油茶、砂糖橘、八角。駐村一年多,黃文秀帶領百坭村88戶418人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從(cong) 22.88%降至2.71%,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實現增收6.38萬(wan) 元,百坭村還獲得了2018年度百色市“鄉(xiang) 風文明”紅旗村榮譽稱號。
馨香永存
【幹幹淨淨的人民公仆】
6月29日上午,人民大會(hui) 堂,黃文秀的姐姐黃愛娟和哥哥黃茂益代妹妹領取“七一勳章”。29名“七一勳章”獲得者中,黃文秀是最年輕的一位。
“文秀隻是1800多位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的英雄中的一個(ge) 。”黃愛娟撫摸著沉甸甸的勳章說,“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他們(men) 貢獻了光和熱。”
在田陽老家,黃文秀的父親(qin) 黃忠傑望著女兒(er) 獲得的榮譽,難抑思念之情:“她為(wei) 黨(dang) 的事業(ye) 、為(wei) 老百姓認認真真做了些事,我為(wei) 她感到驕傲。”
父親(qin) 曾對她說:“你入了黨(dang) ,就要為(wei) 黨(dang) 工作。要回到家鄉(xiang) 來,做一名幹幹淨淨的人民公仆。”黃文秀傳(chuan) 承著好家風,回鄉(xiang) 後一心撲在工作上。
“妹妹生前很少和我們(men) 提她工作上的事,每次聽到她的事跡都深受觸動。”在北京代妹妹領取“七一勳章”後,黃茂益連夜寫(xie) 下了入黨(dang) 申請書(shu) 。
【“她是我們(men) 青年人的榜樣”】
眼下,百坭村的砂糖橘已長出青果,村民班統茂一早便出門到果園裏忙碌。作為(wei) 村裏的致富帶頭人,班統茂種植的砂糖橘已超過60畝(mu) ,並帶動上百戶村民參與(yu) 到砂糖橘產(chan) 業(ye) 中。
“我讀書(shu) 不多,不懂什麽(me) 技術,當時文秀書(shu) 記來到我家,讓我帶頭發展產(chan) 業(ye) ,我怎麽(me) 都想象不到自己能成功。”從(cong) 貧困戶到產(chan) 業(ye) 能手,班統茂覺得離不開榜樣的力量。
在黃文秀精神的感召下,班統茂遞交了入黨(dang) 申請書(shu) ,如今已被列為(wei) 發展對象。“我也想像文秀書(shu) 記一樣,為(wei) 村裏的發展盡自己的力量。”班統茂說。
在百坭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返鄉(xiang) ,投身到鄉(xiang) 村建設中。
“村裏每天都在變化,大家都特別拚,努力用實實在在的成績去告慰文秀。”新“接棒”的百坭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黃旭說,“文秀曾說,‘個(ge) 人的追求融入黨(dang) 的理想之中,理想才會(hui) 更遠大’,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做好接力,是我們(men) 這些青年黨(dang) 員的光榮。”
延伸閱讀
學習(xi) 專(zhuan) 欄:“第一書(shu) 記”黃文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