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舊,是時間給建築帶來的傷(shang) 痕;但在重慶,一些老建築經過耐心管護,剝去歲月侵蝕,煥發出嶄新氣質。
如果你在3年前走近位於(yu) 重慶市沙坪壩區高家花園的嘉陵江畔,可能不會(hui) 注意到一處廢棄的老廠房——這裏年久失修,荒草叢(cong) 生,大部分建築坍塌破壞,垃圾如山,地勢高差約40米,與(yu) 外界沒有完好的道路相連,如同孤島,被這個(ge) 城市所遺忘。
地處核心區的廠房,原本是一家老牌電纜廠,園區內(nei) 建築多建於(yu) 上世紀70至80年代。2006年工廠全麵搬遷後歸於(yu) 沉寂,有關(guan) 部門一度計劃將這裏拆除,建成一片綠地。
而此時,重慶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鍾樹生和同事們(men) 正在尋覓發展空間,在重慶大學和沙坪壩區政府推薦下,他們(men) 踏進了這片土地。廠區內(nei) 綠植環繞、幽靜自然,厚實的斑駁老牆,裸露的桁架結構,明亮的室內(nei) 空間,生鏽的機械吊車無不散發著獨特的曆史氣質。於(yu) 是,在經過多次實地勘測論證後,一個(ge) 將其保留並改造成設計創意產(chan) 業(ye) 園區的大膽想法誕生了。
“充分尊重原貌,保護工業(ye) 文化遺產(chan) ,延續城市曆史文脈,將老建築的曆史記憶在室內(nei) 空間中得到保留與(yu) 升華是我們(men) 的初衷。”鍾樹生告訴記者,在重慶大學支持下,經過與(yu) 沙坪壩區政府多輪協商後,改造項目於(yu) 2018年5月4日正式簽約。
隨後,設計院向全院征集園區設計概念方案,並最終從(cong) 4名競爭(zheng) 者中選出優(you) 勝方案,決(jue) 定將這片廠房打造為(wei) 一處以設計創意、辦公休閑、文化藝術為(wei) 主,既注入當下精神,又麵向未來發展的特色園區。
“參與(yu) 本次改造的設計團隊以‘80、90後’為(wei) 主,開始大家心裏對難度已有預估,還是信心滿滿,但真正進場後,各種想不到的挑戰也接踵而至。”鍾樹生說。
清理園區內(nei) 生活垃圾就耗資100餘(yu) 萬(wan) 元,接著考驗智慧的是停車和交通兩(liang) 個(ge) 問題,更難的還在後麵:原廠區用地麵積45畝(mu) ,總建築麵積約2萬(wan) 平方米,原有建築沒有一棟可使用,缺乏圖紙、地勘,道路水電全不通,施工車輛都難以入內(nei) ,更沒有現成經驗可循……
但工程師們(men) 始終抱有一個(ge) 信念,就是要把自己當成“根”一樣紮在這裏。他們(men) 找來原電纜廠老廠長王家國、勞資科副科長周宗福等人,收集到關(guan) 於(yu) 廠房的大量資料,並就改造方案征求他們(men) 的意見;為(wei) 了提升效率,他們(men) 索性把辦公駐地直接搬到了工地上。
“一個(ge) 基本原則是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尊重建築原來的樣子,盡量減少現代的東(dong) 西,即使是拆除的磚瓦,也爭(zheng) 取讓其換一種方式留下來。”鍾樹生說。
改造依山就勢、因地製宜。如針對原為(wei) 化工原料庫房的3號樓,因主體(ti) 結構保留較為(wei) 完整,僅(jin) 對破損的屋頂、門窗進行局部改造。原為(wei) 絕緣材料製造廠房的5號樓保存情況不佳,屋頂因風吹雨打破損嚴(yan) 重,工程師們(men) 拆除了原樓坡屋頂,重新修改鋼結構坡屋蓋體(ti) 係,還對其進行了加固處理。
坐落於(yu) 園區中部的7號樓原為(wei) 主廠房,也是重慶市曆史建築,建築麵積7288平方米,結構保存完好且排架柱、吊車梁、天窗架等構建組成清晰,具有較高的建築科學和藝術價(jia) 值。改造中,工作人員創造性地植入“方盒子”概念,在靠中庭的一麵增加了玻璃幕牆,讓建築空間變得開放明亮,成為(wei) 園區最主要的辦公空間。身處其間,仿佛穿梭在時光隧道裏,與(yu) 曆史對話。
經過3年多攻堅,全部項目在今年6月正式完工。改造後的廠區布局錯落有致,吸引了包括電纜廠老員工在內(nei) 的許多人慕名前來。“非常激動,把這段記憶保留了下來。”一位遊客在留言簿上寫(xie) 到。除辦公用房外,園區內(nei) 還配建了遊客中心等設施,計劃在適當時期正式向遊客開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men) 要用曆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通過這次更新,蒙塵的舊廠已然重新活過來,煥發出蓬勃的‘二次生命’。”在鍾樹生看來,城市更新的目的是為(wei) 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城市更有生命力,電纜廠發生的蝶變對於(yu) 擁有大量工業(ye) 遺存的地區,也具有一定的探索意義(yi) 。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