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出生的張淩,最怕冰淩。
年初,一場冰雹,打掉掛了果的獼猴桃。山裏長大的張淩,頭一回望著大山犯愁。他擔憂的,不是自家一畝(mu) 三分地,而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致富路。
張淩所在的箐口村,地屬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大山深處,村民的經濟來源,一度隻有種地和外出務工兩(liang) 條路。20世紀80年代,村裏還流傳(chuan) 著“箐口生得毒,吃水當吃肉。男人不在家,女人坐起哭”。
連綿層疊的大山,幾乎攔住了所有人生活的“下一站”,貧困成了休止符。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箐口村的獼猴桃園(2021年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徐欽 攝
想致富,哪有門路?
15年前,在貓場鎮,大學生還很稀罕。張淩考上了大學,好消息卻讓父母犯了愁,賣了耕地的老黃牛,家裏也沒湊齊學費。
3元、5元、10元……鄉(xiang) 親(qin) 們(men) 愣是捐出一張張毛票,幫他走出了大山。一位老奶奶,拿出一張皺巴巴的10元錢,放到張淩手上,說了句話,讓他永遠難忘:“這點錢不夠你的學費,等你長大了,回來幫一下我們(men) 。”
大學畢業(ye) 後,張淩當過保安、求職時睡過大街,輾轉於(yu) 多個(ge) 城市闖蕩。2014年,張淩在貴陽創業(ye) 成功,買(mai) 了車、買(mai) 了房,妻子也是大學生。
張淩(右一)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箐口村的獼猴桃園和村民一起查看獼猴桃長勢(2021年7月15日攝,視頻截圖)。新華社記者楊焱彬 攝
走通了大城市的路,為(wei) 啥還要回到窮山溝?“因為(wei) 山裏還沒路!”張淩的回答斬釘截鐵。2014年底,張淩開著小轎車回鄉(xiang) ,貓場鎮還是那條泥巴路,車子陷進泥裏,最後全靠村裏的小夥(huo) 兒(er) ,才用繩子把車拉進村。
張淩走進村小,看到校園還是那麽(me) 破舊。180多名小學生,多是留守兒(er) 童。二年級和四年級,孩子都擠在一個(ge) 屋。張淩給學校捐了5萬(wan) 元,建了籃球架,翻新了操場,給每個(ge) 學生發了新書(shu) 包。校領導說的一句話,卻讓張淩陷入深思,“給孩子捐錢,是獻了愛心,但不解決(jue) 根本問題”。
學習(xi) 是為(wei) 了走出大山,也是為(wei) 了回報大山。拔窮根,不能靠把錢送到人手上,更要把鄉(xiang) 親(qin) 們(men) 領上致富路——張淩“回家了”。2017年3月,村兩(liang) 委換屆,張淩當選村主任。從(cong) 此,箐口村有了“有知識、懂管理、會(hui) 經營”的帶路人。
山坳坳,怎麽(me) 變“綠色銀行”?張淩想到了“甜蜜”的事業(ye) 。貓場鎮的土壤呈弱酸性,正好適合種獼猴桃。他左右動員,鄉(xiang) 親(qin) 們(men) 還是將信將疑:“種苞穀,養(yang) 大牛多好,獼猴桃能當飯吃?”張淩決(jue) 定,先種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看。關(guan) 係好的親(qin) 友,他逐個(ge) 上門,最終發動32戶,種下270畝(mu) 獼猴桃。
海拔高、溫差大,獼猴桃的口味特別好,一路銷往北京、上海。看到真金白銀的回報,村裏的叔叔伯伯都願意跟著張淩幹。幾年時間,荒蕪的山頭,種滿經濟果林,獼猴桃種了1800多畝(mu) ,還有李子2200畝(mu) 、茶葉800畝(mu) 和櫻桃500畝(mu) ;中華蜂在林間飛舞,“甜蜜事業(ye) ”也起來了。
“獼猴桃好,也怕大山深。”張淩借鑒創業(ye) 時的經驗,以“箐口”為(wei) 諧音注冊(ce) 了“沁口”商標。箐口村的綠色產(chan) 品,有了“身份證”。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cong) 2014年的2000多元增長到1.2萬(wan) 元。
在張淩的帶領下,幾年光景,窮旮旯有了大變化,2019年年底箐口村整村脫貧。當年11月,張淩獲共青團中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授予的第十一屆“全國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
張淩在貴州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四次會(hui) 議上(2021年1月26日攝,受訪者供圖)。
2018年,張淩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他心裏,合格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要“摸著良心、出於(yu) 公心、不忘初心”。他在村裏辦起“脫貧攻堅講習(xi) 所”“農(nong) 民夜校”。經濟脫了貧,思想更要脫貧。農(nong) 業(ye) 致富經在村裏落地生根,黨(dang) 的好政策更要及時宣講。
作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淩認真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望著麵貌一新的箐口村,他下定決(jue) 心要以講話精神為(wei) 指導,把綠水青山保護得更好。今年底,張淩計劃給獼猴桃果林裝上防雹網,保護幸福果不再受冰淩侵擾。
張淩(右一)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箐口村和村民們(men) 一起勞作(2021年2月7日攝,受訪者供圖)。
除了張淩,回到村裏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紮根烏(wu) 蒙、反哺家鄉(xiang) ,勤勞肯幹的人終能讓幸福“飛”進來、傳(chuan) 下去。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