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個瞬間說百年】1973,攻克雜交水稻難關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1973年10月,在蘇州召開的全國水稻科研會(hui) 議上,袁隆平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係”的進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

  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是以袁隆平為(wei) 代表的科研人員多年來潛心研究的結晶。1960年7月,時任湖南黔陽農(nong) 校教師的袁隆平在一塊試驗田裏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萌發了研究雜交水稻、提高糧食產(chan) 量的念頭。經過幾年艱苦試驗和科學分析,袁隆平寫(xie) 出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4期上。雜交水稻研究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1976年12月,袁隆平(右)和同事李必湖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 新華社圖片

  1970年秋,根據袁隆平“用遠緣的野生稻與(yu) 栽培稻進行雜交”的設想,他的學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轉育出來的三粒雄性不育種子被命名為(wei) “野敗”,為(wei) “三係”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1971年春,在湖南省委的領導下,成立了由湖南農(nong) 科院、農(nong) 學院、師範學院、黔陽農(nong) 校和賀家山原種場組成的省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以袁隆平為(wei) 代表的黔陽農(nong) 校科研組把“野敗”植株和其他不育材料分發給13個(ge) 省市的20多個(ge) 單位,進一步開展以“野敗”為(wei) 主要材料的“三係”配套攻關(guan) 會(hui) 戰,加快了“三係”配套進程。

  1972年春,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nong) 林科技座談會(hui) 上,雜交水稻被列為(wei) 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由中國農(nong) 林科學院和湖南省農(nong) 科院主持,組織全國力量搞協作攻關(guan) 。

  1981年6月6日,國家科委和國家農(nong) 委在北京聯合召開秈型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授獎大會(hui) 。湖南省農(nong) 科院研究員袁隆平(左)代表全體(ti) 從(cong) 事雜交水稻研究的科技人員領獎 新華社圖片

  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係”和“保持係”的基礎上,張先程等在東(dong) 南亞(ya) 品種中找到了一批優(you) 勢強、花藥發達、花粉量大、恢複度在90%以上的“恢複係”。“三係”終於(yu) 配套成功了!

  1974年,湖南開始試種雜交水稻,畝(mu) 產(chan) 超過650公斤,充分顯示了它的增產(chan) 優(you) 勢。

  1975年,試種麵積達到5600畝(mu) 。

  1976年,全國示範推廣麵積擴大到208萬(wan) 多畝(mu) ,全部增產(chan) 20%以上。

  雜交水稻種植麵積的推廣,為(wei) 我國糧食增產(chan) 作出了巨大貢獻。1976年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達到28631萬(wan) 噸,比1965年增長47.2%。從(cong) 1976年到1987年,中國的雜交水稻累計增產(chan) 1億(yi) 噸以上,每年增產(chan) 的稻穀可以養(yang) 活6000多萬(wan) 人。我國可以豪邁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決(jue) 了占世界22%人口的糧食問題。

發布時間:2021年07月15日 09:47 來源:新華社 編輯:周世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