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岱海,在藍天映照下碧波蕩漾,處處水鳥盤旋、蘆葦豐(feng) 茂。岱海叫海卻不是海,而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第三大內(nei) 陸湖。20世紀50年代,湖麵有近200平方公裏,是烏(wu) 蘭(lan) 察布市涼城縣兒(er) 女的母親(qin) 湖,素有“塞外天池”的美譽。
受沿湖工農(nong) 業(ye) 取水和自然補水變化等因素影響,岱海湖麵逐年萎縮、水質不斷惡化。
2016年以來,內(nei) 蒙古不惜成本“全力拯救岱海”。通過一係列對症下藥的治理舉(ju) 措,去年以來,岱海萎縮的趨勢得到初步遏製,水質、生態係統也開始改善。
工農(nong) 業(ye) 取水大幅增加,是岱海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位於(yu) 岱海南岸的電廠一度是“吃水大戶”,過去每年要從(cong) 岱海大量抽水以冷卻發電機組。對此,電廠全力投資31億(yi) 元進行“濕冷改空冷”技術改造。現如今,這家電廠已經不從(cong) 岱海取水。
“農(nong) 業(ye) 節水戰”同時打響。2016年以來,當地投資2.5億(yi) 元把岱海周邊的21萬(wan) 畝(mu) 耕地全部“水改旱”,耗水的玉米、甜菜讓位於(yu) 節水的大豆、油菜,1000眼機電井全部封停。同時,15萬(wan) 畝(mu) 耕地禁施化肥,推廣有機肥。
涼城縣農(nong) 牧科技局副局長張澤說,對岱海沿岸耕地實行“控水控肥”,每年可節水2100萬(wan) 噸,化肥施用量減少一半以上,大大減少了岱海的麵源汙染。“水改旱”後,雖然每畝(mu) 耕地的產(chan) 量減少近60%,通過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可以實現以質補量。
“不讓用水澆地了,農(nong) 民會(hui) 有損失,但灌溉水用多了,岱海就小了。大夥(huo) 都理解,政府還給補貼。”老窪營村村民吳勝利說,他家積極配合,十幾畝(mu) 地全部“水改旱”。
岱海曾分布有大量魚塘和養(yang) 殖場。為(wei) 了減少對岱海的生態透支,涼城縣還下決(jue) 心將岱海周邊的十幾萬(wan) 畝(mu) 灘塗濕地進行圍封,人和牲畜都不能進入,濕地得以休養(yang) 生息。“濕地是湖泊的肺,保護好濕地生態,未來的養(yang) 殖業(ye) 發展才會(hui) 有更好的收益。”涼城縣副縣長賈小平說。
為(wei) 進一步改善岱海周邊生態和水質問題,去年開始,涼城縣又籌措出一筆資金,將“一湖治理”升級為(wei) 流域治理,發起一場全流域“大掃除”,實施了岱海濕地清理整治、電廠中水回用、汙水管網鋪設、環岱海周邊農(nong) 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等10多項工程。
通過多方不懈努力,岱海的生態環境正逐步恢複。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岱海麵積萎縮趨勢放緩,由2005年至2015年間年均縮減2.6平方公裏,降為(wei) 2016年至2019年間的年均縮減0.54平方公裏;水質也在好轉,湖中的魚類等生物增多。
“2020年,湖麵維持在50平方公裏左右,首次不縮減,讓我們(men) 備受鼓舞。”賈小平表示,盡管岱海治理犧牲了眼前的經濟效益,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的生態環境為(wei) 以後的長遠發展留足了空間。
當前,在水利部等部門支持下,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已經啟動,該工程將從(cong) 黃河幹流取水,預計2022年6月竣工後開始補水,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岱海作為(wei) 封閉性內(nei) 陸湖的水源補給問題。隨著科學治湖體(ti) 係的建立、岱海治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塞外天池”重現美麗(li) 容顏指日可待。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