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1歲的老人,終日奮戰在高溫火花中,隻為(wei) 給我國焊接事業(ye) 貢獻力量。
說到他的堅持不懈,他的親(qin) 人會(hui) 心疼無奈;談起他的無私培養(yang) ,他的徒弟們(men) 會(hui) 紅了眼眶;了解他的淡泊名利,人們(men) 都不由被他的平凡而偉(wei) 大深深折服。
1985年,艾愛國入黨(dang) 。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極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他在焊工崗位奉獻50多年,多次參與(yu) 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guan) ,攻克數百個(ge) 焊接技術難關(guan) 。作為(wei) 我國焊接領域“領軍(jun) 人”,他傾(qing) 心傳(chuan) 藝,在全國培養(yang) 焊接技術人才600多名。
“鋼鐵裁縫”幾十年練就“鋼鐵”本領
【外麵鵝毛大雪,他的工作服卻擰出了汗水】
1969年,19歲的艾愛國扛著行李從(cong) 湖南的羅霄山脈來到湘江邊的湘潭鋼鐵廠,由知青變為(wei) 焊工。
1983年,原冶金工業(ye) 部組織全國多家鋼鐵企業(ye) 聯合研製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如何將風口的鍛造紫銅與(yu) 鑄造紫銅牢固地焊接在一起,成為(wei) 項目的最大難關(guan) 。還是普通焊工的艾愛國,主動請求一試,他提出采用尚未普及的氬弧焊工藝,當時國內(nei) 還沒有先例。
艾愛國用濕棉被擋住身體(ti) ,用石棉繩韁包住焊槍,在高於(yu) 700℃的高溫材料旁持續奮戰。寒冬臘月,外麵鵝毛大雪,而他一身工作服卻擰出了汗水。
整整5個(ge) 月的奮鬥後,經X射線檢查,他焊的21個(ge) 風口全部符合國家技術標準。因在這次攻關(guan) 中表現突出,艾愛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艾愛國在技術突破上從(cong) 不滿足。全國職工自學成才獎、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半個(ge) 多世紀以來,他憑借高超技能為(wei) 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ye) 攻克技術難關(guan) 400多個(ge) ,獲得數不清的獎項。
【“鋼鐵裁縫”練就“鋼鐵”本領】
作為(wei) 鋼鐵廠的焊工,艾愛國自稱為(wei) “鋼鐵裁縫”。幾十年如一日的理論鑽研與(yu) 實踐操作,練就了“鋼鐵”般的硬本領。
湘鋼人都知道,艾愛國沒有什麽(me) 業(ye) 餘(yu) 愛好。每天下班回家,上了樓就不再下樓,一頭鑽進焊接理論書(shu) 籍中,常常研讀到深夜。
在同事們(men) 看來,艾愛國在焊接過程中分毫不差,這個(ge) 人簡直是“特殊材料做的”。
艾愛國最擅長的是焊紫銅,這是讓很多焊工都望而卻步的領域。為(wei) 焊接一個(ge) 地方要把整個(ge) 銅件加熱到七八百攝氏度,人很難接近。
“焊紫銅的時候頭發緊貼頭皮、皮膚繃緊,手會(hui) 不自覺地顫抖。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到第幾秒,手也會(hui) 因為(wei) 高溫出現一片片的紅色水泡,可以說,對心理和肉體(ti) 都是一種煎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艾愛國的徒弟歐勇說,“麵對這樣的身體(ti) 極限,人的本能是逃避,而師父是勇於(yu) 麵對。”
“如師如父”精心培養(yang) 焊接人才
【汗臭、卷尺和專(zhuan) 業(ye) 書(shu) 】
50多年來,艾愛國手把手培養(yang) 的600多個(ge) 徒弟都已在祖國各地發光發熱。他們(men) 當中,不少人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湖南省勞動模範等榮譽。
“師父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汗臭味’。”歐勇告訴記者。天熱的時候,他安全帽上放草帽,肩膀上搭一條毛巾,就外出幹活了。焊工出汗多,有時候加完班回來,渾身一股汗臭味。人家說“哎,勞模,趕緊去洗澡啦,下班休息了”,他說“等會(hui) 兒(er) ”,就喊上徒弟來練習(xi) ,抓住他們(men) 的手,一個(ge) 一個(ge) 地教。
艾愛國對工具的愛惜出了名。
卷尺是焊接的常用小工具。一次,艾愛國的徒弟吳濤剛領了一把新的卷尺,氣割的時候有火花,把卷尺燒壞了。艾愛國非常心疼,說:“我這麽(me) 多年從(cong) 來沒有燒壞過一把卷尺,隨身用的工具就是你吃飯的家夥(huo) ,你不能吃著飯就把碗筷扔掉了。”
“焊工是易學難精。沒有愛好,就不會(hui) 動腦子,就是機械式地幹活。”艾愛國常說,他利用業(ye) 餘(yu) 時間編著《最新鍋爐壓力容器焊工培訓教材》《焊接技術及自動化》等書(shu) ,隨身帶著各類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送給徒弟,指導學習(xi) 。
【無償(chang) 培養(yang) 下崗工人和農(nong) 村青年】
近年來,艾愛國著力無償(chang) 培養(yang) 下崗工人和農(nong) 村青年,先後向200多人傳(chuan) 授焊接技術。他常說:“做好傳(chuan) 幫帶,實現高技能人才的傳(chuan) 承,是我的責任。”
“如師如父”是徒弟們(men) 對他的定位。
來做學徒的農(nong) 村青年沒有地方住,他就自己想辦法騰出辦公室讓他們(men) 住下。每次徒弟們(men) 去家裏,他都堅決(jue) 要求不要帶任何禮物,卻默默為(wei) 他們(men) 準備一桌子的零食。
他連續多年堅持免費給個(ge) 體(ti) 戶、民辦企業(ye) 的焊工培訓上課,每次都是“滿座”。他開啟“在線答疑”模式,所有工人都有他的微信,有事找他,他總是有問必答。
農(nong) 村孩子劉四青父親(qin) 早逝,他15歲開始跟隨艾愛國學習(xi) 焊工,一學就是6年。艾愛國像父親(qin) 一樣照顧他的生活,指導他的學習(xi) 。“培訓完後我去新疆工作三年,後來回湘潭工作,他去我們(men) 公司做技術指導,一眼就看到了我。”劉四青說,“他一直在關(guan) 心著我們(men) 的成長。”
“當工人就要當一個(ge) 好工人”
【年過7旬,仍戰鬥在生產(chan) 科研第一線】
艾愛國在湘鋼工作一輩子,最高職務就是焊接班的班長。他的老同事、退休職工李寧記得,上世紀80年代,領導想從(cong) 職務的角度提拔他,但艾愛國婉言謝絕領導好意,“我還是安心從(cong) 事自己的崗位”。
艾愛國的女兒(er) 在廣東(dong) 生活,前幾年想接退休的老父親(qin) 過去享清福,卻因此和艾愛國爭(zheng) 吵起來。“你如果想讓我多活幾年,就讓我繼續工作,工作對我來說才是休息。”艾愛國說。
如今他已71歲,卻仍然戰鬥在湘鋼生產(chan) 科研第一線。早上7點半前上班,下午6點半後下班,艾愛國的作息如時鍾一般規律。他一個(ge) 人生活,早飯和中飯在廠裏吃,晚飯就自己做清粥、麵條。
在湘鋼,一線生產(chan) 工人都是開著小轎車上下班,可艾愛國還是幾十年不變地騎著他那輛破舊自行車。同事們(men) 勸他:“你那麽(me) 出名了,也該買(mai) 輛汽車享受享受。”他總搖搖頭說:“騎自行車挺好,省事。”
【幹到老學到老,永葆工人本色】
有記者發現艾愛國在人民大會(hui) 堂領受“七一勳章”時穿的還是工作皮鞋,驚訝地問他原因。
“天天都穿工作皮鞋,腳已經習(xi) 慣了,其他鞋一穿就打腳。”艾愛國樂(le) 嗬嗬地說。領獎當天的西服也是好多年前買(mai) 的,一直舍不得穿。因為(wei) 缺一條西褲,他就帶著西服去商店挨個(ge) 配顏色,舍不得買(mai) 一套新的。
“一定要保持工人本色,當工人就要當一個(ge) 好工人。”艾愛國說。
幹到老、學到老,艾愛國堅信,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在理論中找答案。在高難度的焊接任務中,有很多罕見的金屬材料。通過反複研究、累積實驗,艾愛國對材料的優(you) 缺點都了然於(yu) 胸。組建焊接研究室後,他的工藝研究對焊接技術起到了大作用。令全廠職工稱奇的是,為(wei) 了更好地從(cong) 事科研,艾愛國58歲時自學了五筆打字和工程製圖軟件。
50多年來,艾愛國以“拚命三郎”的勁頭引領著我國焊接事業(ye) 不斷發展。“我對自己的技術要求是達到極致。隻有做到極致,才能發揮黨(dang) 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他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