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中共一大紀念館,大學生李響重溫革命曆史、感悟紅色文化;在貴州安順黃果樹瀑布景區,遼寧遊客楊陽刷臉入園,享受智慧旅遊便利;在四川劍閣縣雙旗美村,成都遊客王佳美和朋友徜徉花海,體(ti) 會(hui) 美麗(li) 鄉(xiang) 村韻味;在山東(dong) 濟寧任城區“運河書(shu) 屋”,市民郭璐在假期讀書(shu) “充電”,感受文旅融合魅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旅遊是綜合性產(chan) 業(ye) ,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人們(men) 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旅遊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wei) 增強國民幸福感、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hui) 和諧的重要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具有優(you) 化區域布局、統籌城鄉(xiang) 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功能的新經濟增長點。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遊業(ye) 以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wei) 根本目標,推進文旅融合、擁抱智慧旅遊、豐(feng) 富旅遊供給、優(you) 化市場秩序,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闊步前行。
背上行囊,擁抱詩和遠方,旅遊正扮靚著百姓的幸福生活。
供需兩(liang) 旺,大眾(zhong) 旅遊深入發展
今年端午小長假,旅遊市場持續向好:國內(nei) 旅遊出遊8913.6萬(wan) 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94.1%;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294.3億(yi) 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39.7%。紅色旅遊、鄉(xiang) 村旅遊、都市休閑迎來一波客流高峰。
改革開放後,我國旅遊業(ye) 發展迎來春天。1981年,我國旅遊業(ye) 第一個(ge) 發展規劃出台,國內(nei) 旅遊逐漸起步並不斷發展壯大,從(cong) 增加創匯的單一功能向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ye) 等多種功能轉變。
如今,旅遊已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旅遊市場供需兩(liang) 旺、欣欣向榮,旅遊日益成為(wei) 中國人小康生活的重要標誌,也成為(wei) 世界認識現代中國、開放中國、文明中國、美麗(li) 中國、幸福中國的途徑。
旅遊業(ye) 的蝶變,得益於(yu) 供需兩(liang) 側(ce) 所下的功夫。需求側(ce) ,持續強化消費激勵和消費引導,把擴大旅遊消費同提高人們(men) 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拓寬旅遊消費領域、釋放旅遊消費潛能;供給側(ce) ,不斷豐(feng) 富和優(you) 化旅遊產(chan) 品體(ti) 係,推動旅遊供給提質、擴容、升級,以高質量旅遊產(chan) 品供給引領和創造旅遊新需求。
2019年,我國國內(nei) 旅遊市場和出境旅遊市場穩步增長,入境旅遊市場基礎更加牢固。全年國內(nei) 旅遊人數60.06億(yi) 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6.63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1.1%。這意味著,我國年人均出遊達4次,已經進入大眾(zhong) 旅遊時代。
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chong) 擊,我國旅遊業(ye) 仍然表現出相當大的韌性和活力。我國國內(nei) 旅遊人數呈現逐季度降幅收窄趨勢。去年下半年以來,受跨省遊恢複及假期帶動,國內(nei) 旅遊市場持續複蘇。
文旅融合,優(you) 質供給更加豐(feng) 富
野生鳥類成群結隊,在連成片的濕地內(nei) 嬉戲覓食;遊客徜徉景區,漫步、健身、騎行自得其樂(le) ……山東(dong) 齊河挖掘以黃河號子、繡球燈舞為(wei) 代表的黃河民俗文化,大力發展黃河文化旅遊,讓黃河水鄉(xiang) 國家濕地公園成了人們(men) 休閑旅遊的好去處。
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市場持續發展,旅遊從(cong) “有沒有、缺不缺”到了“好不好、精不精”的階段。緊跟消費新趨勢,我國推進旅遊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從(cong) 追求數量和規模向追求質量和品質轉變,努力改善國內(nei) 旅遊供給品質,持續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增加旅遊市場有效供給。
——文旅融合催生優(you) 質產(chan) 品。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密不可分,各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人們(men) 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文化和旅遊的一次又一次“牽手”,催生了一件又一件百姓喜聞樂(le) 見的文旅融合產(chan) 品。如今,博物館裏過大年成為(wei) 一種新年俗,民俗節慶活動、文化展演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喜愛。
——智慧旅遊帶來全新體(ti) 驗。在四川雅安的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遊客可以隨時通過手機APP接入“5G+AR雲(yun) ”,掃描實景就能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當年的場景。近年來,智慧旅遊發展駛入快車道,沉浸式旅遊、數字化體(ti) 驗產(chan) 品越來越多,不僅(jin) 讓旅遊資源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也切實提升了人們(men) 的出遊體(ti) 驗。
——優(you) 質旅遊供給更加豐(feng) 富。我國鄉(xiang) 村旅遊、紅色旅遊、度假休閑旅遊加快發展,截至今年6月中旬,已創建168個(ge) 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有5A級旅遊景區306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45家、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1000個(ge) 、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300處。研學旅遊、體(ti) 育旅遊、中醫藥健康旅遊、郵輪旅遊、冰雪旅遊等旅遊新業(ye) 態快速發展,成為(wei) 旅遊業(ye) 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協同發展,旅遊帶動作用更大
吃上旅遊飯,增收路更寬。
青山環抱、溪水潺潺,雲(yun) 南騰衝(chong) 市清水鄉(xiang) 司莫拉佤族村迎來清晨第一縷陽光,李發順一家也忙起來,燒火、蒸米,準備做大米粑粑。近年來,司莫拉佤族村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成了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2020年接待遊客突破21萬(wan) 人次。遊客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紅火,李發順一天能賣300多個(ge) 大米粑粑。
旅遊是綜合性產(chan) 業(ye) ,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遊業(ye) 滲透力大、融合度高、拉動力強,不僅(jin) 能與(yu) 一二三產(chan) 業(ye) 的各個(ge) 領域通過“旅遊+”或“+旅遊”的模式進行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產(chan) 品和業(ye) 態,與(yu) 文化、教育、科技和其他社會(hui) 事業(ye) 也有著互相交叉、嫁接和融合發展的基礎。
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更熱。巴山大峽穀景區位於(yu) 四川達州市宣漢縣東(dong) 北部,通過景區綜合開發,當地走出一條依托文化旅遊業(ye) 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帶動片區102個(ge) 貧困村、9.1萬(wan) 貧困人口脫貧,輻射帶動包括重慶、陝西周邊25個(ge) 鄉(xiang) 鎮、50多萬(wan) 人增收致富。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持續推進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鎮建設,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出台相關(guan) 政策,持續改善鄉(xiang) 村旅遊發展環境,帶動相關(guan) 地區增收致富。
紅色旅遊品牌更響,文化魅力變為(wei) 發展活力。在河南新縣郭家河鄉(xiang) 灣店村79歲的張愛華家,幾個(ge) 小學生圍坐在一起,聽老人講述紅色故事。新縣擦亮紅色旅遊品牌,全縣旅遊從(cong) 業(ye) 人員達5萬(wan) 人,發展農(nong) 家樂(le) 700餘(yu) 家。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相關(guan) 部門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26.8億(yi) 元,支持紅色旅遊景區建設。今年,文化和旅遊部舉(ju) 行“百名紅色講解員講百年黨(dang) 史”宣講活動、聯合相關(guan) 部門推出“建黨(dang) 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進一步激發了人們(men) 的紅色旅遊熱情。
各方形成發展合力,發揮更大帶動作用。為(wei) 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發揮更大的惠民、富民作用,“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投入旅遊發展基金63.64億(yi) 元。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廣大社會(hui) 團體(ti) 、旅遊企業(ye) 通過對口幫扶、消費助力、文旅帶動等多種形式,為(wei) 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擴大內(nei) 需、拓寬就業(ye) 渠道、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揮更大作用。
旅遊既是拉動內(nei) 需、繁榮市場、擴大就業(ye) 、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以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以改革創新為(wei) 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wei) 根本目的,旅遊發展一定能開創新局麵,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