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文化篇】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勇前進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100年來,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中國文化事業(ye) 從(cong) 衰微中奮起發展,從(cong) 貧弱中走向強大。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繼承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民主與(yu) 科學的理想,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新文化作為(wei) 矢誌奮鬥的目標。新中國的成立,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新文化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在黨(dang) 的領導下,我國文化事業(ye) 建設日新月異,文化成為(wei) 提升人民素質的支撐,成為(wei) 弘揚民族精神、彰顯民族自信的號角。

  100年來,黨(dang) 領導中國文化事業(ye) 的偉(wei) 大實踐證明了毛澤東(dong) 同誌的預言:“我們(men) 不但要把一個(ge) 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wei) 一個(ge) 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ge) 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wei) 一個(ge) 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文化繁榮興(xing) 盛

  讓民族精神更加挺拔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一個(ge) 民族的複興(xing) 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前,由於(yu) 長期的列強侵略、軍(jun) 閥混戰、政治腐敗、經濟凋敝,中國這個(ge) 幾千年詩書(shu) 之邦的文化基礎薄弱:全國4.75億(yi) 人口80%是文盲;全國隻有700多家書(shu) 店,每年出版圖書(shu) 不超過4000種;全國隻有公共圖書(shu) 館55個(ge) 、博物館21個(ge) ;全國隻有3家電影製片廠,460餘(yu) 家電影院,75%的電影市場被外國影片占領……與(yu) 文化實力弱小相比,更令人擔憂的是民族精神的衰弱和文化自信的缺乏。

  把文化還給人民大眾(zhong) ,用文化挺立民族精神。新中國為(wei) 中國文化走向人民大眾(zhong) 開辟了坦途,廣大文化與(yu) 文藝工作者牢記黨(dang) 提出的“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的方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方針指引下,為(wei) 人民構築起一座座文化的殿堂,使民族精神巍然聳立。

  100年,翻天覆地,中國文化的實力令人刮目相看: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國,每年出版圖書(shu) 超過50萬(wan) 種,發行100億(yi) 多冊(ce) ;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二電影大國,每年拍攝各類電影近千部,票房600多億(yi) 元;今天的中國擁有5800多家博物館、近3200家公共圖書(shu) 館和22.5萬(wan) 家書(shu) 店,每年參觀博物館的人次超過10億(yi) 、借閱圖書(shu) 近7億(yi) 冊(ce) ;今天的中國人每年觀看各類演出超過11億(yi) 人次;今天的中國99%的人口可以收看收聽電視廣播,所有行政村都建有農(nong) 家書(shu) 屋、電子閱覽室和文化活動室……

  100年,滄海桑田,中國人民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今天的中國人團結進步,無論搶險救災還是保家衛國,全體(ti) 國人眾(zhong) 誌成城;今天的中國人友愛互助,全國注冊(ce) 誌願者達1.9億(yi) 人……

  100年,砥礪奮鬥,中國在創造發展奇跡也創造著精神奇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長征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勇於(yu) 攀登的“兩(liang) 彈一星”精神……這些精神成果豐(feng) 富和發展了民族精神,為(wei) 黨(dang) 和人民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以人民為(wei) 中心

  把最美的果實奉獻給人民

  “以人民為(wei) 中心”是黨(dang) 領導中國文化建設的鮮明特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隻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來自人民、服務人民。100年來,在黨(dang) 的領導下,一代代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真摯的情感、深厚的生活積累創作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們(men) 有的像柳青那樣多年紮根基層體(ti) 驗生活,有的像常香玉那樣秉承“戲比天大”的精神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有的像閻肅那樣滿懷激情歌頌祖國與(yu) 人民,有的像烏(wu) 蘭(lan) 牧騎那樣常年在艱苦地區為(wei) 群眾(zhong) 義(yi) 務演出……

  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提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這個(ge) 根本方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guan) 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為(wei) 新時代文藝發展指明了方向。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在文藝界蔚然成風,文藝小分隊深入基層一線的文藝慰問、創作采風、結對幫扶等活動蓬勃開展。據統計,近年全國文化係統每年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相關(guan) 活動約1萬(wan) 項、參與(yu) 的藝術工作者約10萬(wan) 人次。反映先進人物、普通百姓生活、農(nong) 村發展、產(chan) 業(ye) 工人、知識分子、少年兒(er) 童、都市生活、地方風情等題材的作品不斷增多。

  廣大文藝工作者挖掘中國傳(chuan) 統,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努力創作生產(chan) 了《父母愛情》《平凡的世界》等電視劇,《航拍中國》《記住鄉(xiang) 愁》等講述“追夢”故事的紀錄片,以及《戰狼Ⅱ》《紅海行動》等電影,唱響了時代主旋律、提振了群眾(zhong) 精氣神。

  在創作優(you) 秀作品的基礎上,各地各有關(guan) 部門積極采取舉(ju) 措,讓這些作品更多地下沉基層、服務群眾(zhong) 。幾十元就能走進劇院觀看國家級水準的舞台演出,在“家門口”就能免費享受“文化大餐”……各地文藝工作者紛紛走出劇場、走出城市,走到基層、走到鄉(xiang) 村,積極為(wei) 群眾(zhong) “送文化”。“三下鄉(xiang) ”“文化進萬(wan) 家”“戲曲進校園進鄉(xiang) 村”等惠民演出活動蓬勃開展,廣大群眾(zhong) 文化獲得感滿滿。

  軟實力硬起來

  文化產(chan) 業(ye) 迎來黃金發展期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市場體(ti) 係,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ti) 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ye) 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men)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文化體(ti) 製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進入發展快車道,讓中國故事更加精彩,讓中國聲音更加洪亮。

  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增長7.0%,達86624億(yi) 元,文化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不斷提高。

  進入新時代,我國文化新業(ye) 態發展勢頭強勁。據統計,截至2020年3月,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8.5億(yi) ,較2018年底增長1.26億(yi) ,占網民整體(ti) 的94.1%。優(you) 秀的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綜藝等網絡文化產(chan) 品層出不窮,極大地拓展了人們(men) 的文化生活空間。

  文化走出去取得積極進展。2018年,我國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達1370.1億(yi) 美元,同比增長8.3%。2019年圖書(shu) 版權輸出品種已達15767種。版權引進與(yu) 輸出比也從(cong) “十二五”末的1.57∶1縮至2019年的1.02∶1。中國網絡文學、網絡遊戲在海外廣受歡迎。隨著我國整體(ti) 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明顯擴大,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正迎來加快發展的黃金期。

  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

  文化自信閃耀新時代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yu) 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

  2017年初,中辦、國辦出台《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進一步做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作作出部署。文物保護狀況得到切實改善。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5000餘(yu)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萬(wan) 餘(yu) 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萬(wan) 餘(yu) 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效顯著,紅色旅遊火遍全國。全國革命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有3.6萬(wan) 多處、國有可移動革命文物有100多萬(wan) 件(套)。

  文藝工作者更加自覺地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出了一係列膾炙人口的好作品。《中國詩詞大會(hui) 》《典籍裏的中國》等傳(chuan) 統文化主題電視綜藝廣受歡迎。《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綜藝和紀錄片,在青年觀眾(zhong) 中成為(wei) “爆款”。傳(chuan) 統戲曲、曲藝、民族歌劇後繼有人,青年人才湧現;傳(chuan) 統節日全麵振興(xing) ,春節等傳(chuan) 統節日民俗活動豐(feng) 富多彩;非遺熱、文物熱……一波波熱潮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普及,增強群眾(zhong) 對曆史、對文化、對自身血脈的認知與(yu) 認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

  100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奮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之路。展望未來,中國人的文化創造活力更加充沛迸發,必將使中國文化在創新中獲得更大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目標必將實現。

發布時間:2021年06月22日 08:2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周世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