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國337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率提升到87%,地表水國控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提升到83.4%……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的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三五”生態環保成績單分外亮眼。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是關(guan) 係黨(dang) 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guan) 係民生的重大社會(hui) 問題。”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中華文明孕育著豐(feng) 富的生態文化。我們(men) 黨(dang) 曆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wei) 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wei) 國家戰略。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修複,開展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jue) 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中國成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yu) 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以完善的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築牢生態環境保護根基
生態環境保護離不開製度保障。黨(dang) 和國家著力構建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不斷築牢生態環境保護根基。
生態環境保護戰略部署不斷加強——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將環境保護確定為(wei) 基本國策;上世紀90年代,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wei) 國家戰略。進入新世紀,我國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建設,將節約資源確定為(wei) 基本國策。
黨(dang) 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黨(dang) 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作為(wei)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方略之一。“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xie) 入黨(dang) 章,貫徹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等要求寫(xie) 入憲法,堅決(jue)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成為(wei)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三大攻堅戰之一,生態文明建設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今日中國,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wei) 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共識與(yu) 行動。
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ti) 係建設持續完善——
今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開始實施,這是我國首部有關(guan) 流域保護的專(zhuan) 門法律。黃河保護立法也已經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今年立法計劃。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日益完善。1978年,“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汙染和其他公害”寫(xie) 入憲法;1979年9月,我國第一部環境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1989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十一次會(hui) 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逐步走上法治化軌道。進入新時代,我國製修訂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稅法以及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法等法律,立法力度之大、執法尺度之嚴(yan) 、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
體(ti) 製機製改革為(wei) 保護綠水青山夯實基礎——
我國完善環境監管體(ti) 製機製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1974年設立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1988年建立國家環保局;1998年國家環保局升格為(wei) 國家環保總局;2008年組建環境保護部;2018年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環境保護職責。“這充分反映了黨(dang) 和國家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原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感慨道。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麵深化改革,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jia) 考核等製度出台實施,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等管理製度加快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製度建立後,動真碰硬,有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
以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滿足人民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
“兩(liang) 微克藍!”最近,北京一些監測點位PM2.5濃度降至2微克/立方米,人們(men) 在藍天白雲(yun) 下享受夏日的怡人美景。隨著汙染治理深入推進,各地的藍天一年比一年多起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dang) 和國家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wei) 民,重點解決(jue) 事關(guan) 群眾(zhong) 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
汙染治理攻堅持續推進。
“從(cong) 興(xing) 坪到九馬畫山,山清水秀,如同在畫中遊。”在廣西桂林漓江沿岸徒步旅遊的河北遊客王怡然說。如畫山水背後,是當地對漓江持之以恒的治理。
上世紀90年代,從(cong) “三河三湖”到“兩(liang) 控區”,從(cong) 城市環境到近海環境,我國突出重點、強化治理措施,汙染防治取得成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相繼實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全麵打響。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一個(ge) 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
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
“好山好水又回來了!”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龍鱗壩,不少居民帶著孩子戲水遊玩。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生態文明建設也邁上新台階,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穩中向好,成為(wei)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的5年。
生態產(chan) 品供給不斷增加。
“今年賣黃羊收入15萬(wan) 塊錢以上沒問題!”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大河鎮養(yang) 殖大戶何江信心滿滿。隨著當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們(men) 的“環境幸福指數”不斷上揚,好山好水孕育的綠色產(chan) 品在市場上走俏。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清潔的水和空氣,安全放心的食品,優(you) 美的生活環境,風景宜人的景區……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良好生態環境,成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重要體(ti) 現。
強化生態建設,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
在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水源涵養(yang) 量年均增幅達6%以上,“中華水塔”水草豐(feng) 美;在雲(yun) 南西雙版納,中科院熱帶植物園裏,螢火蟲在夜空中宛若星河……我國著力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神州大地越來越美麗(li) 。
——自然保護地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單一到多元,陸域自然保護地總麵積約占陸地國土麵積的18%。
懸泉飛瀑,滿山青翠,廣東(dong) 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意盎然。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護區設立,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的曆史也自此開啟。2015年以來,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立東(dong) 北虎豹、大熊貓等10處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目前,全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wan) 處,占陸地國土麵積的比例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在自然保護地庇護下,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逐步恢複。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亞(ya) 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餘(yu) 頭。曾在我國野外消失的野馬、麋鹿等,重新建立起可持續的野外種群。
——樹更多,山更青,地更綠,森林麵積和蓄積量多年保持“雙增長”。
“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成了生機勃發的莽莽林海!在河北塞罕壩林場,幾代塞罕壩人半個(ge) 多世紀以來矢誌不渝,營造人工防護林115萬(wan) 畝(mu) ,創造了人間奇跡,成為(wei) 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
塞罕壩的變遷,是神州大地美麗(li) 嬗變的一個(ge) 生動寫(xie) 照。新中國成立之初,森林覆蓋率僅(jin) 有8.6%。我國實施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一係列重點林業(ye) 生態工程,陸續開展全民義(yi) 務植樹等活動,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人工林麵積居全球第一。
2020年9月,習(xi) 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我們(men) 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wan) 物和諧的美麗(li) 家園。”今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將在雲(yun) 南昆明舉(ju) 行,中方將同各方分享生物多樣性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經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我們(men) 將一步步實現建成美麗(li) 中國的目標,為(wei) 共建繁榮、清潔、美麗(li) 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