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科技篇】科技創新 動力澎湃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2021年5月28日淩晨3時2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內(nei) ,當大屏幕上數字突破100秒的瞬間,所有人起立歡呼。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以1.2億(yi) 攝氏度的溫度,持續“燃燒”了101秒,將原世界紀錄延長了5倍!

  “人造太陽”所映照的,正是當代中國的創新巨變。從(cong) “兩(liang) 彈一星”奠定大國地位,到“陸相生油”理論甩掉“貧油”帽子;從(cong) 雜交水稻增強糧食保障能力,到載人航天實現千年飛天夢想,再到高鐵、5G、超級計算“跑”出創新“加速度”……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ye) 從(cong) 一窮二白處起步、在砥礪奮進中開拓,實現了曆史性跨越,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在神州大地奔騰湧動的創新熱潮,匯聚成澎湃強勁的“第一動力”,推動著高質量發展。

  科技事業(ye) 在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hui) 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指出:“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ge) 曆史時期,我們(men) 黨(dang) 都高度重視科技事業(ye) 。”

  曆史的腳步鏗鏘有力。從(cong) 革命時期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工作,到新中國成立後吹響“向科學進軍(jun) ”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的論斷;從(cong) 進入新世紀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ti) 係、建設創新型國家,到黨(dang) 的十八大後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科技事業(ye) 在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黨(dang) 中央全麵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zheng) 態勢,深入研判國內(nei) 外發展形勢,針對我國科技事業(ye) 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麵謀劃科技創新工作。在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hui) 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

  黨(dang) 的十九大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基礎研究領域捷報頻傳(chuan) ,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chu) 備長遠,甘於(yu) 坐冷板凳,勇於(yu) 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2020年12月,我國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wei) 全球第二個(ge) 實現“量子優(you) 越性”的國家。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看來,近年來我國在量子領域取得一係列重大突破,關(guan) 鍵在於(yu) 基礎研究不斷加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穩步增長,基礎研究領域捷報頻傳(chuan) ,原始創新取得一係列重要進展。“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ti) 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中國天眼”首次發現毫秒脈衝(chong) 星;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相繼問世,顯著提升了我國在全球科研舞台的地位。“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顯示,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高質量科研產(chan) 出方麵高居全球第二;2015年至2019年,中國科研產(chan) 出增加了63.5%,是全球科研產(chan) 出增長最快國家。

  技術攻關(guan) 你追我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2020年6月,由國內(nei) 30餘(yu) 家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攻關(guan) 研製的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上海同濟大學磁浮試驗線上成功試跑,速度幾乎是京滬高鐵運營速度的2倍,標誌著我國高速磁浮研發取得新的突破。

  從(cong)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開通,C919大飛機準備運營,最大直徑盾構機順利始發,到建成5G基站占全球70%以上,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6年蟬聯世界第一,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首堆並網成功,液晶麵板全球產(chan) 業(ye) 話語權不斷增強……近年來,我國著力加強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戰略高技術領域積極搶占科技製高點,5G、高鐵、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高端產(chan) 業(ye) 不斷取得新突破。

  放眼大江南北,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產(chan) 業(ye) 化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流通、醫療等領域大顯身手。2020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1%,實現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的比重為(wei) 17.8%,比上年提高1.9個(ge) 百分點;發明專(zhuan) 利授權53萬(wan) 件,同比增長17.1%;高新技術企業(ye) 突破20萬(wan) 家……新發明、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正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推動產(chan) 業(ye) 向中高端邁進。

  民生科技成效顯著,科技豐(feng) 富民生內(nei) 涵

  在雲(yun) 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率領的團隊創辦了科技扶貧指導班,手把手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能傳(chuan) 授給貧困群眾(zhong) 。當地村民靠著學到的新技術,順利實現了脫貧致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扶貧工作紮實推進。全國科技係統累計在貧困地區建成1290個(ge) 創新創業(ye) 平台,建立7.7萬(wan) 個(ge) 科技幫扶結對,選派28.98萬(wan) 名科技特派員,投入200多億(yi) 元資金,實施3.76萬(wan) 個(ge) 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推廣應用5萬(wan) 餘(yu) 項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

  科技是戰勝疫情的有力武器。從(cong) 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迅速篩選評價(jia) 一批有效治療藥物,到目前已有多款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科技界迎難而上、集智攻關(guan) ,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men) 有信心在檢測方法、臨(lin) 床救治、疫苗藥物等方麵通過自身努力以及開展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信心滿滿。

  近年來,人工智能、遠程會(hui) 議、在線課堂、線上醫療等新技術新業(ye) 態蓬勃發展,成為(wei) 衣食住行的“新標配”。層出不窮的民生科技成果,讓人們(men) 切身體(ti) 驗著“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幸福感。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ti) 水平大幅提升,我們(men) 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展望未來,科技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王誌剛表示:“我們(men) 要堅決(jue) 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重要指示精神,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堅持‘四個(ge) 麵向’,立足自主創新,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麵問題、迎難而上,為(wei)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發布時間:2021年06月10日 08:34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周世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