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眼丨七一前夕習近平赴青海考察,踏上高原看基層

微信掃一掃 ×

  今年3月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來自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阿生青代表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誠摯邀請總書(shu) 記:“盼著您再到土鄉(xiang) 來,吃口八眉豬肉,喝口酩餾酒。”三個(ge) 月後,6月7日,習(xi) 近平赴青海考察,這也是時隔五年後再次踏訪青海高原。考察第一天,他走進省會(hui) 西寧的一家企業(ye) 、一個(ge) 社區,重點關(guan) 注的是基層的發展和治理。

△6月7日考察點示意圖

△6月7日考察點示意圖

  一塊地毯的變遷:從(cong) 禦寒到“個(ge) 性化定製” 

  7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西寧市的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調研。

△聖源地毯公司力爭(zheng) 打造“世界一流藏毯生產(chan) 基地”。(總台央視記者楊鬆濤拍攝)

△聖源地毯公司力爭(zheng) 打造“世界一流藏毯生產(chan) 基地”。(總台央視記者楊鬆濤拍攝)

  青海的天然草場盛產(chan) 織造地毯的最佳原料——藏係綿羊毛,俗稱“西寧大白毛”。聖源地毯公司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you) 勢,就地取材。

△“西寧大白毛”纖維長、彈性好、有光澤,織出的地毯質地柔軟、堅韌耐磨。(總台央視記者範凱拍攝)

△“西寧大白毛”纖維長、彈性好、有光澤,織出的地毯質地柔軟、堅韌耐磨。(總台央視記者範凱拍攝)

  藏毯是高寒地區遊牧民抵禦嚴(yan) 寒的必需品。它的編織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雛形是一種叫“毛席”的原始地毯。藏毯編織密度高,方便攜帶,當地人形容它“白天是坐墊,晚上是被子,小塊的還能鋪在馬鞍上”。

△藏毯展示(總台央視記者高山拍攝)

△藏毯展示(總台央視記者高山拍攝)

  聖源地毯董事長薛婷是一名80後海歸創業(ye) 者。她告訴《時政新聞眼》,公司正與(yu) 高校人工智能團隊合作,通過大數據計算,能為(wei) 消費者匹配不同裝修風格的藏毯圖樣設計,染料顏色高達18000多種。“個(ge) 性化定製”正成為(wei) 藏毯消費的新趨勢。

△薛婷(總台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薛婷(總台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今年兩(liang) 會(hui) 到青海代表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點強調的是,堅持生態優(you) 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他強調,要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小小藏毯,就是生動的實踐。 

△設計研發部正在修改名為(wei) “奮發圖強”的藏毯圖樣。(總台央視記者楊鬆濤、楊立峰拍攝)

△設計研發部正在修改名為(wei) “奮發圖強”的藏毯圖樣。(總台央視記者楊鬆濤、楊立峰拍攝)

△設計研發部正在修改名為(wei) “奮發圖強”的藏毯圖樣。(總台央視記者楊鬆濤、楊立峰拍攝)

  “文化+產(chan) 業(ye) ”,助力基層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民族地區的產(chan) 業(ye) 發展尤為(wei) 關(guan) 注。2016年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他強調,要著力培育民族地區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有序開發民族地區特色優(you) 勢資源,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次在聖源地毯公司,總書(shu) 記重點了解企業(ye) 依托當地原材料資源優(you) 勢,帶動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等情況。

△這幅手工槍刺藏毯以長城為(wei) 原型,麵積接近14平方米。兩(liang) 人同時操作需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完成。(總台央視記者王鵬飛、楊鬆濤拍攝)

△這幅手工槍刺藏毯以長城為(wei) 原型,麵積接近14平方米。兩(liang) 人同時操作需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完成。(總台央視記者王鵬飛、楊鬆濤拍攝)

△這幅手工槍刺藏毯以長城為(wei) 原型,麵積接近14平方米。兩(liang) 人同時操作需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完成。(總台央視記者王鵬飛、楊鬆濤拍攝)

  就像今年2月總書(shu) 記在貴州關(guan) 注過的苗繡一樣,藏毯也是既傳(chuan) 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能夠弘揚傳(chuan) 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阿克明斯特織機運行中(總台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阿克明斯特織機運行中(總台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59歲的楊永良是聖源地毯的技術顧問,他也是第七代加牙藏族織毯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2006年,加牙藏毯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這項沉寂多年的技藝重新煥發光彩,客商慕名而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編織隊伍。

△加牙藏毯編織現場(總台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加牙藏毯編織現場(總台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楊永良和他的徒弟高文蘭(lan) (總台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楊永良和他的徒弟高文蘭(lan) (總台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目前,聖源地毯公司年產(chan) 機織毯達300萬(wan) 平方米。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藏毯,遠銷歐美、中東(dong) 等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民族瑰寶正在走向世界。

△藏毯作品(總台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藏毯作品(總台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 

  社區,是城市社會(hui) 最基礎的單元和細胞,最貼近民生,也直接影響民生。6月7日下午,習(xi) 近平來到西寧市文匯路街道文亭巷社區,重點考察加強基層黨(dang) 建、完善基層治理、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等情況。

△文亭巷社區轄區麵積0.9平方公裏,總人口6832戶、22769人,其中少數民族1070人。(總台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文亭巷社區轄區麵積0.9平方公裏,總人口6832戶、22769人,其中少數民族1070人。(總台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文亭巷社區現有黨(dang) 員服務、勞動保障、計劃生育、民政救助等服務窗口。31歲的卓瑪,因熟悉漢語和藏語,在民族事務服務窗口工作,主要為(wei) 社區的少數民族居民辦理養(yang) 老保險、傷(shang) 殘扶助等業(ye) 務,兼任翻譯。

△卓瑪(總台央視記者範凱拍攝)

△卓瑪(總台央視記者範凱拍攝)

  今年3月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xi) 近平強調要辦好就業(ye) 、教育、養(yang) 老、托幼等民生實事,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

  文亭巷社區在多個(ge) 領域做了有益的探索。以社區開辦的幸福食堂為(wei) 例,市場價(jia) 18元的一葷兩(liang) 素一湯餐食,60歲以上老人僅(jin) 需花費6元。城鄉(xiang) 低保、特困、重點優(you) 撫對象等身份的60歲以上老人,隻需1元。

△愛老幸福食堂一隅(總台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愛老幸福食堂一隅(總台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去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hui) 時說,“十四五”時期,要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今年以來,總書(shu) 記在考察期間多次進社區、探民生、看治理。他強調,要強化社區為(wei) 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讓社區成為(wei) 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

 △55歲的魏真盈是社區書(shu) 畫室的國畫指導老師。(總台央視記者覃思、馬超拍攝)

 △55歲的魏真盈是社區書(shu) 畫室的國畫指導老師。(總台央視記者覃思、馬超拍攝)

  做強基層黨(dang) 建 鍛造堅強堡壘 

  從(cong) 考察貴州時強調遵義(yi) 會(hui) 議的時代意義(yi) ,到考察福建時強調學史明理,再到考察廣西時強調學史增信,今年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幾乎每次地方考察都重點關(guan) 注基層黨(dang) 建問題,並對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提出明確要求。

△文亭巷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劉翠青(總台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文亭巷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劉翠青(總台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這次青海考察,正值七一前夕,時機非常特殊。加強基層黨(dang) 建工作,是這次總書(shu) 記考察文亭巷社區的關(guan) 注重點。這個(ge) 社區下設6個(ge) 黨(dang) 支部,有黨(dang) 員580人,社區黨(dang) 建的一大特色是將轄區內(nei) 省、市、區、街道、社區五級黨(dang) 組織聯動起來。

  

△社區合唱團正在排練,總指揮是66歲的社區居民王紅梅。(總台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社區合唱團正在排練,總指揮是66歲的社區居民王紅梅。(總台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今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正在開展的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要結合青海實際,充分運用紅色資源——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西路軍(jun) 紀念館、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班瑪紅軍(jun) 溝紀念館、西寧市烈士陵園等,教育引導黨(dang) 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做到在複雜形勢麵前不迷航、在艱巨鬥爭(zheng) 麵前不退縮。

  不迷航、不退縮,把握曆史的大勢,做好當下的事情,我們(men) 定能開創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曆史偉(wei) 業(ye) 。

發布時間:2021年06月08日 09:40      來源:央視新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