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論述
1938年5月26日—6月3日
毛澤東(dong) 在延安抗日戰爭(zheng) 研究會(hui) 上作《論持久戰》講演。講演全麵分析了中日戰爭(zheng) 所處的時代和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闡述了中國抗日戰爭(zheng) 的持久戰總方針,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回答了困擾人們(men) 思想的種種問題,在國內(nei) 外產(chan) 生重大影響。
講演分析中日戰爭(zheng) 所處的時代和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指出: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zheng) 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zheng) 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中國的短處是戰爭(zheng) 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zheng) 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yi) 性,在其是一個(ge) 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jun) 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zheng) 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yu) 中國而不屬於(yu) 日本。
講演批駁亡國論和速勝論問題,並指出: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日本能夠在中國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zheng) 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jue) 戰;然而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又規定了日本不能橫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後的失敗,中國決(jue) 不會(hui) 亡,必然要取得最後的勝利。敵方的短處需要一個(ge) 長時期才能充分地暴露出來,而我方的長處也需要經過長時期的努力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講演提出中國持久抗戰的發展過程將經曆三個(ge) 階段:第一個(ge) 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ge) 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ge) 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還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ge) 戰爭(zheng) 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中國將變為(wei) 獨立國,還是淪為(wei) 殖民地,不決(jue) 定於(yu) 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sang) 失,而決(jue) 定於(yu) 第二階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wei) 強的力量。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遊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除正麵防禦部隊外,我軍(jun) 將大量地轉入敵後,比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敵人未占區域,配合民眾(zhong) 武裝,向敵人占領地作廣泛的和猛烈的遊擊戰爭(zheng) ,並盡可能地調動敵人於(yu) 運動戰中消滅之,如同現在山西的榜樣。
講演進一步明確八路軍(jun) 的戰略方針是: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他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闡明人民戰爭(zheng) 思想,指出:武器是戰爭(zheng) 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jue) 定的因素,決(jue) 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jun) 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民和人心的對比。軍(jun) 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戰爭(zheng) 的偉(wei) 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yu) 民眾(zhong) 之中。他首次提出人民軍(jun) 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軍(jun) 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敵軍(jun) 。講演最後指出:抗日戰爭(zheng) 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men) 的結論。
這篇講演科學地論證了抗日戰爭(zheng) 的發展規律,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zheng) 偉(wei) 大勝利的綱領性文獻。這篇講演收入《毛澤東(dong) 選集》第二卷。
1943年5月26日
毛澤東(dong) 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討論共產(chan) 國際執行委員會(hui) 主席團五月十五日《關(guan) 於(yu) 提議解散共產(chan) 國際的決(jue) 定》。會(hui) 議作出決(jue) 定,完全同意解散共產(chan) 國際,同時指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曾經獲得共產(chan) 國際許多幫助,但很久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即能夠完全獨立的根據自己民族的具體(ti) 情況和特殊條件,決(jue) 定自己的政治方針、政策和行動。共產(chan) 國際的解散,將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自信心與(yu) 創造性更加加強,將使黨(dang) 與(yu) 中國人民的聯係更加鞏固,將使黨(dang) 的戰鬥力量更加提高。
同日 中共中央書(shu) 記處召開延安幹部大會(hui) ,傳(chuan) 達共產(chan) 國際執委會(hui) 主席團《關(guan) 於(yu) 提議解散共產(chan) 國際的決(jue) 定》和中共中央的決(jue) 定。毛澤東(dong) 向大會(hui) 作報告指出:共產(chan) 國際的解散,正如外國通訊社所報道的,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報告肯定共產(chan) 國際在它存在的整個(ge) 曆史時期中,在幫助各國建立真正革命的工人階級政黨(dang) 、組織反法西斯鬥爭(zheng) 的偉(wei) 大事業(ye) 上,特別是在幫助中國革命事業(ye) 上,有巨大的功勞。同時指出:現在共產(chan) 國際這個(ge) 革命的組織形式已經不適合鬥爭(zheng) 的需要了,如果還繼續保存這個(ge) 組織形式,便反而會(hui) 妨礙各國革命的發展。現在需要的是加強各國民族共產(chan) 黨(dang) ,使各國共產(chan) 黨(dang) 更加民族化。現在共產(chan) 國際沒有了,這就增加了我們(men) 的責任心。每個(ge) 同誌都要懂得自己擔負了極大的責任,從(cong) 而發揮高度的創造力。報告強調團結的重要性,指出:有兩(liang) 種團結是絕對必要的,一種是黨(dang) 內(nei) 的團結,一種是黨(dang) 和人民的團結,這些就是戰勝艱難環境的無價(jia) 之寶。全黨(dang) 同誌必須團結在中央的周圍,隻要共產(chan) 黨(dang) 人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hui) 向我們(men) 投降的。黨(dang) 的幹部應當和廣大群眾(zhong) 打成一片,克服一切脫離群眾(zhong) 的官僚主義(yi) 。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們(men) 人人要有徹底的革命精神,我們(men) 不要有一時一刻脫離群眾(zhong) 。隻要我們(men) 不脫離群眾(zhong) ,我們(men) 就一定會(hui) 勝利。毛澤東(dong) 的報告收入《毛澤東(dong) 文集》第三卷。
1983年5月26日
鄧小平在會(hui) 見世界銀行行長克勞森時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在本世紀末擺脫貧困落後的狀態,建成一個(ge) 小康社會(hui) ,這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將是一個(ge) 重要貢獻。要達到這個(ge) 目標還需要作出艱苦的努力。我們(men) 要有正確的經濟政策,要爭(zheng) 取國際上的幫助,其中包括世界銀行的幫助,這是很重要的。世界銀行可以在資金、技術和經濟管理方麵給予幫助。
1995年5月26日
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hui) 上的講話中全麵闡述了科教興(xing) 國戰略。他指出:科教興(xing) 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wei) 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繁榮強盛。
他指出,黨(dang) 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明確我國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的思想,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這一方針的核心是科技與(yu) 經濟的密切結合。要把建立技術創新機製作為(wei)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一個(ge) 重要目標,特別要把建立健全企業(ye) 的技術創新體(ti) 係作為(wei) 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的重要內(nei) 容和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ye) 的關(guan) 鍵環節。通過改革,建立起適應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新型科技體(ti) 製。他就科技創新問題指出:創新是一個(ge) 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ge) 國家興(xing) 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後的局麵。一個(ge) 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yu) 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我們(men) 必須在學習(xi) 、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堅持不懈地著力提高國家的自主研究開發能力。他指出:科學技術人員是新的生產(chan) 力的重要開拓者和科技知識的重要傳(chuan) 播者,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關(guan) 鍵是人才。這篇講話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為(wei) 題,收入《江澤民文選》第一卷。
2017年5月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第四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習(xi) 近平在主持學習(xi) 時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you) 先、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創造良好生產(chan) 生活環境。
他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項重點任務。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必須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chan) 業(ye) 的發展模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you) 勢的引領型發展。這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二要加大環境汙染綜合治理。要以解決(jue) 大氣、水、土壤汙染等突出問題為(wei) 重點,全麵加強環境汙染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水汙染防治,開展土壤汙染治理和修複,加強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加大城鄉(xiang) 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三要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複。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ti) 化生態保護和修複,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四要全麵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jia) 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hui) 效益。五要倡導推廣綠色消費。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ge) 人息息相關(guan) ,每個(ge) 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chuan) 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良好風尚。六要完善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製,用最嚴(yan) 格的製度、最嚴(yan) 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體(ti) 製,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製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zhong) 參與(yu) 製度。
黨(dang) 史回眸
1933年
5月26日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推動和影響下,愛國將領馮(feng) 玉祥、吉鴻昌(中共黨(dang) 員)、方振武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zhong) 抗日同盟軍(jun) ,馮(feng) 玉祥任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並通電全國,主張聯合抗日,收複失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1932年11月成立張家口特委,並陸續派宣俠(xia) 父等許多幹部,支持馮(feng) 玉祥抗日。抗日同盟軍(jun) 得到全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援,很快發展到十萬(wan) 多人。從(cong) 6月到7月收複多倫(lun) 、康保、寶昌、沽源等四座縣城,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為(wei) 之振奮。但由於(yu) 遭到日蔣夾擊等原因,同盟軍(jun) 處境日益困難。8月14日馮(feng) 玉祥離開張家口。9月底至10月中旬同盟軍(jun) 遭到失敗。方振武被迫流亡國外。吉鴻昌避往天津,後被國民黨(dang) 逮捕,在北平英勇就義(yi) 。
1939年
5月26日 毛澤東(dong) 為(wei)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軍(jun) 事政治大學成立三周年發表文章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1980年
5月26日 鄧小平為(wei) 《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誌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誌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ti) 力的人,立誌為(wei) 人民作貢獻,為(wei) 祖國作貢獻,為(wei) 人類作貢獻。”
1997年
5月26日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hui) 在北京成立。它是黨(dang) 中央指導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議事機構,主要職責是督促檢查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四屆六中全會(hui) 精神和中央關(guan) 於(yu) 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係列方針、政策的情況,協調解決(jue) 精神文明建設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麵的有關(guan) 問題,總結、推廣、交流先進經驗。
2006年
5月26日 國務院發出《關(guan) 於(yu)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guan) 問題的意見》,提出通過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
曆史瞬間
1978年5月26日,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和紀念館同時對外開放。
【黨(dang) 史百年·天天讀】 執行編輯:盧 佳 審讀:郭偉(wei) 偉(wei) 指導:班永傑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