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彰武縣四合城鎮劉家村,侯貴正小心翼翼地挖樹苗。他是四合城鎮劉家村西樹林組村民,1975年9月入黨(dang) 。20年來,他造林26萬(wan) 餘(yu) 株,讓2400多畝(mu) 沙丘變成綠洲。
曾經,位於(yu) 科爾沁沙地南部的四合城鎮,沙化土地占全鎮麵積的70%以上。“春天地裏剛剛種下的種子,不到半天就被風沙吹跑。即使長出小苗,一陣風後就被沙子掩埋。再不攔,別說糧田,連住的地方都會(hui) 沒了。”侯貴說。2001年,他決(jue) 定與(yu) 彰武縣四合城林場合作造林。林場提供宜林沙荒地,他出資出力造林並負責管護。樹苗怎麽(me) 選,錢從(cong) 哪裏來?一連串的困難,都沒有動搖侯貴造林的決(jue) 心。
錢不夠,侯貴就去貸款。樹苗不好活,他就把泥土和農(nong) 家肥放在盆裏,一小盆一小盆地培育,育好後再移植出去。樹苗一株株增加,林地一片片延伸,風沙終於(yu) 停下了進犯的腳步。
“我這一生,能做好治沙造林這一件事就知足了。”侯貴說。
撫順市黨(dang) 員、學雷鋒誌願者李德祿——自願巡河 守護碧水清波
清晨,遼寧省撫順市渾河岸邊的路燈還未熄滅,撫順石化公司石油二廠排水車間工人李德祿就肩扛特製的大號“鋼網漏勺”、手提鐵鉤子走上天湖橋頭,網起河麵上的塑料袋放入垃圾袋中,然後繼續沿著河岸巡查。
48歲的李德祿已有28年的黨(dang) 齡,從(cong) 小在渾河邊長大的他,對碧水清波充滿感情。2017年開始,他利用業(ye) 餘(yu) 時間主動承擔起渾河章黨(dang) 橋至長春橋段4.3公裏的護河巡河工作。“我是黨(dang) 員,還是雷鋒城撫順的一名市民、一名學雷鋒誌願者。”他說。
“以前我去勸阻別人丟(diu) 垃圾,有人覺得我多管閑事,現在,大夥(huo) 兒(er) 逐漸意識到要保護好我們(men) 的母親(qin) 河,這讓我覺得辛苦沒白費。”李德祿笑著說。
撫順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登記注冊(ce) 的學雷鋒誌願者有24萬(wan) 餘(yu) 名,李德祿聯係誌願者,組織集體(ti) 護河隊伍,帶動撫順市聚沙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1200餘(yu) 名學雷鋒誌願者加入。如今,渾河邊很少再見到垃圾,李德祿也被授予全國“民間河湖衛士”稱號,獲得“遼寧好人”、遼寧省“最美誌願者”等榮譽。
營口市太平山村村支書(shu) 陳秀豔——勇挑重擔 建設美好家園
綠樹掩映的民居,平整幹淨的路麵……這裏是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柳樹鎮太平山村。“別看現在挺好,以前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說自己是太平山村的。”說這話的人叫陳秀豔,是太平山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
21年前,太平山村是個(ge) 窮村莊。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裏沒有一條硬化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liang) 腳泥”。陳秀豔上任後,村民對她寄予厚望。“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這麽(me) 信任我,我不能讓他們(men) 失望。”陳秀豔說。
修路、栽花、植樹、安裝路燈、改造農(nong) 廁、建秸稈燃氣站、建垃圾箱、建健身廣場、重建村部……陳秀豔帶領黨(dang) 員和村民投身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太平山村大變樣。“我們(men) 村的思路就是先抓‘兩(liang) 委’班子建設,抓黨(dang) 員隊伍建設,全體(ti) 村民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村裏發展越來越好!”陳秀豔說:“村黨(dang) 支部帶領村民依托本地資源,搭建蘑菇大棚,建立合作社。同時,積極招商引資,讓村集體(ti) 經濟實現增收。”
陳秀豔任職期間,太平山村集體(ti) 財產(chan) 增長到200多萬(wan) 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800元增長到1.9萬(wan) 元。陳秀豔說:“精氣神就是最大財富,我們(men) 還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讓太平山村更加美好。”
遼陽市前杜村帶頭人王紹永——不求回報 帶領村民致富
天氣越來越暖,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劉二堡鎮前杜村的夜市又熱鬧起來。誰能想到,如今年人均純收入3.5萬(wan) 元的前杜村,曾經十年九澇、十分貧困。說起這些變化,許多村民都會(hui) 提到一個(ge) 名字——王紹永。
1954年出生的王紹永,1993年12月入黨(dang) ,是全國勞動模範、遼寧省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2010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間任前杜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再加上任村“兩(liang) 委”委員的時間,他已經為(wei) 前杜村服務了39年。“經曆過窮日子,我想讓前杜村富起來,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王紹永說。
第一次,王紹永靠發展村辦企業(ye) 帶領前杜村拔窮根。上世紀90年代,王紹永帶領大夥(huo) 創辦軋鋼廠,解決(jue) 了村裏的溫飽問題;第二次,王紹永靠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帶領前杜村致富。2008年,王紹永鼓勵村民“建新式大棚、種高效草莓”。農(nong) 戶把土地流轉到生產(chan) 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流轉給棚戶,建成萬(wan) 畝(mu) 連片的草莓大棚,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第三次,王紹永靠發展融合產(chan) 業(ye) 帶領前杜村奔小康。2018年前杜村成立了旅遊公司,打造草莓產(chan) 業(ye) 特色小鎮,每年吸引遊客約100萬(wan) 人次。
如今雖然離開村“兩(liang) 委”班子,王紹永卻依然每天到村裏轉轉。這些年,王紹永沒有給自己開過工資,群眾(zhong) 評價(jia) 他“隻講奉獻,不求回報”,他說:“我是黨(dang) 員,這是我應該做的。”
黨(dang) 建引領促發展
“看著老百姓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我就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遼寧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果樹專(zhuan) 家王宏說。作為(wei) 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15年來,他長期紮根基層,讓60萬(wan) 畝(mu) 荒山變成農(nong) 民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同時,他還培養(yang) 了70餘(yu) 名鄉(xiang) 村果樹專(zhuan) 家、236名果樹技術員,攜手推動義(yi) 縣成為(wei) 全國早金酥梨生產(chan) 示範縣、遼寧省寒富蘋果生產(chan) 基地示範縣。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遼寧省充分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和各級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以高質量黨(dang) 建引領遼寧老工業(ye) 基地振興(xing) 發展,全省黨(dang) 建工作呈現新氣象。
選派黨(dang) 員幹部,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上級派來的這個(ge) 第一書(shu) 記,真是咱老百姓脫貧致富的主心骨。”在錦州市淩海市翠岩鎮郭荒地村,村民李偉(wei) 豎起了大拇指。今年38歲的李陽,是遼寧省委台灣工作辦公室副處級調研員,2020年他主動申請到郭荒地村任第一書(shu) 記。
李陽利用單位援助的資金,自己又拿出了3個(ge) 月工資,把村部的黨(dang) 建室修葺一新,並購買(mai) 了各種黨(dang) 建書(shu) 籍。為(wei) 了改變村民們(men) 單一的種植結構,他開辟了雜糧試驗田和野生酸棗移栽試驗田,帶領村民優(you) 化種植結構。
如今,郭荒地村村集體(ti) 投資的占地300畝(mu) 、設計總投資500餘(yu) 萬(wan) 元的“幸福時光”生態農(nong) 業(ye) 旅遊觀光項目已經完成一期建設。“項目盈利除了壯大村集體(ti) 經濟,還給村民分紅,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了家門口打工掙錢,村黨(dang) 支部也增加了兩(liang) 名年輕黨(dang) 員。”李陽說。
據統計,遼寧省先後分3批從(cong) 省市縣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企事業(ye) 單位選派2.02萬(wan) 名黨(dang) 員幹部到鄉(xiang) 村工作, 實現全省839個(ge) 鄉(xiang) 鎮和1.17萬(wan) 個(ge) 行政村全覆蓋,推動脫貧攻堅,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遼寧省還以實施“集體(ti) 經濟千村示範”建設為(wei) 載體(ti) ,投入資金12.3億(yi) 元、扶持2395個(ge) 村發展集體(ti) 經濟項目,示範推動村級集體(ti) 經濟建設。
緊盯權力運行,落實監督專(zhuan) 責
在沈陽市紀檢監察大數據監督中心,上百台服務器日夜不停地運轉計算,進一步提高了數據分析、線索排查、問題處置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自2018年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台建設以來,沈陽市紀委監委依托該平台,發現疑似問題數據超過760萬(wan) 條,挽回經濟損失超過17億(yi) 元,節約資金或避免經濟損失超過205億(yi) 元。
緊盯權力運行,落實監督專(zhuan) 責。遼寧省委製定實施《省委落實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主體(ti) 責任清單》,為(wei) 日常監督提供精準靶向,下力氣修複政治生態。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guan) 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用足用好信訪受理、約談提醒、列席民主生活會(hui) 、提出紀檢監察建議等有效方式,切實提高近距離常態化監督實效。遼寧省紀委監委研究規範縣級以下紀檢監察工作、政治生態預警評價(jia) 、基層黨(dang) 風廉政建設、鞏固提高案件質量、全員培訓5個(ge) 專(zhuan) 項工作,推動構建係統集成、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基層紀檢監察工作體(ti) 係。
健全黨(dang) 建體(ti) 係,提升服務水平
“你好,8890嗎?我們(men) 小區6棟房屋的管理權一直沒有交給物業(ye) 公司,房子壞了沒人修,垃圾也沒人清理。”家住鞍山市鐵東(dong) 區石河社區石東(dong) 街的吳大爺撥通了民心網民生平台電話。
接到電話後,平台工作人員立即將訴求轉到原屬房屋產(chan) 權單位——鞍山市直機關(guan) 工委。鞍山市直機關(guan) 工委組成的黨(dang) 員協調小組赴鞍山市水務集團及燃氣公司,將曆史問題徹底解決(jue) ,6棟房屋物業(ye) 管理權正式移交給物業(ye) 公司。近幾年,鞍山市設立融舉(ju) 報投訴、政策谘詢、便民服務為(wei) 一體(ti) 的8890平台,目前共受理各類訴求120萬(wan) 件,辦結率達到99.8%,群眾(zhong) 和企業(ye) 滿意率達到95%。
丹東(dong) 市開展小區黨(dang) 支部建設,打造“居民小區黨(dang) 支部+樓道黨(dang) 小組+黨(dang) 員中心戶”工作模式,結合街道機構改革,逐步健全完善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適應的城市基層黨(dang) 建工作體(ti) 係,推動街道集中精力抓黨(dang) 建、抓治理、抓服務。
遼寧省整合黨(dang) 的建設、社會(hui) 治理、服務群眾(zhong) 和企業(ye) 各類資源,以黨(dang) 組織為(wei) 聯結,以黨(dang) 員為(wei) 骨幹,有效聯通各類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和廣大群眾(zhong) ,不斷提高治理和服務水平。目前,遼寧省507個(ge) 街道全部設立黨(dang) 政綜合辦公室,全部設置專(zhuan) 職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遼寧省還整合基層資源,用好全省4826個(ge) 黨(dang) 群服務中心,推動服務設施和服務水平提質升級。
(感悟初心)感受紀念館裏的紅色印記
遼寧東(dong) 北抗日義(yi) 勇軍(jun) 紀念館、遼沈戰役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都是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每天,來自大江南北的參觀者絡繹不絕。
遼寧東(dong) 北抗日義(yi) 勇軍(jun) 紀念館位於(yu) 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是集中展示抗日義(yi) 勇軍(jun) 史實的紀念性場館。每逢節假日,都有許多中小學生與(yu) 家長一起來到紀念館參觀。紀念館分為(wei) 主題展廳、國歌廳等四大區域,生動記載著東(dong) 北抗日義(yi) 勇軍(jun) 英勇抗戰的曆史史實和艱難曆程。人們(men) 通過圖文展板、場景複原、大型雕塑等多種形式,走近那段抗戰歲月,緬懷革命英烈。
每到清明節,位於(yu) 錦州的遼沈戰役紀念館,都會(hui) 迎來自發為(wei) 烈士敬獻花籃的廣大群眾(zhong) 。遼沈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zheng) 中具有決(jue) 定意義(yi) 的三大戰役的第一個(ge) 戰役,東(dong) 北人民解放軍(jun) 由初期的10餘(yu) 萬(wan) 人,發展到100餘(yu) 萬(wan) 人。在支前館,詳實記錄著東(dong) 北地區共參軍(jun) 160萬(wan) 人,出動民工313萬(wan) 人,提供擔架20萬(wan) 副,交納糧食450萬(wan) 噸。百萬(wan) 青年參軍(jun) 上戰場,男女老少送公糧、縫軍(jun) 衣、做軍(jun) 鞋、照顧傷(shang) 病員,人民軍(jun) 隊打到哪裏就支援到哪裏,在廣闊的遼沈大地上,呈現了軍(jun) 民團結戰鬥的動人場景,顯示了人民戰爭(zheng) 的巨大威力。
抗美援朝紀念館位於(yu) 丹東(dong) 鴨綠江畔的英華山上,是一座全麵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zheng) 和抗美援朝運動曆史的紀念館。在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2020年9月,經過改擴建後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新館開館。大量展出的實物、雕塑、模型、照片,大到戰車、機槍,小到鋼筆、紐扣等,把觀眾(zhong) 帶進了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追憶誌願軍(jun) 戰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wei) 大壯舉(ju) 。
感受紀念館裏的紅色印記,就是感受不畏艱險、英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傳(chuan) 承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人們(men) 緬懷先烈、告慰前輩,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堅定了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信心和決(jue) 心。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