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烈士紀念碑坐落在北京西郊香山腳下的李大釗烈士陵園中,是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主要創始人之一、毛澤東(dong) 稱為(wei) “我真正的老師”的李大釗而修建。進入青鬆翠竹掩映的李大釗烈士陵園,在漢白玉全身像和墓地後,矗立著一塊高4米、寬2米的黑色大理石紀念碑。正麵鐫刻著鄧小平1983年4月1日的親(qin) 筆題詞:“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的先驅 偉(wei) 大的馬克思主義(yi) 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背麵為(wei) 《李大釗烈士碑文》。碑文兩(liang) 千餘(yu) 字:
李大釗同誌,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於(yu) 河北省樂(le) 亭縣大黑坨村。七歲起在鄉(xiang) 塾讀書(shu) ,一九〇五年入永平府中學,一九〇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zhuan) 門學校。青年時代,目睹在帝國主義(yi) 侵略下的國家危亡局勢和社會(hui) 黑暗狀況,激發了愛國熱忱,立誌要為(wei) 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奪後,開始發表文章,揭露軍(jun) 閥官僚的統治隻是加深了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憤東(dong) 渡日本,就讀於(yu) 東(dong) 京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亡國條件後,參加留日學生總會(hui) 的愛國鬥爭(zheng) ,向國內(nei) 寄發《警告全國父老書(shu) 》。這時,開始接觸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馬克思主義(yi) 學說。一九一六年回國後,積極參與(yu) 正在興(xing) 起的新文化運動。他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青年“衝(chong) 決(jue) 曆史之桎梏,滌蕩曆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勝利使大釗同誌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他逐步明確地站到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上來,成為(wei)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yi) 者和共產(chan) 主義(yi) 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發表了許多熱情地宣傳(chuan) 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yi) 的文章,並與(yu) 資產(chan) 階級改良派胡適展開了“問題與(yu) 主義(yi) ”的論戰,在思想界引起了廣泛強烈的反響。他在一九一八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shu) 館主任,後兼任經濟學教授,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部。這年年底與(yu) 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並於(yu) 次年主編《晨鍾副刊》。同時,他還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刊《國民》和《新潮》。隨著大釗同誌等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九二〇年三月,大釗同誌在北京先後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hu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小組。許多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yi) ,其中有些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的著名活動家,如鄧中夏同誌、高君宇同誌等。毛澤東(dong) 同誌和周恩來同誌也都受到過他的影響。大釗同誌為(wei) 建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努力奮鬥,是我黨(dang) 主要創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後,大釗同誌代表黨(dang) 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dang) 的二大、三大、四大,都當選為(wei) 中央委員。一九二四年底,任黨(dang) 的北方區執行委員會(hui) 書(shu) 記。在他領導下,北方黨(dang) 組織派出許多同誌在冀、魯、豫、晉、陝、內(nei) 蒙和東(dong) 北的廣大地區開展了黨(dang) 、團工作,先後發動了開灤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等著名鬥爭(zheng) 。一九二二年,他受黨(dang) 的委托在上海與(yu) 孫中山先生談判國共合作,並在一九二四年在廣州參加國民黨(dang)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的領導工作,為(wei) 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一九二五年在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和逝世時,在五卅運動中,他領導北方黨(dang) 組織發動群眾(zhong) ,在北洋軍(jun) 閥統治的北方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jun) 閥鬥爭(zheng) 。他積極地進行廣泛的統一戰線工作,領導改組後的國民黨(dang) 在北京的組織,堅決(jue) 反對國民黨(dang) 右派。他努力為(wei) 南方的革命運動培養(yang) 、輸送了大批幹部。他堅決(jue) 支持當時主要在南方一些農(nong) 村蓬勃興(xing) 起、同時也開始波及北方的農(nong) 民運動,並著文論述開展農(nong) 民運動和解決(jue) 土地問題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軍(jun) 隊中擴大革命運動的影響,對馮(feng) 玉祥將軍(jun) 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釗同誌作為(wei) 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學者和革命家,受到社會(hui) 各階層的廣泛尊崇,名重當世,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開展多方麵革命工作的一個(ge) 重要條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舉(ju) 行反對日本等國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會(hui) ,並到皖係軍(jun) 閥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願,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殺。大釗同誌在慘案發生後,繼續領導共產(chan) 黨(dang) 和國民黨(dang) 的北方組織堅持鬥爭(zheng) 。不久,奉係軍(jun) 閥張作霖的軍(jun) 隊進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嚴(yan) 重。次年四月六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yi) 支持下逮捕了大釗同誌等八十餘(yu) 人。大釗同誌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yi) 凜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凶殘卑怯的敵人不顧廣大輿論的反對,將大釗同誌和譚祖堯、鄧文輝、謝伯俞、莫同榮、姚彥、張伯華、李銀連、楊景山、範鴻劼、謝承常、路友於(yu) 、英華、張挹蘭(lan) 、閻振三、李昆、吳平地、陶永立、鄭培明、方伯務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數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也有國民黨(dang) 人)一齊絞殺。大釗同誌臨(lin) 刑時毫無懼色,第一個(ge) 走上絞架,從(cong) 容就義(yi) 。時年尚不足三十八周歲。
李大釗同誌的靈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門外的一個(ge) 廟宇內(nei) 。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屬和許多社會(hui) 知名人士,發起為(wei) 大釗同誌舉(ju) 行葬禮,將靈柩安葬於(yu) 香山萬(wan) 安公墓。大批學生、工人、市民群眾(zhong) 冒著白色恐怖參加葬禮,形成一次壯烈的示威運動,許多參加者為(wei) 此而被捕,甚至被殺害。
在全國解放前,李大釗同誌的一部分著作雖曾由他的親(qin) 屬編集,由魯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動統治下一直沒有能發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編輯的《李大釗選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經過增訂的《李大釗詩文選集》。
李大釗同誌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e) ,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和無產(chan) 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wei) 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大釗同誌和其他無數先烈光榮地倒下去了,但是他們(men) 的犧牲沒有使中國革命停止,相反,中國革命在犧牲者的血泊中繼續前進,直至獲得偉(wei) 大的勝利。作為(wei) 中國人民的優(you) 秀兒(er) 子和偉(wei) 大的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大釗同誌的業(ye) 績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懷和崇敬。
為(wei) 紀念李大釗同誌,發揚他偉(wei) 大的共產(chan) 主義(yi) 革命精神,中共中央於(yu)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將他和他的夫人趙紉蘭(lan) 同誌(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靈柩移葬於(yu) 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
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的先驅者,偉(wei) 大的馬克思主義(yi) 者李大釗同誌永垂不朽!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央委員會(hui)
一九八三年九月
碑文記述了李大釗英勇戰鬥的一生,概括了李大釗光輝不朽的業(ye) 績。
李大釗烈士的碑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一篇以中共中央名義(yi) 發表的烈士生平傳(chuan) 略,由享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筆”盛譽的胡喬(qiao) 木起草。碑文主要篇幅按照時間順序敘述史實,將李大釗的短暫人生與(yu) 中國近現代的曆史轉折緊扣,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一是記載了李大釗壯烈的偉(wei) 大一生
李大釗一生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的崇高使命感和不懈奮鬥精神,讓他成長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主要創始人和革命家。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李大釗首先想到的是革命事業(ye) ;在生死抉擇麵前,他考慮的是如何避免黨(dang) 組織再次遭受破壞,無不展示出胸懷人民大眾(zhong) 、誌在民族解放的崇高革命氣節。他受審時“精神甚為(wei) 煥發,態度極為(wei) 鎮靜”,就義(yi) 前慷慨陳詞:“不能因為(wei) 你們(men) 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共產(chan) 主義(yi) !”並且深信“共產(chan) 主義(yi) 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
二是概括了李大釗燦爛的精神求索
從(cong) 介紹十月革命的革命經驗,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到創建一個(ge) 又一個(ge) 的先進組織,再到中共一大的籌備,李大釗都起到了先鋒者與(yu) 領路人的作用。他對馬克思主義(yi) 的宣傳(chuan) ,以及他對中共北方黨(dang) 組織的組建和領導,為(wei) 中國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發展和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精神感召著無數中國人,更使他成為(wei) 青年人的良師益友。李大釗指引一大批進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包括他一貫賞識的北大圖書(shu) 管理員毛澤東(dong) 和天津“覺悟社”領導人周恩來。在獄中,李大釗留下了兩(liang) 份珍貴的文獻資料——《獄中供詞》和《獄中自述》,體(ti) 現了李大釗愛國主義(yi) 精神的出發點和矢誌不渝的革命誌向。他的摯友魯迅深情讚譽他的著作不愧為(wei) “先驅者的遺產(chan) 、革命史上的豐(feng) 碑”。
三是歌頌了李大釗高尚的道德情操
李大釗一生潔身遠名,淡泊寡欲,廉潔克己,肝膽照人。作為(wei) 知名教授,他本來薪水豐(feng) 厚,每月有240塊大洋的收入,但他把收入的絕大部分做了黨(dang) 費、接濟了青年學生,自己常年過著“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的清貧生活。他犧牲後,家中一貧如洗,甚至連喪(sang) 葬費都得靠親(qin) 友捐助。當時,各大報章都報道“李生前無儲(chu) 蓄,身後蕭條”“兩(liang) 袖清風”。在李大釗身上,可以看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近代先進思想的完美結合、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和共產(chan) 主義(yi) 道德的和諧統一。“鐵肩擔道義(yi) ,妙手著文章”,李大釗撰寫(xie) 的名聯恰如他革命的一生。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