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隻有堅持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從(cong) 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men) 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e) 。”4月27日,總書(shu) 記赴廣西民族博物館考察。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壯族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讓我們(men) 跟隨總書(shu) 記的腳步,走進這座民族博物館,尋訪曆史深處的根脈。
“文化是一個(ge) 民族的魂魄”
“壯族三月三”,壯鄉(xiang) 人民唱山歌、趕歌圩,以歌會(hui) 友,傳(chuan) 情達意。相傳(chuan) 這是為(wei) 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所以也稱“歌仙節”、“歌圩節”。
三月初三,人們(men) 穿上節日盛裝,對唱山歌,祭祀先祖、製作五色糯米飯、染彩蛋、搶花炮……這不僅(jin) 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節慶活動之一,也是生活在廣西的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節日。2014年,“壯族三月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趕歌圩是“壯族三月三”節日的重頭戲。(總台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廣西擁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ge) 世居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壯族銅鼓、桂派戲曲曲藝、京族獨弦琴等民族文化活動在傳(chuan) 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廣西民族博物館內(nei) 展示的壯族銅鼓(總台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2019年7月,他在內(nei) 蒙古赤峰博物館考察時,同《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親(qin) 切交談。他說,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這次在廣西民族博物館,總書(shu) 記參觀壯族文化展,觀看民族活動展示,再次體(ti) 現了他對於(yu) 民族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殷殷關(guan) 切。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
廣西民族博物館於(yu) 2008年12月建成開放,它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重大獻禮工程。1958年3月5日,國務院批準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它最開始的稱謂是“廣西僮族自治區”。周恩來總理提議將“僮族”改為(wei) “壯族”,體(ti) 現了對少數民族群眾(zhong) 的深切關(guan) 懷、對於(yu) 民族團結的高度重視。
△廣西民族博物館(圖/視覺中國)
2015年,新中國成立66周年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邀請13名基層民族團結優(you) 秀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活動,並親(qin) 切會(hui) 見了他們(men) 。這其中就包括來自廣西的壯族代表杜麗(li) 群。總書(shu) 記對他們(men) 說,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2017年4月,總書(shu) 記赴廣西考察,他強調,“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使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chuan) 統代代相傳(chuan) 。”
這次在廣西民族博物館,總書(shu) 記也重點了解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方麵的情況。正如他所說,“做好民族工作,最關(guan) 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zheng) 取人心。”
“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石頭縫裏種糧食,七分種,三分收,苞穀洋芋度春秋。”這曾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群眾(zhong) 的生活寫(xie) 照。
毛南族也曾經有一個(ge) 改名的故事:因為(wei) 居住條件惡劣,過去曾有人叫“毛難族”,意思是受苦受難的民族。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wei) 了“毛南族”。
2020年5月,環江縣脫貧摘帽,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得知後專(zhuan) 門作出了重要指示。
△廣西河池,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村民慶豐(feng) 收。(圖/視覺中國)
廣西是革命老區、邊境地區、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意義(yi) 格外重大。2017年,習(xi) 近平在廣西考察時就強調,“脫貧攻堅工作做好了,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就有了堅實基礎;邊境建設搞好了,民族事業(ye) 發展了,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極大促進。”
在今年2月隆重舉(ju) 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hui) 上,總書(shu) 記在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麵勝利的同時,還講到了發生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件大事:“28個(ge) 人口較少民族全部整族脫貧,一些新中國成立後‘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的‘直過民族’,又實現了從(cong) 貧窮落後到全麵小康的第二次曆史性跨越。”
△廣西民族博物館中展示的織錦機(總台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曆史性跨越的背後,承載著百年大黨(dang) 的初心使命。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踏上新的征程,中華民族大家庭將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