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企盼已久的新中國成立了,全國各族人民革命熱情高漲,中華大地呈現出萬(wan) 象更新的局麵。同時,在黨(dang) 和人民麵前,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jue) 的困難,麵臨(lin) 著很多嚴(yan) 峻考驗。
正當全國人民集中力量爭(zheng) 取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時候,新中國又麵臨(lin) 著外部侵略的威脅。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nei) 戰爆發。美國政府立即作出武裝幹涉朝鮮內(nei) 戰的決(jue) 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公然幹涉中國內(nei) 政,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ye) 。10月初,美軍(jun) 無視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直接威脅新中國的國家安全。危急關(guan) 頭,朝鮮勞動黨(dang) 和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支援。
敢不敢、能不能迎戰世界上經濟實力最雄厚、軍(jun) 事力量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yi) ,對於(yu) 成立僅(jin) 一年、百廢待興(xing) 的新中國來說,是一個(ge) 巨大的挑戰。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情況下,如果出兵參戰,能不能打贏?會(hui) 不會(hui) “引火燒身”“惹禍上門”,使經濟建設難以進行?中央政治局多次召開會(hui) 議,全麵估量國內(nei) 外形勢,既清醒地看到了麵臨(lin) 的困難,又深入地分析了出兵作戰的必要和可能,作出了派遣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入朝作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曆史性決(jue) 策。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一道共同抗擊侵略者。 新華社圖片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dong) 發布命令,組建以彭德懷為(wei)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19日,誌願軍(jun)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是以正義(yi) 之師行正義(yi) 之舉(ju) 。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同朝鮮軍(jun) 民密切配合,首戰兩(liang) 水洞、激戰雲(yun) 山城,會(hui) 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等,此後又構築起銅牆鐵壁般的縱深防禦陣地,實施多次進攻戰役,粉碎“絞殺戰”、抵禦“細菌戰”、血戰上甘嶺,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zheng) 偉(wei) 業(ye) 。
1952年,在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指戰員在炮火支援下,攻上537.7高地北山。 新華社圖片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中朝軍(jun) 隊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破了美軍(jun) 不可戰勝的神話,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於(yu) 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zheng) 以偉(wei) 大勝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dong) 方一個(ge) 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ge) 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複返了!”
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zheng) 中,英雄的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yu) 一切、為(wei) 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yan) 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yi) 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yi) 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為(wei) 了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wei) 了人類和平與(yu) 正義(yi) 事業(ye) 而奮鬥的國際主義(yi) 精神,鍛造了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
1958年,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全部撤離朝鮮。這是朝鮮人民歡送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回國的場麵。 新華社圖片
誌願軍(jun) 將士麵對強大而凶狠的作戰對手,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拋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他們(men) 說,我們(men) 的身後就是祖國,為(wei) 了祖國人民的和平,我們(men) 不能後退一步!他們(men) 冒著槍林彈雨勇敢衝(chong) 鋒,頂著狂轟濫炸堅守陣地,以身軀作人梯,抱起炸藥包、手握爆破筒衝(chong) 入敵群,忍饑受凍絕不退縮,敢於(yu) “空中拚刺刀”。這種血性令敵人膽寒,讓天地動容!
他們(men) 中湧現出30多萬(wan) 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ge) 功臣集體(ti) ,有毅然抱起炸藥包與(yu) 敵人同歸於(yu) 盡的楊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槍眼為(wei) 戰友衝(chong) 鋒開道的黃繼光,有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直至壯烈犧牲的邱少雲(yun) ,有躍入冰河以生命換得朝鮮少年安然無恙的羅盛教…他們(men) 用生命譜寫(xie) 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被祖國人民稱為(wei) “最可愛的人”。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曆久彌新,必須永續傳(chuan) 承、世代發揚。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