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蒼森八桂,茲(zi) 地在湘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時隔四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赴廣西考察。這片土地上,有著他的深情牽掛。考察第一天,他重點關(guan) 注三件事。這些事,既發生在廣西北部的江河邊、村寨裏,又關(guan) 乎整個(ge) 中國;既發生在特殊的時間節點,又勾畫民族複興(xing) 的宏大脈絡。
4月25日考察點示意圖
回望一場戰役:血戰湘江,青史垂芳
4月25日上午,習(xi) 近平首先來到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考察紅軍(jun) 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
紅軍(jun) 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也是湘江戰役腳山鋪阻擊戰戰場遺址所在地。(總台央視記者李福遠、何柏霖拍攝)
湘江戰役,紅軍(jun) 長征途中的生死存亡之戰。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jun) 在廣西北部的湘江岸邊與(yu) 國民黨(dang) 軍(jun) 展開殊死決(jue) 戰,突破敵人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圍殲中央紅軍(jun) 於(yu) 湘江以東(dong) 的計劃。但中央紅軍(jun) 損失慘重,從(cong) 長征出發時的8.6萬(wan) 人銳減至3萬(wan) 餘(yu) 人。
湘江戰役形勢示意圖(總台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牽掛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明確要求做好烈士遺骸收殮保護工作、規劃建設好紀念設施。2019年9月,紅軍(jun) 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正式落成,主要包括紀念林區和紀念館。多年來發掘收殮的湘江戰役紅軍(jun) 烈士遺骸,安葬在紀念林區。
紀念林區的每一麵紅旗旁,都安葬著一位紅軍(jun) 英烈,旁邊的石頭上刻有編號。(總台央視記者李福遠、何柏霖拍攝)
25日上午,總書(shu) 記向湘江戰役紅軍(jun) 烈士敬獻花籃,並參觀了紅軍(jun) 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
花籃後麵,是紀念林區內(nei) 名為(wei) “紅軍(jun) 魂”的雕塑,長80米,高7米。(總台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紀念館內(nei) 的主題雕塑(總台央視記者王鵬飛、石偉(wei) 明拍攝)
當天在紀念館內(nei) 負責為(wei) 總書(shu) 記作講解的是全州縣紅軍(jun) 長征湘江戰役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中心副主任周運良。(總台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湘江戰役,作為(wei) 偉(wei) 大長征中最悲壯的一幕,一直銘刻在習(xi) 近平的內(nei) 心深處。
2014年10月31日,他在古田會(hui) 議舊址動情地說:“長征出發時,閩西子弟積極踴躍參加紅軍(jun) ,紅軍(jun) 隊伍中有兩(liang) 萬(wan) 多閩西兒(er) 女。擔任中央紅軍(jun) 總後衛的紅34師,6000多人主要是閩西子弟,湘江一戰幾乎全師犧牲。”
館內(nei) 名為(wei) 《浴血湘江》的油畫(總台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2019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講到一段往事:一位老紅軍(jun) 帶領團裏的閩西子弟,血戰湘江,很多戰友都犧牲了。這位老紅軍(jun) 說,死後要同戰友們(men) 長眠在一起。總書(shu) 記說,“這個(ge) 感情在我心裏”,“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ge) 顏色”。
油畫照《陳樹湘》。湘江戰役中,紅5軍(jun) 團第34師師長陳樹湘重傷(shang) 被俘,蘇醒後乘敵不備絞斷自己腸子,壯烈犧牲。(總台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從(cong) 2014年長征出發80周年訪福建古田,2015年遵義(yi) 會(hui) 議80周年訪貴州遵義(yi) ,到2016年長征勝利80周年訪寧夏將台堡,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訪江西於(yu) 都,再到今年建黨(dang) 100周年訪湘江戰役紀念園,習(xi) 近平一次次踏訪長征紀念地,這是他在新時代長征路上的崇高致敬和深情回望。
推進一項戰略: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造福群眾(zhong)
毛竹山村位於(yu) 全州縣城西部,與(yu) 紅軍(jun) 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同在才灣鎮。這是一個(ge) 隻有46戶156人的自然村,整個(ge) 村子方圓0.6平方公裏。
毛竹山村(總台央視記者李福遠、何柏霖拍攝)
當天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毛竹山村,考察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基層治理等情況。毛竹山村以世代生長的毛竹得名,但最有名的卻是新發展起來的葡萄產(chan) 業(ye) 。目前,全村葡萄產(chan) 業(ye) 基地發展到320多畝(mu) ,並輻射帶動周邊農(nong) 戶種植葡萄近3000畝(mu) 。
白色塑料膜的棚架下,是村裏種植的多品種葡萄。(總台央視記者馬超、張曉鵬、趙化拍攝)
近年來,毛竹山村葡萄平均年產(chan) 量可達100萬(wan) 斤以上,人均年收入3萬(wan) 元。“綠色葡萄”成了這裏的“綠色銀行”。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帶動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這些年村裏建起了24座漂亮的桂北特色居民樓。
鄭吉祥(左二)是桂林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技術員,當天他在葡萄園為(wei) 總書(shu) 記作介紹。(總台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80後”村民王德利告訴《時政新聞眼》,他們(men) 夫妻二人在村裏種了12畝(mu) 葡萄,去年收入10餘(yu) 萬(wan) 元。兩(liang) 個(ge) 女兒(er) 都在鎮裏讀小學,滿牆的獎狀就是最踏實的幸福例證。
王德利一家人當天拍攝的全家福(總台央視記者趙化拍攝)
去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是“三農(nong) ”工作重心的曆史性轉移。
毛竹山村的新民居(總台央視記者馬超拍攝)
從(cong) 今年2月赴貴州化屋村看特色苗繡產(chan) 業(ye) ,到3月赴福建武夷山看茶產(chan) 業(ye) 、赴沙縣看小吃業(ye) ,再到這次廣西考察在毛竹山村看葡萄種植業(ye) ,總書(shu) 記始終關(guan) 心著培育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這件大事。他道出的緣由是: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因地製宜選擇富民產(chan) 業(ye) 是關(guan) 鍵。
檢驗一項戰果:治理漓江,永續美景
25日下午,習(xi) 近平來到漓江陽朔段,實地了解漓江流域綜合治理、生態保護等情況。
習(xi) 近平曾經談起他的“漓江情結”:少年時代,他曾來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還和幾個(ge) 同學在漓江遊泳,漓江山水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漓江風景區內(nei) 的喀斯特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an) 名錄。(總台央視記者張宇拍攝)
如詩如畫的漓江,一度被打破平靜。江麵住家船、網箱養(yang) 魚多處可見,采石場、老糖廠排廢頻繁,漓江生態亟待拯救。總書(shu) 記果斷指出,“要全力保護好桂林山水,繼續做好當地生態環境修複治理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讓這一人間美景永續保存下去。”
漓江生態(總台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近年來,桂林市全麵清理整治非法采砂、網箱養(yang) 魚等破壞生態的行為(wei) ,並實施漓江補水、汙水治理等工程。如今,漓江流域森林覆蓋率超過80%,幹流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實現了“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
總書(shu) 記此次重訪漓江,可以說是對漓江治理“戰果”的階段性“驗收”。
去年,陽朔縣旅遊接待總人數達到1370萬(wan) 人次。(總台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2017年在廣西考察時,習(xi) 近平實地察看了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和那考河濕地公園。他說,廣西生態優(you) 勢金不換。這一句話足見他對於(yu) 生態保護的重視。就在這次廣西考察前三天,習(xi) 近平在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hui) 時,首次提出共同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這是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方案”。
廣西之行,是今年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第五次國內(nei) 考察。“十四五”開局起步,正是關(guan) 鍵之時。從(cong) 湘江戰役戰史之啟迪、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之推進,到生態保護戰果之鞏固,透過廣西考察第一天的行程,可以領悟當代中國的“國之大者”,可以感知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奮鬥之誌。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