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赴廣西考察,首站來到位於(yu) 桂林市全州縣的紅軍(jun) 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這裏正是當年湘江戰役中腳山鋪阻擊戰的戰場遺址所在地。總書(shu) 記曾經多次談起這場慘烈的戰役。80多年過去,硝煙已散,思考遠未停止。
這一戰,我們(men) 失去了什麽(me) ?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透過這句流傳(chuan) 在桂北的民謠,仍能清晰回望80多年前那一場血雨腥風的慘烈戰役,那一段長征史上的壯烈悲歌。
耿飆之女耿瑩曾經說:“父親(qin) 是湖南人,很喜歡吃魚,但是絕不吃湘江的魚。因為(wei) 湘江戰役太慘烈了,多少戰友的血都流在湘江。”
1934年11月下旬,開始長征的中央紅軍(jun) 連續突破國民黨(dang) 三道封鎖線,抵達廣西境內(nei) 全州、興(xing) 安一線的湘江邊,計劃渡江進入湘西。
此時,蔣介石已調集40萬(wan) 大軍(jun) ,布下了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紅軍(jun) 圍殲於(yu) 湘江以東(dong) 。
11月27日,紅一軍(jun) 團主力率先渡過湘江,分兵控製了湘江西岸界首至腳山鋪一線的渡河點,並架設起浮橋。
廣西興(xing) 安縣界首渡口(總台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但是,由於(yu) 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中央縱隊行軍(jun) 速度極為(wei) 緩慢,直到12月1日才趕到湘江邊的渡口,貽誤了搶渡湘江的有利戰機。
12月1日淩晨,中央紅軍(jun) 在湘江南北兩(liang) 翼部署的阻擊線都被壓到了絕境,生死存亡的最後時刻到了。中共中央、中革軍(jun) 委、紅軍(jun) 總政治部聯合發出緊急電報,下達“我們(men) 不為(wei) 勝利者,即為(wei) 戰敗者”“高舉(ju) 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去”的軍(jun) 令。
陳列在湘江戰役紀念館的電報(總台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數萬(wan) 紅軍(jun) 將士奮不顧身,向著炮火而去,為(wei) 了信仰而戰,硬是撕開了敵人的防線,掩護中央縱隊渡過湘江,保存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在多個(ge) 場合提到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斷腸明誌”的壯烈故事。湘江之戰,年僅(jin) 29歲的陳樹湘奉命率部擔負全軍(jun) 後衛,與(yu) 十幾倍於(yu) 自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在完成掩護紅軍(jun) 主力和中央機關(guan) 過江任務後,渡江道路已被全部切斷。突圍時,陳樹湘腹部中彈,在昏迷中被俘。醒來後,陳樹湘乘敵不備,用手從(cong) 腹部傷(shang) 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實現了他“為(wei) 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紅三十四師也最終全軍(jun) 覆沒。
位於(yu) 湖南道縣的陳樹湘墓(總台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jun) 突圍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役。經此一役,中央紅軍(jun) 從(cong) 出發時的8.6萬(wan) 人銳減為(wei) 3萬(wan) 多人。
碧綠江水,被鮮血浸染。
湘江兩(liang) 岸,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feng) 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評價(jia) 湘江戰役,始終牽掛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明確要求做好烈士遺骸收殮保護工作、規劃建設好紀念設施。
這一戰,我們(men) 看到了什麽(me) ?
1934年10月,在“左”傾(qing) 錯誤路線的領導下,中央紅軍(jun) 未能打破國民黨(dang) 軍(jun) 隊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撤離中央蘇區,開始長征。
此時,中共中央負責人博古和掌握紅軍(jun) 軍(jun) 事大權的共產(chan) 國際軍(jun) 事顧問李德,已經剝奪了毛澤東(dong) 對紅軍(jun) 的指揮權,而且把毛澤東(dong) 的正確軍(jun) 事路線當作所謂“遊擊主義(yi) ”“逃跑主義(yi) ”加以反對和攻擊。
湘江戰役之前,毛澤東(dong) 曾建議紅軍(jun) 趁國民黨(dang) 各路軍(jun) 隊立足未穩之際,組織力量進行反擊,改變被動局麵。但是,李德、博古沒有采納,而是無視敵情變化,一味盲目西進,下達強渡湘江的命令。
紅軍(jun) 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內(nei) 的戰役雕塑(總台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在行軍(jun) 突圍中,博古、李德采取大搬家式的戰略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jun) 隊形。劉伯承將此比喻為(wei) “抬轎子行軍(jun) ”,彭德懷則直接稱之為(wei) “抬棺材走路”。
大量輜重物資嚴(yan) 重拖累了行軍(jun) 的速度,不到80公裏的路程,竟整整走了4天,致使紅軍(jun) 掩護部隊成建製地被敵擊散,甚至陣亡。
湘江戰役的慘重損失充分暴露了“左”傾(qing) 冒險主義(yi) 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yi) 給紅軍(jun) 帶來的嚴(yan) 重後果。對於(yu) 最終突破封鎖的紅軍(jun) 來說,擺在麵前的最大命題,是將來要走一條什麽(me) 樣的道路?
這一戰,我們(men) 獲得了什麽(me) ?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wei) 補償(chang) 的。”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長征開始後的接連失利尤其是湘江戰役的慘痛教訓,讓越來越多的紅軍(jun) 將士認識到,必須改變錯誤的戰略戰術,重新回到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代表的正確軍(jun) 事路線和政治路線上來。劉伯承後來回憶,“部隊中明顯地滋長了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
湘江戰役,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上的偉(wei) 大轉折提供了契機。後來召開的遵義(yi) 會(hui) 議確立了毛澤東(dong) 同誌在黨(dang) 中央和紅軍(jun) 的領導地位,開啟了我們(men) 黨(dang) 獨立自主解決(jue) 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
我們(men) 黨(dang) 再一次化險為(wei) 夷,贏得曆史主動,創造出四渡赤水河、攻克婁山關(guan) 、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激戰臘子口、大勝直羅鎮等英雄壯舉(ju) 。
曆史告訴我們(men) ,確立黨(dang) 中央的正確領導,擁有堅強成熟的領導核心,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同中國革命具體(ti) 實際結合起來,才能贏得革命道路上一個(ge) 又一個(ge) 勝利。
紅軍(jun) 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總台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黨(dang) 的曆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shu) 。”
每一段過往,成與(yu) 敗,榮與(yu) 辱,都是百年大黨(dang) 一路前行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強大精神動力。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