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園內(nei) ,紫荊繁盛,春日朗照。
已逾百年的清華學堂掩映於(yu) 樹蔭當中,素雅靜穆。每一方磚瓦都見證著一所大學的命運如何與(yu) 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陽光下,操場上揮灑汗水的青春身影與(yu) “為(wei) 祖國健康工作50年”幾個(ge) 大字相映生輝,彰顯著“體(ti) 魄與(yu) 人格並重”理念的曆久彌新。
一動一靜間,映照出清華大學積澱110年的精神氣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清華大學誕生於(yu) 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成長於(yu) 國家和民族奮進之中,發展於(yu) 國家和民族振興(xing) 之時。110年來,清華大學深深紮根中國大地,培育了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光榮傳(chuan) 統,形成了又紅又專(zhuan) 、全麵發展的教書(shu) 育人特色,為(wei) 國家、為(wei) 民族、為(wei) 人民培養(yang) 了大批可堪大任的傑出英才。這是一代代清華人拚搏奮鬥、勇攀高峰、爭(zheng) 創一流的結果。
春風化雨 其樂(le) 未央
“很多革命烈士犧牲時隻有二十幾歲,有的還不到二十歲,這些綻放的生命為(wei) 了中國的革命事業(ye) ,永遠停在了他們(men) 生命中最青春、最蓬勃的時刻。”不久前,全國高校黨(dang) 史接力宣講活動在清華大學啟動,清華大學博士生講師團與(yu) 國內(nei) 其他高校學生理論宣講社團共同參與(yu) 。在進一步了解黨(dang) 的光輝曆史、感悟黨(dang) 的初心使命的過程中,同學們(men) 更堅定了“祖國至上、人民為(wei) 先、事業(ye) 為(wei) 重”的理想信念。
竺可楨、侯德榜、茅以升、葉企孫、華羅庚、梁思成、聞一多、朱自清、吳晗、曹禺、錢偉(wei) 長、錢學森、費孝通、季羨林……大師輩出、燦若星辰。
1999年,23位科學家被授予“兩(liang) 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們(men) 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
近年來,清華園更是走出多位學術大師、興(xing) 業(ye) 英才、治國人才。其中,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將軍(jun) ,大學負責人,重要企業(ye) 、科學院所的領軍(jun) 人物等。
如今,一大批清華學子“立大誌、入主流、上大舞台、幹大事業(ye) ”,活躍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站、教育薄弱地區的鄉(xiang) 村學校、祖國邊陲的邊防哨所、國家重點單位的生產(chan) 科研一線……
立德立言,泱泱大風。一流學子,源於(yu) 一流的人才養(yang) 成——
1911年,《清華學堂章程》中規定“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wei) 宗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西南聯大以“剛毅堅卓”為(wei) 校訓,心係國難,育人不輟;新中國成立後,蔣南翔校長倡導“又紅又專(zhuan) 、全麵發展”“因材施教”之理念。
建設一流大學,關(guan) 鍵是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在清華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陳旭看來,“築強國建設之基,育可堪大任之才。麵向國家所需培養(yang) 人才,堅持國家至上、人民為(wei) 先是清華不變的血脈基因。”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堅持價(jia) 值塑造、能力培養(yang) 、知識傳(chuan) 授“三位一體(ti) ”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努力構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近十年來,以丘成桐、朱邦芬、張希、施一公、姚期智、鄭泉水六位院士為(wei) 首批首席教授的“學堂計劃”,致力於(yu) 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
2015年,學校發起成立中國高校創新創業(ye) 教育聯盟,致力於(yu) 為(wei)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2017年,學校全麵推行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yang) ,為(wei) 學生多樣化成長開拓廣闊空間。
2020年,強基計劃啟動,開啟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yang) 的嶄新探索。
“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le) 未央”。今日清華園,96歲仍堅守教學一線的張禮教授正在批改學生的文章;青年教師班慧勇忙著請教“師傅”,為(wei) 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做準備;在全球超算競賽中獲得“大滿貫”的學生超算團隊,正為(wei) 下一次競賽緊張準備;清華學堂內(nei) ,陽光爬上古樸的窗欞,穿過走廊進入教室,墨韻書(shu) 香間,同學們(men) 即將開始一場學術討論……
愛國奉獻 追求卓越
一所大學的命運,總是與(yu) 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的發展中成長起來的。
“試驗成功!”2020年11月3日7時10分,一個(ge) 振奮人心的消息從(cong) 清華大學核研院傳(chuan) 出。由清華大學牽頭技術研發的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1號NSSS(核蒸汽供應係統)模塊冷態功能試驗成功,標誌著全球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業(ye) 示範電站雙模塊冷試順利完成,為(wei) 後續熱態功能試驗、機組裝料等關(guan) 鍵節點奠定了堅實基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大學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guan) 創新。
“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清華人是有一股子豪氣的。
1933年初,清華師生研製成功適合中國國情的成本低、效率高、易推廣鋅粉製造方法,使得鋅粉與(yu) 軍(jun) 用煙幕彈大規模製造成為(wei) 可能。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國際安全形勢日益嚴(yan) 峻,發展新中國原子能事業(ye) 成為(wei) 當務之急。清華大學聞令而動,決(jue) 定成立工程物理係,建設原子能科學實驗基地。1960年,核研院(200號)成立,建院時團隊平均年齡僅(jin) 23歲半,於(yu) 1964年建造了我國首座自行研究、設計、建造的核反應堆,後又相繼建成了低溫供熱堆、高溫氣冷堆等。
此後,清華師生又研製或設計了中國第一批大規模通信專(zhuan) 用集成電路、世界第一套鈷60集裝箱CT檢測係統、世界上第一座全斷麵碾壓混凝土薄拱壩……進入新世紀,清華人自行設計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模塊化高溫氣冷堆實驗電站,並於(yu) 2003年實現滿功率並網發電,標誌著中國在新型核能技術領域處於(yu) 世界領先地位。
一個(ge) 世紀又十年,清華與(yu) 祖國同成長。
秉持實幹精神,清華大學全麵提升科研創新能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多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或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貢獻了一批世界領先的高質量創新成果——
“立體(ti) 視頻重建與(yu) 顯示技術及裝置”項目將我國立體(ti) 視頻技術向前推動了一大步;“輻射成像創新團隊”為(wei) 打擊走私築起了高科技屏障,助力中國成為(wei) 全球集裝箱檢查新技術的引領者;“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被楊振寧先生評價(jia) 為(wei) “諾貝爾獎級”的科研成果……
以國家發展建設為(wei) 己任,清華航天科技成果助力天宮一號與(yu) 神舟八號交會(hui) 對接;清華部分師生參與(yu) 港珠澳大橋健康監測係統設計、為(wei) 大橋使用保駕護航;清華承擔的“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啟動,意味著世界最深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進入建設新階段,將為(wei) 中國和全世界的前沿物理實驗貢獻一個(ge) 更為(wei) 純淨的“開放共享”平台。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切囑托化作清華人前行的動力。2020年初,麵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清華大學醫學院師生聯合博奧生物研發團隊成功研發了全自動、全封閉式可在45分鍾內(nei) 完成“樣本入—結果出”、35分鍾就能報陽的“全集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芯片係統”,並同步研發了中通量新冠核酸檢測芯片、高通量快檢的全套產(chan) 品,將國內(nei) 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提升到一個(ge) 全新的水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讓全校師生備受鼓舞。清華將持續以一流的創新成果建設一流的大學,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成為(wei) 服務國家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說。
致力於(yu) “建設最高等學術”,對於(yu) 清華人來說,始終如此。
人文日新 行健不息
在清華大禮堂南牆上,懸掛著1926年畢業(ye) 的校友們(men) 贈送給母校的“人文日新”牌匾。“日新”二字,出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指革故鼎新,勇於(yu) 突破。
站在新起點,清華人認識到,必須通過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前瞻性的改革創新,解決(jue) 製約學校發展的一係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方能實現新的跨越。於(yu) 是,跨入新百年的清華大學開啟了一場使命驅動的係統改革——
加快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既是清華大學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迫切需求,更是國家發展的迫切需求。2016年起,學校先後召開兩(liang) 次全校科研工作討論會(hui) ,全麵推進學校科研體(ti) 製機製改革。以前沿部署、學科交叉、新型智庫、科技成果轉化和完善學術評價(jia) 製度為(wei) 重點,探索符合科研規律的組織管理模式;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於(yu) 深厚的基礎研究,產(chan) 生於(yu) 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liang) 方麵具有天然優(you) 勢。2017年起,學校布局3個(ge) 實體(ti) 和7個(ge) 虛體(ti) 跨學科交叉科研機構,旨在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深入推進學科交叉;
全球高等教育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的大學也要站在世界地圖前思考辦學定位。2016年,清華大學發布實施學校曆史上首部全球戰略,以“立足中國、麵向世界、傳(chuan) 承創新、卓越發展”為(wei) 原則,著力培養(yang) 具備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人才,開展服務國家和世界的研究,全麵提升國際化辦學能力與(yu) 全球影響力。
在清華大禮堂前的日晷基座上,鐫刻著四個(ge) 字——“行勝於(yu) 言”。這四個(ge) 字作為(wei) 校風,鞭策一代代清華人嚴(yan) 謹務實、拚搏進取,也督促今天的清華人敢為(wei) 人先、迎難而上。
人事製度改革,是深化學校綜合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改革的難點。清華打出教師分係列管理、教研係列準聘長聘、薪酬體(ti) 係改革等多項人事製度改革“組合拳”。根據職責不同,將教師分為(wei) 教研、研究、教學三大係列;準聘長聘製度通過2到3個(ge) 聘期的考核,致力於(yu) 鼓勵有學術誌趣和學術潛力的優(you) 秀人才從(cong) 事長周期、基礎性、前沿性研究;薪酬體(ti) 係改革則與(yu) 教師分係列改革相配套,對不同係列的教師采用不同的保障和激勵措施。
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五唯”頑疾是當前教育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2020年,清華發布相關(guan) 規定,回答“破立”之問,將立質量放在建立符合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治理體(ti) 係和價(jia) 值追求的學術評價(jia) 製度的首要地位。
人文日新,行健不息。對清華曆史多有探究的清華大學中文係原主任徐葆耕說,清華大學在災難中誕生,卻因災難而自強獨立,行健不息。
當年,季羨林先生在被問及何為(wei) 清華精神時談道:永葆青春,永遠充滿了生命活力,永遠走向上的道路。
是的,清華園,永遠湧動著向上的力量。
創新引領 自強奮進
站在2021年的節點,清華人滿懷豪情。“清華的故事充分證明,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中國的大學隻有深深紮根在中國的大地上、充分發揮中國的製度優(you) 勢,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陳旭說。
站在2021年的節點,清華人深感責任之重。“高等教育是一個(ge) 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是孕育和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是國家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一流大學要為(wei) 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發揮引領作用,清華大學要主動擔負起更重要的使命,實現新的引領。”邱勇說。
在校慶日到來之際,“自強成就卓越,創新塑造未來”被確定為(wei) 110年校慶主題。簡單的一句話,卻有著穿越時空的力量。
1914年,清華園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演講。在這次日後被無數次提及的演講中,梁啟超寄語清華學子:“作中流之砥柱”。也正是這次演講,誕生了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此成為(wei) 一代代清華人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成為(wei) 百餘(yu) 年後,新一代清華人砥礪再出發的深沉動力。
——要以更高的標準提升人才培養(yang) 質量,以服務黨(dang) 和國家戰略需要和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為(wei) 導向,加快構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要以更高的標準提升學術創新水平。以服務國家、服務育人、文化引領和學術引領為(wei) 原則,完善和發展以健康的學術生態為(wei) 基礎,以製度健全、機製暢通的學術治理為(wei) 保障,以一流學術成果產(chan) 生和一流人才培養(yang) 為(wei) 目標的大學創新體(ti) 係,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成為(wei) 服務國家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要以更高的標準提升國際交流合作層次。研究製定新一輪全球戰略,努力建設更開放、更融合、更有韌性的大學。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是清華大學提升辦學質量、辦學水平的最好時期,是服務國家發展和民族複興(xing) 並作出重要貢獻的最好時期。學校要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內(nei) 涵式發展道路,奮力開拓學校發展新格局。”邱勇談道。
清華園西南角,由林徽因參與(yu) 設計、朱自清題名的“勝因院”,曾留下許多大師的足跡。如今,勝因院22號小樓已經成為(wei) 麵向世界各國師生的活動中心。在這裏,師生們(men) 立足中國、放眼世界。
此番圖景,正折射出一個(ge) 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更從(cong) 容、更有韌性的清華從(cong) 110年光陰中走來,廣納四海英才,向世界一流前列闊步前行。
回首過往,清華人始終銘記“一國之大學,當有其對於(yu) 一國之任務;一代之大學,當有其處於(yu) 一代之特點。”
麵向未來,清華大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為(wei) 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 為(wei) 服務國家富強民族複興(xing) 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