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陝西省寧陝縣海棠園村——致富產業落地生金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天剛亮,海棠園村的山上山下,村民身影出現在田間地頭。

  其中的一個(ge) 身影便是孫先海。走進他家,天麻種和菌材碼得整整齊齊。“新栽兩(liang) 畝(mu) 天麻,到年底能賺六七萬(wan) 元。”曾是貧困戶的孫先海靠著家門口的產(chan) 業(ye) 脫了貧。

  陝西省寧陝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地處秦巴山區,貧困發生率曾高達46%,32平方公裏的轄區內(nei) 僅(jin) 有1056畝(mu) 耕地。

  如今,水稻、天麻、蜂蜜、林麝等致富產(chan) 業(ye) 分布山間。“以前的生計隻靠外出打工,現在就地發展產(chan) 業(ye) ,多條腿走路更踏實。”海棠園村村支書(shu) 李華文說,“要選對產(chan) 業(ye) 、選好產(chan) 業(ye) ,讓致富產(chan) 業(ye) 落地生金。”

  2017年起,在村支部引領下,海棠園村陸續成立5家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設立2個(ge) 種植養(yang) 殖園區,吸納150餘(yu) 人就近務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均增收2600元以上。全村已種植生態水稻100餘(yu) 畝(mu) ,天麻、豬苓等中藥材6萬(wan) 餘(yu) 窩,養(yang) 蜂1000餘(yu) 箱,養(yang) 殖林麝300餘(yu) 隻。

  當地傳(chuan) 統的養(yang) 蜂方式,是把粗壯的原木截成約1米長的小段,對半劈開,鑿空拚成桶狀蜂箱。“一年到頭不怎麽(me) 管,一桶每年隻能產(chan) 十來斤蜜。”海棠園中蜂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劉大華回憶。

  老辦法難讓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形成規模。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寧陝縣請來養(yang) 蜂專(zhuan) 家,指導蜂農(nong) 采用新型標準化蜂箱。新法養(yang) 蜂讓劉大華當年就嚐到甜頭,原本觀望的村民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輻射周邊3個(ge) 鎮6個(ge) 村,有20個(ge) 蜂場、3000多箱蜜蜂。劉大華算了一筆賬:“新法養(yang) 蜂,一箱能產(chan) 30斤蜜,收購價(jia) 在1200元左右,按一名社員管50箱來算,年收入就是6萬(wan) 元。”

  看到家鄉(xiang) 發展勢頭好,不少能人回了鄉(xiang) ,文治榮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村裏經營一家土特產(chan) 經銷店和一家電商物流服務站。蜂蜜、大米、幹竹筍擺入城鎮超市貨架,全村電商銷售額去年突破150萬(wan) 元。

  今年初,海棠園村引進香菇種植,村民張明學包下2萬(wan) 袋。“以前都是看到人家賺了錢,我再跟進。現在菌袋生產(chan) 廠家提供技術指導,合作社提供包裝冷藏服務,我的信心更足了。”

  “去年來過一次就喜歡上了這裏,我現在是回頭客了。”在海棠園村觀光魚塘,魚簍裏的十幾條大鯉魚是遊客向興(xing) 偉(wei) 垂釣一下午的收獲。垂釣節的100個(ge) 名額兩(liang) 天就報滿了。鄉(xiang) 村旅遊穩步推進,海棠園村的插秧節、蜂蜜節、山貨節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2020年2月,海棠園村脫貧出列。近百戶村民搬進了樓房,水、電、路進村入戶,硬化道路17公裏、修建人飲工程8處、架設網絡線路13公裏……“小車開到家、網絡隨處刷、喝水院中接、用電就插卡”,基礎設施的改善讓村民的日子過得更好了。

發布時間:2021年04月18日 10:16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