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西海固的蜜裏,淌著百花香”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桃花紅,杏花粉,山上花樹如雲(yun) ,遠遠就能聽見蜂群嗡嗡作響。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眼下正是蜜蜂傳(chuan) 花授粉的好時節。誰能想到,30多年前,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蜜蜂,是要餓肚子的。

  孟塬鄉(xiang) 小石溝村村民陳儉(jian) 銀今年57歲,家裏世代養(yang) 蜂。打他記事起,當地養(yang) 蜂釀蜜就在逐年減產(chan) 。小時候聽老人講,早先一窩蜂一年能出幾十斤蜜,可他從(cong) 未見過。“一窩蜂滿打滿算,產(chan) 量從(cong) 10斤降到8斤,後來不但搖不出蜜,還把蜜蜂給餓跑了。”

  當地養(yang) 的是中華蜂,定地飼養(yang) ,如果周邊5公裏找不到蜜源,蜂群就是白忙一場。“那些年小蜜蜂歸巢,掛不到多少粉,肚子癟著吸不著蜜。”陳儉(jian) 銀感慨道,別說方圓5公裏,那時彭陽縣所處的西海固山區大多禿山禿嶺,“哪有多少花源可供放蜂采蜜?”

  最初的轉機發生在1983年,彭陽設縣,發動男女老少人拉肩扛,上山種果樹,開展小流域治理。2002年後,推行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近10年來,西海固啟動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留下故土家園恢複生態。

  幾代人努力,彭陽縣森林覆蓋率從(cong) 3%提升到30.6%,昔日的水土流失區變為(wei) 生態示範區。蜂群回來了,陳儉(jian) 銀的兒(er) 子陳澤恩也返鄉(xiang) 了,接過祖輩的蜂箱,成了扶貧產(chan) 業(ye) 帶頭人。曾經,300多個(ge) 貧困戶來到他家,學習(xi) 辨工蜂、育蜂王、護蜂群過冬。

  孟塬鄉(xiang) 把養(yang) 蜂作為(wei) 富民產(chan) 業(ye) ,給扶持政策,搞農(nong) 民培訓。鄉(xiang) 黨(dang) 委倡導“多種花,少打藥”,起初有人想不通,“憑什麽(me) 不讓我用農(nong) 藥?”後來發現采蜜區種出的瓜果菜蔬更搶手,更能賣出好價(jia) 錢。村民紛紛響應,蜜蜂成了當地好生態的“代言人”。如今平均一箱蜂能產(chan) 30多斤蜜,行情好能賣3000多元,877戶貧困戶借此脫貧。

  彭陽縣每年外銷50多噸蜂蜜,粗算就是1300多萬(wan) 元收入。孟塬鄉(xiang) 養(yang) 蜂最多,近年來養(yang) 蜂戶隻恨蜜源不夠,把田間屋後種得花團錦簇,不留空地。

  更廣闊的西海固等待蜂群歸來。在彭陽縣草廟鄉(xiang) ,養(yang) 蜂戶祁永峰日夜趕工,製作木製蜂箱,銷往周邊各縣。他算過,彭陽過去幾百箱蜂都喂不飽,現在已達1.8萬(wan) 箱,蜂群飽和起碼在2.5萬(wan) 箱以上。

  以如今西海固綠樹繁茂、山花遍野的體(ti) 量,能承載多少箱蜜蜂,祁永峰連說“多到不敢想”。但銷路他敢想:“如今人們(men) 富了,好蜂蜜放在網上,有多少賣多少。咱西海固的蜜裏,淌著百花香。”

發布時間:2021年04月16日 06:44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