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個瞬間說百年】1938,“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國共兩(liang) 黨(dang) 在如何抗日的問題上,一開始就存在著不同主張。蔣介石集團實行片麵抗戰路線,單純依靠政府和軍(jun) 隊的抗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則主張實行全麵抗戰路線,使抗日戰爭(zheng) 成為(wei) 真正的人民戰爭(zheng) 。

  為(wei) 動員並組織人民群眾(zhong) 進行全麵抗戰,必須明確提出抗戰的軍(jun) 事戰略方針。當時,“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都有相當大的市場。中日戰爭(zheng) 的過程究竟將怎樣發展?中國能否取得抗戰勝利?如何才能取得勝利?這些問題亟待得到明確解決(jue) 。

1938年,毛澤東(dong) 在延安窯洞撰寫(xie) 《論持久戰》。 新華社圖片

  為(wei) 了初步總結全國抗戰經驗,批駁當時流行的種種錯誤觀點,係統闡明黨(dang) 的抗日持久戰方針,毛澤東(dong) 在1938年五六月間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講演,明確指出:“中國會(hui) 亡嗎?答複:不會(hui) 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複:不能速勝,抗日戰爭(zheng) 是持久戰。”他分析了戰爭(zheng) 雙方存在著的互相矛盾的四個(ge) 基本特點,即:日本是帝國主義(yi) 強國,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日本的侵略戰爭(zheng) 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zheng) 是進步的、正義(yi) 的;日本是個(ge) 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zheng) ,中國是個(ge) 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zheng) ;日本的非正義(yi) 戰爭(zheng) 失道寡助,中國的正義(yi) 戰爭(zheng) 得道多助。進而指出:第一個(ge) 特點決(jue) 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後三個(ge) 特點決(jue) 定了中國不會(hui) 亡國,經過長期抗戰,最後勝利屬於(yu) 中國。

1938年5月,毛澤東(dong) 在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jun) 政大學作《論持久戰》的報告。 新華社圖片

  《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zheng) 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ge) 階段。明確提出,通過三個(ge) 階段,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再到優(you) 勢。其中,戰略相持階段的時間將相當長,遇到的困難也將最多,然而它是整個(ge) 戰爭(zheng) 轉變的樞紐。在這個(ge) 階段中,我們(men) 的作戰形式主要的是遊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這個(ge) 階段的戰爭(zheng) 是殘酷的,但是遊擊戰爭(zheng) 能夠勝利。中國將變為(wei) 獨立國,還是淪為(wei) 殖民地,不決(jue) 定於(yu) 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sang) 失,而決(jue) 定於(yu) 第二階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wei) 強的力量。

  《論持久戰》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zheng) 的偉(wei) 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yu) 民眾(zhong) 之中”。指出爭(zheng) 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zhong) ,實行人民戰爭(zheng) 。在整個(ge) 戰爭(zheng) 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推動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zheng) 的汪洋大海之中。

1938年刊印的毛澤東(dong) 《論持久戰》一書(shu) 局部。 新華社圖片

  《論持久戰》係統闡明了黨(dang) 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抗日戰爭(zheng) 的綱領性文獻。它不僅(jin) 指明了必須持久抗戰才能取得最後勝利的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動員人民群眾(zhong) ,在持久戰爭(zheng) 中不斷削弱敵方的優(you) 勢、生長自己的力量、以奪取最後勝利的切實可行的辦法,大大增強了人們(men) 堅持抗戰的決(jue) 心和信心。一篇講演具有如此強大的說服力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曆史上是少有的。以後抗日戰爭(zheng) 的實踐,充分證明《論持久戰》中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與(yu) 此同時,毛澤東(dong) 還寫(xie) 作了《抗日遊擊戰爭(zheng) 的戰略問題》一文,特別強調了抗日戰爭(zheng) 全過程中遊擊戰爭(zheng) 的重要戰略地位。

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專(zhuan) 題

發布時間:2021年04月15日 10:16 來源:新華社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