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在侵占東(dong) 北後,加緊了對華北的爭(zheng) 奪。1935年6月中旬,在日本脅迫下,國民黨(dang) “中央軍(jun) ”撤出平津和河北,整個(ge) 華北危在旦夕。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ju) 行聲勢浩大的抗日遊行,由此開始的一二·九運動迅速波及全國,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興(xing) 起說明,中國已處於(yu) 政治形勢大變動的前夜。把各種要求抗日的力量匯合起來,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禦外敵,這一使命落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身上。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chan) 國際代表團草擬《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央為(wei) 抗日救國告全體(ti) 同胞書(shu) 》(八一宣言),不久公開發表。宣言主張停止內(nei) 戰,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jun) ,對日作戰。
1936年上半年,黨(dang) 中央和駐共產(chan) 國際代表團先後派馮(feng) 雪峰、潘漢年到上海,與(yu) 那裏的黨(dang) 組織重新建立聯係,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5月,愛國人士宋慶齡、沈鈞儒、鄒韜奮、陶行知、章乃器等發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hui) ,主張“停止內(nei) 戰,一致抗日”。
與(yu) 此同時,黨(dang) 對駐紮在西北地區的以張學良為(wei) 首的東(dong) 北軍(jun) 和以楊虎城為(wei) 首的第十七路軍(jun) 的統一戰線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到1936年上半年,紅軍(jun) 和東(dong) 北軍(jun) 、第十七路軍(jun) 之間,實際已停止敵對行動。但是,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ei) ”的方針並沒有根本改變。
這是當時刊登在《西北文化日報》上的西安事變的消息。 新華社圖片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親(qin) 赴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率部“剿共”。張學良、楊虎城在向蔣介石要求抗日遭拒後,於(yu) 12月12日淩晨,采取了“兵諫”,扣留了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nei) 戰、一致抗日等八項主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發動西安事變的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左)、楊虎城(右) 新華社圖片
事變發生後,張學良連夜電告中共中央。黨(dang) 中央派周恩來於(yu) 12月17日到達西安。在弄清情況後,黨(dang) 中央以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大局為(wei) 重,獨立自主確定了用和平方式解決(jue) 西安事變的方針。據此,周恩來與(yu) 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經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的承諾。
西安事變舊址——兵諫亭。 新華社圖片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jue) ,成為(wei) 時局轉換的樞紐,對促成以國共兩(liang) 黨(dang) 合作為(wei) 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從(cong) 此,十年內(nei) 戰的局麵基本結束,國內(nei) 和平初步實現。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liang) 黨(dang) 實行第二次合作已成為(wei) 不可抗拒的大勢。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