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脫貧攻堅答卷】19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範圍 築牢保障網 脫貧不返貧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河北省康保縣土城子鎮朝陽互助幸福院裏,一出地方戲正在上演。65歲的李德大爺坐在小廣場的戲台前,看得津津有味,“自從(cong) 住進幸福院,不愁吃、不愁穿,還有醫生給咱定期體(ti) 檢,每天心情好,身體(ti) 也越來越硬朗了!”李大爺的幸福生活,是我國兜底保障網愈加牢靠的一個(ge) 縮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民政工作關(guan) 係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hui) 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民政部門以完善製度機製、聚焦特殊群體(ti) 、助力重點地區攻堅等政策“組合拳”,兜住最困難群體(ti) ,保住最基本生活。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1936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社會(hui) 救助兜底保障範圍,占全部脫貧人口的19.6%,脫貧地區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建起牢靠的兜底保障網

  “多虧(kui) 了低保政策,幫我們(men) 家渡過難關(guan) 。”2018年,內(nei) 蒙古赤峰市鬆山區當鋪地滿族鄉(xiang) 南平房村村民王貴軍(jun) 因病致貧,鄉(xiang) 民政辦獲得信息後,第一時間入戶核實情況,並按規定將王貴軍(jun) 一家三口納入農(nong) 村低保範圍,每人每年享受4400元低保。穩定的保障措施幫助王貴軍(jun) 一家緩過勁兒(er) 來。

  “社會(hui) 救助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最後一道防線。”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說,民政部門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ti) 、聚焦群眾(zhong) 關(guan) 切,綜合運用社會(hui) 救助等保障措施,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努力做到“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完善政策,兜住民生底線。

  53歲的李冬梅是吉林省通榆縣烏(wu) 蘭(lan) 花鎮太平村的低保脫貧戶。從(cong) 納入低保,到收入增加實行“脫貧退出”,再到突發重病納入低保兜底“支出核減”,救助政策讓這個(ge) 處於(yu) 貧困邊緣的家庭實現穩定脫貧。

  通榆縣民政局社會(hui) 救助中心主任張海英說,2016年以來,縣民政局在落實落細低保政策、做到應保盡保的同時,堅持返貧致貧風險預警與(yu) 動態幫扶一體(ti) 推進。

  從(cong) 全國看,民政部連續多年出台加強農(nong) 村低保製度與(yu) 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具體(ti) 措施,夯實兜底保障製度基礎,確保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社會(hui) 救助兜底保障範圍。

  健全機製,精準施策。

  如今在內(nei) 蒙古,來自財政廳、人社廳等21個(ge) 部門的46類352項數據,匯聚在社會(hui) 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數據共享平台上。通過數據共享,已累計核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5.54萬(wan) 人次,反饋核查數據243.55萬(wan) 條,精準識別出因病、因災等造成較大支出的對象,及時提供救助。

  “建立健全社會(hui) 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製、困難群眾(zhong) 監測預警機製,既可以做到早發現、早幫扶,也有助於(yu) 有效防止返貧。”中國社科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民政部持續將政策、項目、資金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zhong) 傾(qing) 斜,築牢兜底保障的堅固防線。”唐承沛介紹,中央財政安排的困難群眾(zhong) 救助補助資金,連續多年向深度貧困地區傾(qing) 斜。從(cong) 2017年底開始,全國所有的縣(市、區)農(nong) 村低保標準全部超過了國家扶貧標準,納入兜底保障範圍的貧困人口,穩定實現了“不愁吃、不愁穿”。

  分類施策,讓各類特殊困難群體(ti) 生活有保障

  “感謝扶貧好政策,讓我可以繼續讀書(shu) 。”去年5月,山東(dong) 省梁山縣付廟村的孤兒(er) 小輝將一麵“疾病無情 民政有愛”的錦旗送到縣民政局。

  小輝患有心髒主動脈瓣狹窄,去年4月病情加重,急需手術治療。“父母去世,出嫁的姐姐家庭困難,手術費用從(cong) 哪來?”縣民政局及時施以援手,需要個(ge) 人承擔的4萬(wan) 元手術費用全部由“孤兒(er) 醫療康複明天計劃”救助。身體(ti) 恢複健康後的小輝,考上了臨(lin) 沂職業(ye) 學院繼續學習(xi) 。

  像小輝一樣的特殊困難群體(ti) ,是民政部門有效履行兜底責任的重點關(guan) 注對象。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一整套社會(hui) 救助製度,通過分類施策、精準幫扶,特殊困難群體(ti) 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製度分別惠及困難殘疾人1213萬(wan) 人、重度殘疾人1474萬(wan) 人。

  強化臨(lin) 時救助,確保急有所紓。

  2019年,貴州省納雍縣百興(xing) 鎮老街村村民鄧書(shu) 蘭(lan) 接到孫子的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時,又喜又愁。“孩子考上大學是好事,可他爸媽已經去世,這學費從(cong) 哪來?”憂愁之際,傳(chuan) 來好消息——民政部“福彩圓夢·孤兒(er) 助學工程”每年可資助1萬(wan) 元助學金。孩子上大學的問題解決(jue) 了,鄧書(shu) 蘭(lan) 別提有多高興(xing) 了。

  “對於(yu) 貧困群眾(zhong) 遭遇的突發性、緊迫性、臨(lin) 時性生活困難,強化臨(lin) 時救助急難救助功能,開展先行救助,可高效快捷解決(jue) ‘燃眉之急’。”民政部社會(hui) 救助司司長劉喜堂介紹,近年來,臨(lin) 時救助製度成效進一步凸顯,2020年全國共實施臨(lin) 時救助1341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46.1%。

  動員社會(hui) 力量,確保困有所扶。

  聽說區裏招募誌願者,江西省萍鄉(xiang) 市湘東(dong) 區下埠鎮大陂村的柳定芳第一時間報了名。“我家2017年脫了貧。生活好了,我也想為(wei) 有需要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經過考察和綜合評價(jia) ,柳定芳如願成為(wei) 一名誌願者,負責探視巡訪本村6名困難老人。

  民政部門引導社會(hui) 組織、慈善力量、專(zhuan) 業(ye) 社工、誌願者參與(yu) 脫貧攻堅,使兜底保障既有力度,更有溫度。脫貧攻堅以來,全國社會(hui) 組織共實施扶貧項目超過9萬(wan) 個(ge) ,投入各類資金1245億(yi) 元,為(wei) 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寫(xie) 好易地搬遷“下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zhong) 穩得住、能致富

  “十三五”期間,全國960多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喬(qiao) 遷新居。易地搬遷之後,如何實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民政部出台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專(zhuan) 項政策,動員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合力寫(xie) 好易地搬遷“下半篇”文章。

  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讓搬遷群眾(zhong) 住得下。

  “當初,聽說要搬下山,心裏沒底。現在娃兒(er) 有地方讀書(shu) ,我也可以放心外出務工了。”說起搬遷後的新生活,四川省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居民莫色爾布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為(wei) 打消搬遷群眾(zhong) 的顧慮,昭覺縣組織未入住群眾(zhong) 到新建的中小學校、幼兒(er) 園參觀,實地感受專(zhuan) 職社工提供的“四點半”課堂和“日間照料中心”。眼見為(wei) 實,沒了後顧之憂,莫色爾布一家欣然搬進了新社區。

  營造社區家庭氛圍,讓搬遷群眾(zhong) 住得好。

  “不僅(jin) 免費理了發,還學習(xi) 了插花,社區這些服務真是太貼心了。”在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響塘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參加完“愛心集市”便民利民體(ti) 驗日活動的安蓮英開心地說。

  和安蓮英一樣,響塘龍社區裏住著不少易地搬遷過來的脫貧戶。如今在這個(ge) 安置點,孩子有人陪著閱讀繪本,老人有人領著做健康操,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讓社區越來越熱鬧,也讓搬遷群眾(zhong) 越來越喜愛這個(ge) 新家。

  建好安置社區服務體(ti) 係,讓搬遷群眾(zhong) 能致富。

  廣西隆安縣城廂鎮震東(dong) 社區,43棟樓共安置了約2.4萬(wan) 名搬遷群眾(zhong) 。為(wei) 了打通服務群眾(zhong) “最後一米”,社區打造“樓棟管家”團隊,推動社區服務下沉到戶。

  如今,居民家裏有啥事情,第一個(ge) 想到的就是“樓棟管家”。搬遷戶梁冠鋒說,“就連找工作,社區幹部都幫咱操心。”據介紹,為(wei) 解決(jue) 社區居民就業(ye) ,“管家”采取“企業(ye) 派單、居民點單、社區送單”服務模式,去年以來,累計送工325批23500人,幫助居民增收300多萬(wan) 元。

發布時間:2021年04月02日 07:14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