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學黨(dang) 史、用黨(dang) 史,多次到訪“紅色聖地”,在不同場合談感悟、講故事。在全黨(dang) 開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之際,讓我們(men) 從(cong) 習(xi) 近平《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一書(shu) 中,一起來學習(xi) 一下這些年總書(shu) 記提到的感人至深的黨(dang) 史故事。
2019年9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視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這是習(xi) 近平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參觀《為(wei) 新中國奠基》主題展覽。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01
甘祖昌與(yu) 龔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紹全國道德模範龔全珍同誌,她是老將軍(jun) 甘祖昌同誌的夫人。甘祖昌同誌是江西老紅軍(jun) 、新中國的開國將軍(jun) ,但他堅持回農(nong) 村當農(nong) 民,龔全珍同誌也隨甘祖昌同誌一起回到農(nong) 村艱苦奮鬥。半個(ge) 多世紀過去了,龔全珍同誌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精神,並當選了全國道德模範,出席我們(men) 今天的會(hui) 議,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龔全珍同誌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men) 要把艱苦奮鬥精神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去。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會(hui) 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的講話
背景故事鏈接: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將軍(jun) 銜後不到兩(liang) 年,甘祖昌主動辭去新疆軍(jun) 區後勤部長職務,帶著妻子龔全珍,回到家鄉(xiang) 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xiang) 沿背村務農(nong) 。原因很簡單:為(wei) 了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建設家鄉(xiang) ,讓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龔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當地學校當老師,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nong) 村建設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給妻子和兒(er) 女唯一的遺產(chan) 是一隻鐵盒子,裏麵用紅布包著3枚閃亮的勳章,那是1955年他榮獲的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與(yu) 二級解放勳章……
02
“四有”書(shu) 記穀文昌
福建這片熱土孕育了許多先進人物,穀文昌同誌就是一個(ge) ,我多次提到過他的事跡。他在東(dong) 山縣工作了十五年,帶領全縣人民拚搏奮戰,把一個(ge) 荒漠化的孤島變成半島,並建成了海上綠洲,使群眾(zhong) 擺脫了世代逃荒要飯的苦日子,也為(wei) 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穀文昌同誌的事跡同焦裕祿、楊善洲同誌的事跡一樣,展示了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和一名領導幹部的堅強黨(dang) 性、遠大理想、博大胸懷、高尚情操。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日在福建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
背景故事鏈接:
1950 年,穀文昌隨解放軍(jun) 南下至福建省東(dong) 山島,生前曾任東(dong) 山縣縣長、縣委書(shu) 記。東(dong) 山島東(dong) 南部原有3.5 萬(wan) 多畝(mu) 荒沙灘,狂風起時飛沙侵襲村莊,吞噬田園。穀文昌到東(dong) 山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下定決(jue) 心,要率領群眾(zhong) 戰勝風沙,根治旱澇,並發出誓言:如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14個(ge) 春秋的拚搏奮戰,穀文昌和縣委一班人帶領全縣軍(jun) 民植樹造林防治風沙,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修公路、築海堤、建海港、造鹽田……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東(dong) 山舊貌,把一個(ge) 荒島變成了寶島。
03
“半截皮帶”的故事
在參觀軍(jun) 史館時,我對長征途中紅三十一軍(jun) 九十三師二七四團“半截皮帶”的故事,感觸很深。紅軍(jun) 戰士寧肯忍饑挨餓,也要將半截皮帶留下來,帶著它“去延安見毛主席”。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鐵心跟黨(dang) 走”的生動寫(xie) 照。
——二〇一六年一月五日在視察十三集團軍(jun) 時的講話
背景故事鏈接:
1936年7月,紅四方麵軍(jun) 31軍(jun) 93師274團8連(今該旅4連)和兄弟部隊開始第3次穿越草地。剛進入草地沒多久,戰士們(men) 就陷入了斷糧的困境,隻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戰士想到了吃牛皮腰帶。
當班裏其他6名戰友的皮帶都吃完後,年僅(jin) 14歲的戰士周廣才不得不把自己的皮帶拿出來。看著心愛的皮帶被割掉一段,切成一根根皮帶絲(si) 漂在稀溜溜的湯水裏,周廣才攥緊剩下的半截皮帶,眼含熱淚對戰友說:“我不吃了!同誌們(men) ,我們(men) 把它留作紀念吧,帶著它去延安見毛主席!”就這樣,大家懷著對革命勝利的憧憬,忍饑挨餓,將這剩下的半截皮帶保留下來。
在隨後的長征路上,周廣才的6位同班戰友相繼犧牲,隻有他隨紅四方麵軍(jun) 到達了延安。周廣才在皮帶的背麵燙上“長征記”3個(ge) 字,並用紅綢子包裹起來,紀念那段崢嶸歲月。
04
“紅岩精神”
重慶湧現了大批大義(yi) 凜然、高風亮節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如信仰堅定、不怕犧牲的趙世炎等人,英勇善戰、屢建功績的王良等人,堅貞不屈、永不叛黨(dang) 的江竹筠、王樸、陳然等人,嚴(yan) 守紀律、勇於(yu) 犧牲的戰鬥英雄邱少雲(yun) ,等等。解放戰爭(zheng) 時期,眾(zhong) 多被關(guan) 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經受住種種酷刑折磨,不折不撓、寧死不屈,為(wei) 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e) 獻出了寶貴生命,凝結成“紅岩精神”。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七日在重慶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
背景故事鏈接:
紅岩精神產(chan) 生於(yu) 抗戰相持階段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1939年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加強國統區工作,在重慶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開始了在國民黨(dang) 統治區長達八年的鬥爭(zheng) 曆程。在極其艱苦險惡的環境中,南方局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周恩來、董必武等同誌帶領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毛澤東(dong) 思想與(yu) 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努力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與(yu)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民族氣節的融合,在長期鬥爭(zheng) 中形成了一種代表成熟時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氣的精神品質——紅岩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與(yu) 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精神成果。
05
“腰纏萬(wan) 貫的乞丐”劉啟耀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背著金條乞討數年,曆盡千辛萬(wan) 苦尋找黨(dang) 組織繼續幹革命,不動用分毫黨(dang) 的經費。我們(men) 隻有繼承和發揚黨(dang)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才能應對“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才能正確處理公私關(guan) 係、破除“四風”頑疾。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
背景故事鏈接:
1934年10月,紅軍(jun) 主力長征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奉命留守蘇區,堅持遊擊鬥爭(zheng) 。在一次戰鬥中,他不幸左胸中彈暈了過去。醒來後,劉啟耀發現戰友已經轉移,他與(yu) 組織失去了聯係。這天夜裏,他掙紮著爬回原來藏身的洞口,取出了埋在亂(luan) 石堆中一個(ge) 沉甸甸的小布包,裏麵裝著13根金條和一批首飾、銀元,那是他和曾山同誌分手時,組織上要他妥為(wei) 保管的黨(dang) 的活動經費,這可比生命還重要!
劉啟耀深感責任重大,把小布包係在腰間,身穿爛棉襖,頭戴破雨笠,手拿打狗棍,在隨後兩(liang) 年尋找組織的過程中,以乞討度日,不曾動用分毫,被稱為(wei) “腰纏萬(wan) 貫的乞丐”。
06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一百年前,陳望道同誌翻譯了首個(ge) 中文全譯本《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為(wei) 引導大批有誌之士樹立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興(xing) 事業(ye) 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你們(men) 積極宣講老校長陳望道同誌追尋真理的故事,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是一件很有意義(yi) 的事情。希望你們(men) 堅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七日給複旦大學青年師生黨(dang) 員的回信
背景故事鏈接:
陳望道是中國著名教育家、語言學家。他翻譯了中國第一版《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擔任過《辭海》總主編。1920年4月底,陳望道曆時兩(liang) 個(ge) 月完成了《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的翻譯工作。5月,陳望道將《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文全譯本稿帶至上海,交由陳獨秀和李漢俊校閱,並於(yu) 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隨後平民書(shu) 社、上海書(shu) 店、國光書(shu) 店等相繼出版,截至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