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解說詞(第七集)自強不息日日新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本集主題

  “創新”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本期節目講述“創新”在中國曆史發展進程中的價(jia) 值與(yu) 作用,解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創新”的論述。

  第一部分:什麽(me) 是創新

  主持人康輝:

  學習(xi) 思想,領悟經典,感受平語近人。歡迎您收看《平“語”近人——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所有觀眾(zhong) 朋友們(men) ,大家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係列重要的講話、論述、文章當中,有一個(ge) 詞出現的頻率特別高,高到什麽(me) 程度呢?超過千次。這個(ge) 詞就是“創新”。可以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頻頻談創新、事事講創新、處處謀創新。那今天我們(men) 就圍繞著“創新”這樣一個(ge) 主題,通過解讀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我們(men) 來深入地領會(hui) 在創新領域,總書(shu) 記是如何帶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敢為(wei) 人先的。

  好,現在讓我們(men) 掌聲有請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寧教授。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大家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了新時代,我們(men) 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新時代新征程也麵臨(lin) 新問題新挑戰,麵臨(lin) 國內(nei) 的改革攻堅、高質量發展,麵對國際形勢的風雲(yun) 變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保持戰略定力和信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如何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走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和關(guan) 鍵。

  關(guan) 於(yu) 創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許多重要和精彩的論述。請問大家,聽過哪些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創新的金句呢?

  觀眾(zhong) :

  我記得有一句是“人有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you) ”。

  觀眾(zhong) :

  “在關(guan) 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今天我們(men) 這一集就聚焦“創新”,圍繞“創新”這個(ge) 主題,我們(men) 主要講三個(ge) 問題:第一,什麽(me) 是創新;第二,為(wei) 什麽(me) 要創新;第三,怎樣創新。到底什麽(me) 是創新呢?接下來,就讓我們(men) 看一段短片。

  總書(shu) 記原音短片一:

  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men) 的先人早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說,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

  主持人康輝:

  剛剛我們(men) 聽到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的這段話,是在2014年6月9號,他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hui) 上講的。這段話裏,總書(shu) 記有三處用典,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我們(men) 比較熟悉的。還有一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那麽(me) 這一句典出何處,又有怎樣的含義(yi) 呢?現在我們(men) 有請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yi) 人,北京師範大學康震教授為(wei) 大家講解。

  經典釋義(yi) 人康震: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文王》。這話是什麽(me) 意思呢?周,雖然隻不過是過去時候的一個(ge) 小國,過去的一個(ge) 舊邦,但是它的使命卻是要不斷地革新,不斷地走向創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出自《易經》,意思是說大自然的運行剛強勁健,君子處世也應該如天道一樣,追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呢,出自《禮記》的《大學》,意思是說隻有不間斷地,日日、月月、年年地革新,事物才會(hui) 不斷地向前發展。這隱喻著人類的文明、發展和創造才是我們(men) 不斷前行的動力。

  在這方麵,東(dong) 漢著名的造紙的專(zhuan) 家蔡倫(lun) ,是一個(ge) 非常好的例子。蔡倫(lun) 出身非常貧寒,所以很小的時候,就入宮做了宦官。後來被提升為(wei) 尚方令,主要是掌管宮裏邊的手工作坊,監督各種器械和各種禦用品的製造。那麽(me) 造紙就是尚方令管轄的項目之一。應該說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在西漢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麻紙。但是這個(ge) 紙啊,非常粗糙,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研發出新一代的紙張,就成為(wei) 了一個(ge) 很迫切的問題。那麽(me) 蔡倫(lun) 應該說經常到處尋訪造紙所需要的原材料。在他看來,樹皮、碎布、破舊的漁網等等,都是製作紙張的材料。經過反複的試驗、研製,那麽(me) 最終呢,蔡倫(lun) 終於(yu) 製造出了質量優(you) 良的紙張,不僅(jin) 使用起來很方便,而且成本也很低,普及起來非常方便。所以後世呢,就尊蔡倫(lun) 為(wei) 造紙的祖師,而且把他造的紙稱為(wei) “蔡侯紙”。應該說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著無上的智慧與(yu) 創新的能力,而且這種創新和智慧,對中國和世界的文明,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這三句話一並引用,是在鼓勵和倡導我們(men) 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以古代的聖賢為(wei) 榜樣,不斷地創新,努力地創新,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而不斷地、不懈地奮鬥。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謝謝康震老師的釋義(yi) 。

  什麽(me) 是創新?

  第一,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中國人民具有偉(wei) 大創造精神。在中國古代,從(cong) 思想學術到文學藝術,從(cong) 四大發明到萬(wan) 裏長城,創造了偉(wei) 大成就。在當代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feng) 碩,“蛟龍”“北鬥”“天宮”“天眼”“墨子”“悟空”等一大批科研成果相繼問世,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更是引人矚目。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新活力,前所未有地迸發出來,創造了偉(wei) 大奇跡。

  第二,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偉(wei) 大奇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麵的創新所取得的。

  第三,創新決(jue) 勝未來,改革關(guan) 乎國運。習(xi) 近平同誌在廈門工作期間,關(guan) 於(yu) 廈航合資經營的改革實踐,在福建工作期間,關(guan) 於(yu) “馬上就辦”以及後來浙江形成的“最多跑一次”等工作要求,就充分體(ti) 現了敢為(wei) 人先、求真務實的改革創新精神。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對創新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全麵深化改革持續發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謀劃和部署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全麵深化改革開放、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都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實踐,新時代改革創新的新進展。而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更是集中展現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2018年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yi) 式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

  總書(shu) 記同期聲:“衷心地感謝你們(men) ,我也相信你們(men) 又會(hui) 重整行裝再出發,又會(hui) 到需要你們(men) 的地方去。功不可沒、勞苦功高,而且這就是你們(men) 人生的價(jia) 值,要為(wei) 自己感到自豪,我們(men) 也為(wei) 你們(men) 感到自豪。一個(ge) 國家篳路藍縷,坎坷奮進到今天這一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你們(men) 這是最形象的體(ti) 現。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就是這麽(me) 走過來的,‘一國兩(liang) 製’就是這麽(me) 走過來的。”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港珠澳大橋,這條長達55公裏的海上巨龍,屹立在波瀾壯闊的伶仃洋上。在8年的建設之路上,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層出不窮。6.7公裏的隧道是當今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為(wei) 實現超長沉管隧道這一創想,團隊嚐試與(yu) 外國公司技術合作,但是10多億(yi) 元的高價(jia) 遠遠超出了團隊的預期。中國工程師們(men) 在這一刻深刻地意識到,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建設是一條創新之路,必定困難重重。

  尹海卿同期聲(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部副總經理):“這個(ge) 隧道在海中要5公裏多,那麽(me) 兩(liang) 頭安過來以後中間要對接,安裝的精度,我們(men) 要求的是,跟設計的主線不能超過5厘米。”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看似小小的一段管節,實際上有兩(liang) 個(ge) 足球場那麽(me) 大,重量將近八萬(wan) 噸,光是將其移動就要動用一個(ge) 艦隊的力量。而中國築橋團隊,不僅(jin) 要移動這一巨物,還要讓它在海底對接,用工程師的話來說,這樣的操作難度不亞(ya) 於(yu) 在海底穿針。

  海上“搭積木”,海底“穿針線”。大到一座人工島的搭建,小到每一個(ge) 鋼筋的焊接,港珠澳大橋創新項目超過了1000多個(ge) ,創新工法40多項,形成了63份技術標準,獲得了600多項技術專(zhuan) 利。港珠澳大橋的成功建設,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工程師自主創新和勤勞汗水的結晶,也是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一個(ge) 裏程碑。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創新是居於(yu) 五大發展理念的首位。創新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顯著特征。接下來就讓我們(men) 看一段總書(shu) 記的原音短片。

  第二部分:為(wei) 什麽(me) 要創新

  總書(shu) 記原音短片二:

  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墨經》中寫(xie) 道,“力,形之所以奮也”,就是說動力是使物體(ti) 運動的原因。

  發展動力決(jue) 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對我國這麽(me) 大體(ti) 量的經濟體(ti) 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jue) 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liang) 個(ge) 翻番”是難以做到的。當然,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都有利於(yu) 增強發展動力,但核心在創新。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經典釋義(yi) 人康震:

  大家剛剛看到的這段原音短片,有兩(liang) 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

  第一段是2018年5月28日,習(xi) 總書(shu) 記出席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hui) 上的一段講話。

  第二段呢,是2016年1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

  在第一段講話裏,習(xi) 總書(shu) 記引用了一句典故:“力,形之所以奮也。”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著名的墨家著作《墨經》。這話是什麽(me) 意思呢?就是說啊,力,這個(ge) 力量的力,是使得物體(ti) 的運動發生轉移和變化的手段。這對“力”的概念,做出了一個(ge) 非常樸素的界定。《墨經》是一部非常偉(wei) 大的著作,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用我們(men) 現在的目光來看,裏邊包含有大量的哲學、物理學、數學等知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jia) 值。

  此外在我國曆史上,還有很多記錄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比如說宋代的沈括,非常著名的一本書(shu) 《夢溪筆談》,明代的宋應星所寫(xie) 的《天工開物》。所有這些書(shu) 籍裏邊,所記載的中國古代的科技,對中國古代的文明的發展、繁榮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那麽(me) 在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史上,還有許多的能工巧匠。譬如說三國時代魏國的扶風人馬鈞,就是一位能工巧匠。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就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機械製造師和發明家。馬鈞這個(ge) 人很有意思,他自幼家境貧寒,讀的書(shu) 少,不大會(hui) 講話。可是這樣的人善於(yu) 思考,精於(yu) 巧思,勤於(yu) 動手,注重實踐,特別喜歡鑽研機械工程方麵的事,所以有“天下之名巧”的稱譽。

  他到底有哪些機械工程方麵的發明創造呢?我跟大家說一說。

  他改進了當時的織綾機,就相當於(yu) 我們(men) 現在的紡織機,提高的功效有四到五倍。他還發明了一種灌溉的水車,這種水車叫翻車。它最大的功能是能夠把水從(cong) 低處提到高處。大家要注意,我們(men) 現在把水從(cong) 低處翻到高處,那要靠泵,要靠水電。但在當時,純粹利用的是工程機械。將原來水車的功效提高了數倍,成為(wei) 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農(nong) 田水利工具之一。你看看,居然有這樣一位奇妙的人才,是一位發明家、機械工程專(zhuan) 家。

  因此我們(men) 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中,就引用了剛才我們(men) 所說到的《墨經》當中的“力,形之所以奮也”這句話,用以強調和凸顯科技創新,對於(yu) 實現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主持人康輝:

  謝謝康震教授。正像康震教授剛剛講到的,總書(shu) 記引用“力,形之所以奮也”這句話,是在再次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也在強調我們(men) 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創新是第一動力。如果這個(ge) 動力不足,或者是沒有這個(ge) 動力的話,那麽(me) 中國號巨輪的前行又會(hui) 受到怎樣的影響呢?

  我們(men) 接下來繼續請思想解讀人郭建寧教授給大家講解。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接下來我們(men) 主要講,為(wei) 什麽(me) 要創新。曆史告訴了我們(men) 一個(ge) 真理,一個(ge) 國家的強大,並不單就經濟總量來論,一個(ge) 民族的強盛也不能單就人口規模、領土幅員的多寡來定。近現代史上,我國落後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後。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科技創新實力的競爭(zheng) 空前激烈。我們(men)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要立足自主創新。我們(men) 以C919大飛機為(wei) 例,讓中國自己製造的大飛機飛上藍天,是國家意誌、人民期盼,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加國家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

  剛才講了航空,現在我們(men) 來講航天。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一輩子與(yu) 衛星打交道,是我國航天科技事業(ye) 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他就說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核心技術是買(mai) 不來的,航天尖端產(chan) 品也是買(mai) 不來的,我們(men) 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航天技術。在那樣一個(ge) 一窮二白的年代,孫家棟等老一代的航天人,通過自己的奮鬥向世界證明,中國人也完全有能力發展航天事業(ye) 。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了新時代,創新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首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jue) 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創新是動力源。

  其次,創新是解決(jue) 大而不強的關(guan) 鍵。由大國到強國,由跟跑、並跑到領跑,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就必須依靠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

  再次,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就必須把關(guan) 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絕不能成了“卡脖子”的問題,絕不能受製於(yu) 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就是要把創新放到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

  今天的中國,創新是一個(ge) 前沿的熱門的話題,社會(hui) 各界尤其是我們(men) 的青少年同學特別地關(guan) 注。

  今天在我們(men) 的現場,請來了一位中學的思政課教師。我很想知道,也很想聽一聽,我們(men) 的思政課老師在課堂上是怎樣給同學們(men) 講創新的。

  師文濤(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我想作為(wei) 中學思政課的教師,中學思政課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對創新有所涉及:

  第一方麵呢,是講創新。教材裏有很多關(guan) 於(yu) 創新的知識來作為(wei) 教學內(nei) 容。

  第二個(ge) 方麵呢,是創新講。也就是說我們(men) 講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來更好地達到教育教學的效果。

  首先,比如說現在的高一年級,在去年十一假期的時候,我們(men) 布置的假期作業(ye) 是讓他們(men) 以紅色文化之旅,來作為(wei) 主題設計一條文化遊覽線路。同學們(men) 的熱情非常高,作業(ye) 的完成度也特別好。

  第二點,是我們(men) 想要主動地引進來。人大附中和海澱區稅務局聯合舉(ju) 辦了第一屆“海稅杯”青少年稅收海報設計大賽。在這裏呢,我帶來了兩(liang) 幅,分別是一等獎和二等獎的獲獎作品,我覺得這兩(liang) 幅海報非常明顯也非常清晰地表達了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稅收是取之於(yu) 民、用之於(yu) 民的。

  第三點,我們(men) 不僅(jin) 要引進來,還要推動學生走出去,去投身去擁抱社會(hui) 大課堂。因此,在進行高中政治生活的教學時,我們(men) 組織了模擬政協的活動,讓學生學習(xi) 去如何進行參政議政,學生的表現也特別好。通過參與(yu) 到參政議政的群體(ti) 中,我覺得學生要比單純地在課堂上學習(xi) ,感受到了更大的責任感,也有更大的收獲。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好,謝謝師老師的分享。強調創新發展、創新驅動,主要是要解決(jue) 發展動力不足和發展方式轉換的問題。隻有創新,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you) 勢、贏得未來。麵對世界新一輪的科學技術革命,麵對國內(nei) 發展方式的轉換,我們(men) 怎麽(me) 創新?接下來就讓我們(men) 再看一段總書(shu) 記的原音短片。

  第三部分:怎樣創新

  總書(shu) 記原音短片三:

  創新從(cong) 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men) 必須有“亦餘(yu) 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我們(men)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jue) 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於(yu) 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積極搶占科技競爭(zheng) 和未來發展製高點。

  經典釋義(yi) 人康震:

  大家剛剛看到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原音短片,是2018年5月28日,習(xi) 總書(shu) 記出席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hui) 上的一段講話。在這段講話裏邊,總書(shu) 記引用了一句典故:“亦餘(yu) 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句話出自屈原的《楚辭·離騷》。它的意思就是說,說到底這都是我自己心甘情願,我願意去追求的理想。為(wei) 了這樣的追求,哪怕獻上我的生命,我都在所不惜。這裏所說的“九死”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所以我們(men) 從(cong) 這裏邊就能看得出來,屈原是一個(ge) 為(wei) 了理想連生命都不吝惜的,這樣一個(ge) 意誌非常堅定的人。

  到了明朝,又出現了這樣一個(ge) 人,為(wei) 了一種神奇的藥材,也是“雖九死其猶未悔”。故事的發生具體(ti) 時間呢,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間。在湖北蘄春,有這樣一位藥師,聽說在北方有一種神奇的藥材,名叫曼陀羅花。於(yu) 是,他不辭辛苦,離開家鄉(xiang) ,來到北方,曆經了千辛萬(wan) 苦,終於(yu) 找到了這種曼陀羅花。原來根據醫書(shu) 上的記載,食用了這種曼陀羅花之後,人就會(hui) 頭暈目眩。為(wei) 了要知道這種藥材的本性,他親(qin) 自嚐試,食用之後,確實是頭暈目眩。那麽(me) 根據現在藥理學的分析,這種曼陀羅花,的的確確有刺激大腦興(xing) 奮的作用,同時,對於(yu) 神經末梢也有麻痹的作用。那麽(me) 這位親(qin) 自食用、嚐試曼陀羅花的藥師,到底是誰呢?他就是被後人尊奉為(wei) “藥聖”的李時珍。他所撰著的《本草綱目》一書(shu) ,至今仍然是我國醫藥寶庫當中一份寶貴的遺產(chan) ,也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係統的總結,對於(yu) 人類近代的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所以我們(men) 說,如果要創新就必須要有“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這樣一種決(jue) 心,隻有這樣一種決(jue) 心,才能克服艱難險阻,才能不懼怕失敗,才能最終走向成功的頂點。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謝謝康震教授。接下來我們(men) 主要講,怎樣創新。“創新從(cong) 來就是九死一生”,一位科學家就曾經這樣說過。即使是最成功的科學家,他最初的十個(ge) 設想,能夠取得成功的,也不到一個(ge) 。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提取青蒿素就經曆了190多次失敗,才取得了成功。這樣的情況,在科學實驗中並不罕見,北鬥就是一個(ge) 典型的例證。

  楊長風是我國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工程的總設計師。我國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ge) 具有自主衛星導航係統的國家。我國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的研發經曆了服務國內(nei) 到服務亞(ya) 太到走向全球。這個(ge) 過程十分艱難。楊長風和他的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變成了現實。

  楊長風同期聲:“北鬥係統是我們(men) 國家時空安全的一個(ge) 命脈,隻有這個(ge) 東(dong) 西在自己的手上以後,才能不會(hui) 受控於(yu) 人。”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世界四大衛星導航係統,中國的北鬥、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唯有北鬥係統,不僅(jin) 可以知道“我在哪”,還能告訴別人“我在哪”,憑借的就是北鬥係統創新的短報文功能。如今在救援、漁業(ye) 等領域,北鬥已廣泛使用,而在這背後凝聚著中國北鬥人,幾十年來堅持自主創新、攻堅克難的不懈努力。創新可以讓自己成為(wei) 巨人,麵向未來,北鬥還在創造更多的可能。

  主持人康輝:

  觀眾(zhong) 朋友們(men) ,今天我們(men) 在節目的現場,特別邀請到了楊長風先生,掌聲歡迎他。楊總師,您好!

  楊總師,我們(men) 完成了全球組網部署,這到底意味著什麽(me) ?那從(cong) 老百姓的體(ti) 驗來講,我們(men) 會(hui) 感覺到生活發生什麽(me) 樣的變化呢?

  楊長風:

  工作更便捷,生活也更方便。我們(men) 大家一出去以後,尤其是一些“路癡”,你就可以點一下導航儀(yi) ,你需要到哪個(ge) 地方去,就很容易了。比方說還有我們(men) 這些老人,我們(men) 老人他需要整個(ge) 的健康狀態的監控。我們(men) 用我們(men) 的北鬥以後,他就可以利用我們(men) 的短報文和定位的情況,以及把他相關(guan) 的信息,可以實時地傳(chuan) 遞到我們(men) 的醫療監控中心。包括我們(men) 的小孩,在幼兒(er) 園或者在學校,你就可以實時地知道他在學校的狀態、在幼兒(er) 園的狀態等等這些。我覺得隻要你想到了,可能都可以用我們(men) 的北鬥來做到。

  主持人康輝:

  自主創新當中我們(men) 會(hui) 強調關(guan) 鍵核心技術,還會(hui) 強調關(guan) 鍵核心技術當中的那些關(guan) 鍵核心部件。在北鬥係統當中,我們(men) 知道那個(ge) 芯片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那也是我們(men) 自主創新的非常重要的一個(ge) 標誌。

  楊長風:

  對,就是這麽(me) 小的一個(ge) 芯片,它的一個(ge) 特點就是體(ti) 積小、功耗小,而且呢,成本相對來說,你批量有了以後,它就低。國外引進的時候是兩(liang) 千塊錢,目前的我們(men) 這個(ge) 成本就是六塊錢,而且是變成了規模化應用。

  主持人康輝:

  現在是國外來買(mai) 我們(men) 的芯片了。

  楊長風:

  對,國外來買(mai) 我們(men) 的。應該說我們(men) 的芯片的發展,是一個(ge) 跨越式的發展,我們(men)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實現了我們(men) 一個(ge) 曆史性的跨越。這個(ge) 跨越實際上帶來了我們(men) 國家的整個(ge) 的產(chan) 業(ye) 化、規模化的一種使用。

  主持人康輝:

  我覺得放在手裏其實非常小,但是分量十足。我們(men) 知道,北鬥係統其實是一個(ge) 非常大的團隊,因為(wei) 它需要來自方方麵麵的技術人員,共同去完成這樣重要的任務。所以,今天我們(men) 也在節目現場,請到了幾位觀眾(zhong) ,他們(men) 和楊總師一樣都來自北鬥團隊,掌聲歡迎他們(men) 。一水兒(er) 的年輕人我發現。

  楊長風:

  大概我們(men) 的北鬥團隊在32歲左右。

  主持人康輝:

  平均年齡32歲左右。

  每一個(ge) 崗位都有這個(ge) 崗位特殊的創新需求,也有創新的難題。所以,可能每一位北鬥人心中,也對於(yu) 創新有很多的酸甜苦辣。我們(men) 今天也請各位北鬥人跟大家分享一下。

  尹相原(北鬥發射場係統青年代表):

  說到發射場的創新,可以說是跟北鬥係統密不可分。以前呢,我們(men) 每次測試發射一發火箭,大概需要用一個(ge) 多月的時間。但是自從(cong) 開始北鬥的大規模組網任務之後,我們(men) 每年需要發射的衛星數量一下子增長了好幾倍。但是,我們(men) 的人員數量一個(ge) 也沒有增加,這給我們(men) 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也就要求我們(men) 必須進行創新。我們(men) 大膽地進行探索,把每發火箭的測試發射流程,壓到了17天左右。同時,我們(men) 也把原來一次隻能進行一發火箭的測試發射,改成了每次可以三發火箭同時進場,兩(liang) 個(ge) 工位輪流發射,把每年的發射頻率,一下子提高到了至少是15次,然後2018年更是破紀錄地達到了17次,2018年全國的發射一共是34次,我們(men) 占了一半。然後北鬥衛星迄今為(wei) 止全部都是在我們(men) 西昌發射場發射升空的。我們(men) 發射場也把北鬥衛星發射得百分之百成功,可以說是創造了航天的奇跡。

  主持人康輝:

  謝謝!高密度的成功發射,才保證了我們(men) 可以小步快跑。

  楊長風:

  對。

  王丹(北鬥衛星係統青年代表):

  舉(ju) 個(ge) 例子,其實北鬥三號衛星上有很多的創新,楊總講的都是大點,我們(men) 講一個(ge) 衛星的小點。要想導航信號的連續穩定運行,星上必須同時有兩(liang) 台原子鍾同時工作,如果一台失效,要立即切換到另外一台。通過無縫切換技術,實現了僅(jin) 用20皮秒就可以無縫切換的能力。要知道,1皮秒相當於(yu) 一萬(wan) 億(yi) 分之一秒。這項技術現在也是處於(yu) 國際領先。其實對於(yu) 我們(men) 用戶來講,它可以保證導航信號在你接收的時候,是穩定、連續、無間斷的,所以用戶體(ti) 驗感,才會(hui) 有一個(ge) “好”字。

  主持人康輝:

  所以就像您說的,可能那種借鑒的創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我們(men) 自主創新就是自己可以成為(wei) 巨人。我也借您的這個(ge) 名字,來祝願每一個(ge) 北鬥人,我們(men) 所有的這些科技工作者,都能夠乘長風破萬(wan) 裏浪。

  楊長風:

  謝謝!

  主持人康輝:

  好,那我們(men) 繼續請我們(men) 的思想解讀人郭建寧教授來給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郭建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年,以錢學森、鄧稼先為(wei) 代表的“兩(liang) 彈一星”元勳,他們(men)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充分體(ti) 現了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科學報國的“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而今天,以黃大年、李保國、南仁東(dong) 、鍾揚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科學家,還有“北鬥”“蛟龍”“天宮”“探月”等科研團隊,他們(men) 兢兢業(ye) 業(ye) 、精益求精、一絲(si) 不苟、攻堅克難,充分體(ti) 現了新時代知識分子的使命擔當、家國情懷。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論述,充分說明了問題與(yu) 創新的內(nei) 在關(guan) 聯,我們(men) 就是要聚焦國內(nei) 的改革發展,回答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問題,回答人民之問;就是要圍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時代前沿,回答時代之問。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創新就是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發展進步的源頭活水。與(yu) 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wei) 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以明德引領風尚,勇於(yu) 創新、勇攀高峰,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主持人康輝:

  非常感謝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郭建寧教授、經典釋義(yi) 人康震教授帶來的精彩講解。新時代“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新時代,我們(men) 都是追夢人,我們(men) 都是奮鬥者,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都應該把創新作為(wei) 我們(men) 的目標、方向,讓我們(men) 共同用創新智慧來領航中國,行穩致遠。

  親(qin) 愛的朋友們(men) ,在節目的最後,讓我們(men) 一起重溫、一起誦讀經典篇章,我們(men) 再一次去領悟中華民族曆久彌新的偉(wei) 大創新精神。

【經典誦讀環節】

《水調歌頭·遊泳》

毛澤東(dong)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wan) 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yu)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yun) 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發布時間:2021年02月25日 07:16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