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剛過,寧夏銀川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恢複了往日的繁忙,“巧媳婦”團隊的女工們(men) 忙著直播推介、包裝貨品、打印訂單,枸杞、紅酒等寧夏特產(chan) 從(cong) 這裏源源不斷發往全國各地。
“剛來的時候字都不識幾個(ge) ,車間負責人和鎮上的扶貧幹部從(cong) 電腦開關(guan) 機、複製粘貼文字開始教我們(men) 。”原隆村村民擺西彥2019年來到禾美電商扶貧車間,憑著勤奮好學成長為(wei) 車間采購部長,月收入近3000元,人也越來越自信。
擺西彥生活的變化是閩寧鎮移民的一個(ge) 縮影。經過20多年不懈奮鬥,最初8000多人的閩寧村發展成6.6萬(wan) 人的移民示範鎮,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20年的14961元,閩寧鎮6個(ge) 行政村2020年村集體(ti) 經濟收入超過600萬(wan) 元。昔日的“幹沙灘”,變成了綠樹成蔭、良田萬(wan) 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
東(dong) 西協作助脫貧
閩寧鎮因移民而建,因扶貧而興(xing) 。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習(xi) 近平同誌到寧夏調研東(dong) 西協作對口幫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貧困所震撼,做出了影響深遠的戰略決(jue) 策——將西海固不宜生存地區的貧困群眾(zhong) 吊莊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的地區,建設新家園,並親(qin) 自命名為(wei) “閩寧村”。
這一年,賀蘭(lan) 山腳下這片荒蕪的土地,被賦予新的名字、新的生命力。6萬(wan) 多名西海固群眾(zhong) 陸續告別家鄉(xiang) ,遷到這片陌生的戈壁灘。
“剛開工建設那會(hui) 兒(er) ,這裏真的是‘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礫滿地跑’。”閩寧鎮福寧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謝興(xing) 昌說,“剛到移民點,房子沒蓋好,就在地上搭帳篷睡;沒有路,隻有人行走踩出的道;沒有水,要自己去外麵拉水吃;沒有電,隻能點煤油燈。我們(men) 一起建房子、平土地,引黃河水,通水通電,慢慢紮下了根。”
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強力推動下,福建省把閩寧鎮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累計援助資金近3億(yi) 元,援建了閩寧中學、閩寧角美小學,先後有38名優(you) 秀幹部、教師和專(zhuan) 家到閩寧鎮掛職支教支農(nong) ;每年安排上百名鎮、村兩(liang) 級優(you) 秀幹部、致富帶頭人到福建各地考察學習(xi) 。
在抖音“李鎮長讚閩寧”直播平台上,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寧工作隊隊員、閩寧鎮掛職副鎮長李輝欽每晚8點準時與(yu) 粉絲(si) 見麵,枸杞、紅棗、金絲(si) 菊,各種農(nong) 產(chan) 品優(you) 惠活動每天不重樣。“打造一個(ge) 屬於(yu) 閩寧鎮的電商平台,是我來寧夏後最想做的事情。”李輝欽說。
協作扶貧這顆“金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助力閩寧鎮從(cong) 荒涼的戈壁灘嬗變為(wei) 富庶美麗(li) 的全國特色小鎮。“20多年的不懈努力,閩寧鎮實現了全麵脫貧。”寧夏回族自治區黨(dang) 委常委、銀川市委書(shu) 記張柱說,截至2020年底,閩寧鎮6個(ge) 村全部脫貧出列,累計脫貧退出建檔立卡戶1633戶7046人。
產(chan) 業(ye) 引擎促致富
移民搬遷之初,閩寧鎮主要圍繞解決(jue) 溫飽問題,發展以傳(chuan) 統種養(yang) 業(ye) 為(wei) 主的小農(nong) 生產(chan) ,基本保障貧困群眾(zhong) 的吃飯問題。開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後,福建以產(chan) 業(ye) 協作為(wei) 基礎,動員更多的企業(ye) 到寧夏,建設了一些聯合體(ti) 共同體(ti) 。
“1999年,福建來了一批專(zhuan) 家、技術員教村民們(men) 種植蘑菇。政府給種植蘑菇的村戶發放貸款,讓大家放心跟著專(zhuan) 家走。當時,我自己也建了兩(liang) 個(ge) 蘑菇大棚,專(zhuan) 家手把手地教。”謝興(xing) 昌說。
2017年,借助“福建院士專(zhuan) 家寧夏行”活動,閩寧鎮雙孢菇工廠化栽培項目在閩寧扶貧產(chan) 業(ye) 園落地。“我從(cong) 西吉縣移民到閩寧鎮木蘭(lan) 村,種過地、打過零工,2018年在這裏學到了育菌技術,還當上了小組長,每個(ge) 月能賺6000元。”車間裏正忙著上料的班組負責人馬勇說。目前雙孢菇工廠已吸納勞動力65人,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
目前,已有13家福建企業(ye) 、商戶落戶閩寧鎮,投資22.8億(yi) 元,帶動當地3500人就業(ye) 。福建在寧夏企業(ye) 達5700多家,年上繳稅收超10億(yi) 元,安置當地勞動力就業(ye) 10萬(wan) 多人。
“在閩寧對口幫扶下,閩寧鎮立足自然稟賦,形成了以釀酒葡萄、設施園藝、肉牛養(yang) 殖為(wei) 主的產(chan) 業(ye) 格局,有效破解了貧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問題。”張柱說。
“從(cong) 給錢給物,到授人以漁,激發貧困群眾(zhong) 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不變的是初心,改變的是觀念,創新的是機製。”閩寧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趙超說,截至2020年底,閩寧鎮注冊(ce) 各類農(nong) 產(chan) 品商標48個(ge) ,培育寧夏著名商標4個(ge) 、自治區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6家,全年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扶貧額達6.8億(yi) 元。
同心共建新家園
“優(you) 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20多年來,福建、寧夏兩(liang) 省區幹部群眾(zhong) 始終遵循當年閩寧雙方確立的對口幫扶16個(ge) 字原則,一任接著一任幹,一棒接著一棒跑,引企業(ye) 、育產(chan) 業(ye) 、惠民生。
2012年遷至閩寧鎮的海國寶一家,在院子裏種上了多種觀賞花卉。“過去人都養(yang) 不活,哪還顧得上養(yang) 花。”海國寶感歎,“現在日子好了,咱也要講究生活質量。”
在福建援助下,閩寧鎮實現了村村有小學、有衛生室、有文化活動中心、有民生服務大廳。“我們(men) 全麵實行了棚戶區改造,推進改水、改廁、改廚工程,讓移民群眾(zhong) 家家用上了太陽能,80%的農(nong) 戶用上了水衝(chong) 式廁所。”趙超說。
“十三五”期間,閩寧鎮新增綠化麵積11270畝(mu) ,綠化覆蓋率達35%,生活汙水處理率達8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率先在寧夏實現了村村通寬帶、通硬化路、通自來水,建成了鎮內(nei) “四縱五橫”、外連省道高速的交通網絡,開通了直達首府銀川市區和移民遷出區(市)縣的公交線路。
“為(wei) 了銘記山海攜手的深厚情誼,閩寧鎮還規劃建設了具有閩南古厝風格的鎮中心廣場、閩南風情商業(ye) 街等一批標誌性建築,讓移民群眾(zhong) 和福建客商、援寧工作人員都能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xiang) 愁。”李輝欽說。
在閩寧鎮示範帶動下,寧夏湧現出110個(ge) 閩寧協作示範村、78個(ge) 閩寧協作移民新村、320個(ge) 易地搬遷安置區,累計接收西海固地區易地搬遷移民100多萬(wan) 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致得富。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